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經濟硬實力的增強缺一不可。中西方學者均認為,傳媒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軟實力的構建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大眾媒體本身也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集文化屬性和傳媒屬性于一身的報紙文化副刊板塊將在提升東北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覺的過程中擔當使命、展現作為。而傳統媒體文化副刊與新媒體的融合,則將在傳播文化信息、增進文化認同、匯聚精神力量和擴大地區影響力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關鍵詞:文化副刊;東北振興;新時代;文化軟實力;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G127?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2064(2020)03-0000-00
近年來,東北振興一直牽動著黨和人民的心。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秋天對東北三省的考察,更是站在新時代國家發展大局的高度,提出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目標任務。
作為衡量國家、地區發展狀況的一個重要標準,“文化軟實力”一詞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一直被頻頻提及,我國也把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環。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將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堅實的思想保障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的,指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或政治議程的控制力。其中,文化軟實力居于核心地位,而傳媒不僅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其本身也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作為報紙重要組成部分的副刊,自誕生至今的百余年里,始終堅持“文化性”這一本質屬性,在各個歷史時期一直承擔著傳播文化、培育文化、推動文化發展的使命。近年來,東北地區報紙的文化副刊普遍立足本地,致力于發掘和傳承歷史文化、整合和傳播當代文化,并通過與新媒體的融合,增強自身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區域文化軟實力的提升[1]。
1著眼歷史,發掘文化源頭生命力
與我國華北、華東等歷史悠久、文化遺產非常豐富的地區相比,東北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缺乏歷史的廣度和文化的深度,甚至有個別人認為東北的歷史是從闖關東開始的。連一些東北人對自己家鄉的歷史也不甚了解,在日常生活和對外交流中缺乏應有的文化自信。其實,自紅山文化至今的數千年間,東北各族先民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農耕文化、漁獵文化、移民文化、生態文化、工業文化、紅色文化、警示性文化等多種文化類型在這里碰撞交融,共同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東北歷史文化。報紙文化副刊對這些歷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傳播,有利于從源頭著手,系統地梳理和傳承優秀地方傳統文化,進而與當代文化有機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新時代地域文化,進一步激發全面振興東北的精神力量[2]。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東北歷史文化的探索和整理僅限于專業研究領域,民眾對家鄉的歷史一知半解,對家鄉也缺少文化上的認同。近年來,東北報紙文化副刊大量創辦文史類專欄,在學界與民眾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座“橋梁”系統地了解家鄉歷史人文,從而更加關心家鄉、熱愛家鄉,以更高的熱情投身家鄉的建設。《吉林日報》“東北風”、《長春日報》“文史”、《長春晚報》“老長春”、《遼沈晚報》“擺渡遼河·發現”、《大連日報》“文化·鉤沉”、《大連晚報》“大連往事”等,都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長春日報》“文史”為例,除了每周刊發以長春為主、涵蓋東北三省的歷史類文章和影像資料外,還經常通過策劃推出系列報道,對地方歷史、文化、民俗的系統挖掘和傳播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其中,“我們身邊的‘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系列報道”系統介紹了長春入選建筑的歷史與現狀,具有極強的貼近性,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長白山文化溯源”系列報道以“東北第一名山”長白山為核心,在較大的時空范圍內全方位關注生態、歷史、考古、民俗、藝術等領域,深入探索和闡釋這一吉林省標志性文化,增強地方文化向心力;“紀念長春解放70周年系列史話”則帶領讀者重溫長春解放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激勵大家繼承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在建設家鄉的道路上奮勇向前。
作為大眾媒體的副刊,其文史類文章以嚴謹的態度、通俗的語言在地方歷史文化的公眾普及方面作出較大貢獻,令塵封的歷史煥發嶄新的生命力。與此同時,文化副刊也為地方歷史文化學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展示的平臺,對文史研究領域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立足當下,匯聚文化現實驅動力
東北報紙文化副刊對地方文化的關注,不僅表現為積極參與歷史文化探源,還集中表現在對當代文化的培育和傳播上。副刊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肩負文化使命,在百余年的發展史上,有許多優秀的副刊同時也是著名的文化品牌,體現著所處時代的文化價值和觀念。在當前自媒體空前繁榮、文藝作品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副刊始終堅持與生俱來的文化性、知識性、趣味性和服務性等基本屬性,長期、穩定地為廣大讀者提供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副刊還根據社會發展進程作出適時調整,在主流文化的弘揚和正確價值觀的確立等精神領域發揮積極的作用,并通過倡導環保健康生活方式等,將精神文化成果轉化為現實發展的驅動力。
