馬玉珍
摘? 要:仔豬白痢是哺乳仔豬中的一種常見的急性傳染病,傳播迅速,死亡率低,但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本病用中西醫結合法治療可取得良好的療效,預防需從母豬、仔豬及環境控制入手,采取多方位的措施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關鍵詞:仔豬;白痢;預防;治療
中圖分類號:S828.8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20)04-0034-02
仔豬白痢是一種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常發生于10~30日齡的仔豬。本病常引起全窩仔豬持續性下痢,繼而引起病豬發育遲緩,或變成僵豬,嚴重時可導致仔豬死亡。筆者利用中西醫結合法治療本病,治療52例,治愈率95%,效果良好。
1? 病因
1.1 母豬因素
母豬體內的致病菌或是病理產物可引起仔豬消化不良,進而導致全群仔豬發病。
1.2 環境因素
產仔后,母豬圈的環境衛生差,豬舍內過涼、過熱或過于潮濕,料槽和豬欄受糞便的污染;墊料不消毒、發霉或發臭;天氣劇變導致豬舍內溫度隨之劇變。這些因素均可引起仔豬發病。
1.3 仔豬飼養管理因素
個別仔豬在胎兒時發育不良,剛出生就出現拉痢,且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或仔豬飼喂不當,哺育初乳過晚,未定時和定量進行人工哺乳,飼喂過少或過飽,均可引起個別仔豬發病,繼而導致全群發病。仔豬開食時間過早,喂料過多,飼料難消化,導致胃腸道受到不良的刺激進而發病。母乳不夠,仔豬未及時補料,導致其有機會啃食糞便和飲用污水。
1.4? 其他因素
遺傳、應激、母豬產后疾病未得到及時治療以及飼料受霉菌毒素污染等都能夠導致仔豬發病。
2? 發病機制
在出生后的一段時間中,仔豬在生理上表現為:首先,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生理調節功能不精確;其次,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全,且功能不完善,因而胃分泌的胃液缺少游離鹽酸而造成消化能力弱和殺菌功能不強,腸黏膜柔嫩且極易損傷,腸道血管豐富且滲透力強,毒素極易被機體吸收;最后,肝臟的解毒能力弱,許多毒物不能被中和。因此,仔豬的胃腸道只能消化母乳,不能充分消化固態飼料。
仔豬如果營養不良或發育不全,致病性大腸桿菌侵入消化道后,在外界不良刺激(如天氣和環境等因素)的作用下,胃腸道的消化功能會變得更差。此時,仔豬胃腸道中的母乳或飼料會發生異常的分解,導致消化道內環境的改變,有毒的代謝產物會進一步刺激腸道蠕動,導致大量病原微生物(主要為大腸桿菌)異常繁殖;另外,發酵產物、腐敗產物及毒素刺激腸道的黏膜,致腸道的分泌、蠕動和吸收機能出現障礙,進而引發腹瀉。
腹瀉會導致仔豬的機體丟失大量的水分和電解質,嚴重時會引發脫水,造成血液濃縮,血液循環障礙。毒素進入血液后會刺激仔豬的神經中樞,引發神經癥狀。
3? 癥狀
仔豬突然嘔吐和腹瀉,排出灰白色或乳白色漿糊狀、腥臭難聞、黏膩且含氣泡的糞便。病豬排便次數增多、精神沉郁、弓背努責、行動遲緩、背毛粗亂、滿身污物和全身發冷,常整窩仔豬圍臥成一堆,發育遲緩。病程一般為3 d~10 d,病豬康復后會成為僵豬,個別病豬會死亡。
4? 治療
4.1 母豬用藥
母豬服用奶母子安,主要成分:白頭翁15 g、黃柏15 g、黃連8 g、秦皮15 g和環丙沙星0.5 g,每天1次,連用10 d。或將10%阿莫西林粉和5%環丙沙星粉拌入母豬飼料中,連用10 d。
4.2 仔豬用藥
針刺仔豬的后海穴,并服用參苓白術散,組成為黨參6 g、白術6 g、茯苓6 g、山藥6 g、白扁豆6 g、甘草(炙)6 g、蓮子肉3 g、桔梗(炒黃)3 g、薏苡仁? ? ?3 g和砂仁3 g,用開水燙成糊劑,喂服一窩仔豬(10頭)。對于脫水嚴重的仔豬,可在5%葡萄糖生理鹽水中加入硫酸慶大霉素0.1 g,腹腔注射50 mL,灌服楊樹花口服液5 mL,肌肉注射乙酰甲喹2 mL,1次/d,連用7 d;另外,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
5? 預防
5.1 加強飼養管理
對豬舍和豬欄進行清潔和消毒,以保持干凈衛生。保持豬舍內溫度穩定,不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給母豬飼喂營養豐富的全價飼料,供應充足的飲水。母豬適時免疫接種,及時調換或淘汰,對發生產后疾病的母豬應及時治療。加強仔豬的飼養管理,做到早吮吸初乳,適時開食,防止著涼生病,防應激,防中毒。
5.2 免疫
在產仔前10 d~20 d給母豬接種? ?1 mL大腸桿菌滅活疫苗或大腸桿菌基因工程滅活苗,仔豬可通過吮吸初乳獲得母源抗體。
5.3 仔豬用藥
在出生后第3天、第7天和第21天,分別對仔豬肌肉注射0.5 mL、1 mL和1.5 mL的20%長效土霉素,以預防本病。
5? 小結
仔豬白痢是哺乳仔豬中的一種常見傳染病,本病的特點是傳染性強、發病快但致死率低。本病的控制需從母豬和仔豬的飼養管理入手,可用中西醫結合法進行治療,內服、注射以及綜合治療可以有效治療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