東北報紙文化副刊對發展當代文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傳播優秀文化作品,打造培育社會文化人士的園地。《吉林日報》“好作品”、《長春日報》“文苑”、《沈陽日報》“萬泉”、《遼沈晚報》“遲桂花”等副刊,都為優秀文化作品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在此基礎上,《沈陽日報》還利用“萬泉”副刊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成立由遼沈地區作家組成的“萬泉文學社”,并開展一系列活動,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延續文學傳統,重申文學的社會價值和精神意義。此外,還有一些報紙創辦了青少年寫作類和老年寫作類副刊專欄,如《長春日報》“小荷”和“晚晴”,分別為大、中、小學學生和老年讀者提供發表作品和交流文化的陣地,在各個年齡段的讀者中傳播優秀文學作品,培養良好的文化氛圍。
其次是引領社會文化風氣,提高群眾文化修養。東北報紙副刊普遍創辦讀書類專欄,如《吉林日報》“讀書時光”、《遼沈晚報》“深讀”、《長春日報》“書香”、《沈陽日報》“書齋”、《長春晚報》“閱讀地帶”、《生活報》“慢閱讀”等等,這些副刊都面向全社會發揮著培養閱讀習慣、營造讀書氛圍、推介優秀書籍等作用,助力“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努力提高讀者的文化素質。此外,還有一些文化、藝術類副刊,如《大連日報》“文化卡片”、《遼寧日報》“藝術周刊”等,定期刊登藝術作品,提供文化信息,致力于拓展群眾的文化視野,提高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文化風氣。
第三是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在東北從傳統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信息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與之對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轉變也勢在必行。副刊普遍倡導與當前經濟發展、社會環境相適應的環保、節儉、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以取代舊有觀念中保守、浪費等不利因素。《大連日報》“生活”、《大連晚報》“樂活”、《生活報》“閑生活”等,都嘗試在讀者中推廣可持續的生活理念,為東北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輿論助力。
另外,還有很多副刊定位各類人群,提供相應的文化產品,如老年類副刊、知識類副刊、情感類副刊等,大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培養了他們的文化品味。
3媒體融合,擴大文化傳播影響力
在當前融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與以往相比發生巨大的改變,新的傳播格局已經形成。目前,作為傳統媒體的東北報紙已經普遍構建“報網端微”融媒矩陣,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整合和發揮。在這種形勢下,文化副刊順勢而為,通過媒體融合,利用新的傳播方式,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為地方文化的對外傳播作出了新的貢獻。
在信息時代變革中,東北報紙文化副刊在堅持文化屬性和文化使命的前提下,轉變采編理念,創新傳播載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以《長春日報》“文史”為例,眾多歷史學者關于本地歷史文化的原創作品首先在報紙刊發,然后以電子版的形式在網上發布,突破報紙發行的地域限制進行傳播,一些作品經搜狐網、鳳凰網等知名門戶網站轉載,強化了傳播效果,將長春市的歷史文化推向了世界,在無形中加深了世界對長春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城市文化“軟實力”。另外,《長春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掌上長春”常設“深讀長春”欄目,專門向讀者推送涉及長春歷史文化與當代文化的優秀文章,讓更多人了解長春,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不斷加分。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副刊的讀者得以更加便捷地溝通、交流。在一篇“深讀長春”的推文之后,經常有新、老長春人和離家在外的游子針對某一城市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在這一過程中,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和曾經在這里生活的人對城市的向心力得以突顯。
媒體融合在文化副刊采編過程中的作用屢見不鮮,例如在“紀念《長春日報》創刊73周年”融媒體報道中,“文史”欄目文章《9幅報頭 見證<長春日報>73載奮斗征程》一文,就按照各媒體端的不同需要精心制作,然后分別以不同形式在“報網端微”分別發布,達到了立體化的傳播效果。
可以說,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地方報紙文化副刊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令其更好地發揮與生俱來的文化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為提高本地民眾文化自信、擴大地區文化影響、創造與東北振興相適應的文化環境作出新的貢獻。
總之,要實現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首先應當實現文化振興。而在文化振興的過程中,媒體的作用不可或缺。文化副刊以報紙為主要載體,融合多種新媒體形式,對地方文化進行長期、系統的挖掘、整理、提煉和傳播,必然有助于形成不斷融合發展的地方文化體系,擴大文化影響力;必然有助于廣大群眾提高文化修養、提升文化自信,并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引導廣大讀者的認知改變、態度改變、行為改變,進而推動東北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為東北的全面振興凝聚人心、積聚力量。
參考文獻
[1]喻國明,謝征.傳媒產業:建設“軟實力”的基礎與關鍵[C].新聞學論集(第20輯),2008.
[2]邴正.振興東北與振興東北文化[J].社會科學戰線,2004(05):140-149.
收稿日期:2020-01-18
作者簡介:畢春慧(1978—),女,吉林長春人,本科,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東北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