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關鍵詞:存量資產 ?資產重組
當今世界,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于如何降低經營風險,增加收益,企業多采用多企業法人利用母子公司的形式協同管理進行產業重組,組成法人聯合體來應對市場競爭,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企業集團。此種經營組織形式比較新穎,效果良好,目前受到了許多國家的熱烈歡迎。但是在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爆發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集團的多元化經營,正面臨著倒閉的危險。從這些現象中認識到,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上,要想生存發展,如果只是橫向或縱向的重組并購是不能滿足的,企業集團如何進行重組,存量資產是現如今學者們亟待研究的問題。
(一)便于內部結構的調整
首先,在數據化時代,傳統的市場需求已不能滿足我們如今的要求,傳統的生產模式,生產結構與現代社會的發展嚴重不相適應,企業集團要提高自身綜合競爭力,就必須創新,包括管理創新以及產品創新等等,重組存量資產能夠對企業內部結構的調整提到幫助,從而滿足市場需求。另外,對于那些與經濟發展不適應的、經營前途較為灰暗以及不能給企業提供良好的投資回報的單位,通過對這些資源的重組以及經營方式的改變,使得在企業集團多元化發展道路不受干擾的前提下,以不同資產的運營為基礎,從而贏得更多的利益。最后,企業集團根據自身資金、生產技術等優勢,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擴大經營規模,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同時,還可以優化企業的經營結構,不但可以提高企業的經營利潤,還能降低企業經營的風險。
(二)重有利于企業自身競爭力的提高
現代化企業的生存基本就是以客戶為中心,重組存量資產,有利于提高這種認識。不論企業的主營方向是什么,都可以聯合管理服務行業和企業,重組企業內外資產,將對有利資源整合起到促進作用,以客戶為中心開展營銷能力,管理文化氛圍,管理體制等活動,在這種環境氛圍的渲染下,使企業職工牢記這種理念,從而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由于企業集團的管理層次復雜,容易引發管理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企業通過管理存量資產的方式,進一步使得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等部門服務于經營生產部門,提高企業管理效率。
(一)存量資產重組的實際效果不理想
很多資產重組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大部分的原因是產權界定不清淅,盡管一些企業開展的是存量資產的重組,但是其實際情況還是產權的重組,我國目前的企業集團的設定依然是由多個企業聯合經營的法人集合體,整體上存在著資金和經營規模大、時間跨度大等特點,因此在進行資產重組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很多資產界定不清晰的困難,一旦出現產權界定不清晰的情況,這種法人的聯合體就很容易出現破裂,合作基礎也會因此產生動搖,完成重組之后,雙方的權利義務也無法產生規制,在后續的經營過程中,大家往往會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存量資產的利益分配之上,導致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無論是生產效率還是經營策略的調整上都會出現紕漏和失誤,企業集團必然不能正常高效的運轉,使得存量資產的重組效果無法達到理想的情況,盡管通過存量資產重組可以提高經營生產規模和資金實例,但是企業集團一旦缺失了統一的生產經營規制,實際經營過程中就會很容易產生混亂和虧損。
(二)企業集團員工素質較低
21世紀的市場競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企業在提升自己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員工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在進行存量資產的重組過程中,勢必會對企業原來的人才結構造成影響和改變,這個階段中,企業會得到快速發展的機會,這也就意味著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人才會出現一些變化,可能重組之前某個具備特殊專業素養的員工,在重組之后,就不適合再擔任原來的職位,但是新的職位并不適合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目前企業在重組之后需要的更多的是復合型人才,一旦企業員工無法滿足企業重組之后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那么企業就會在一段時間內面臨人才缺失的情況。
(三)經營模式缺乏多樣性
企業集團通過存量資產重組,可以很大程度的擴大生產和經營規模,能夠給市場供應的產品種類也會增多,在帶來更大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市場風險,這就要求企業在完成重組之后需要更多的考慮市場環境的變化,根據這種變化來進行企業集團在運營措施上的調整,根據我國目前資產重組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企業都采取了分級管理的機制,一些企業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往往會將重組后經過擴大的生產規模朝著過去收效較好的領域集中,這就導致很多重組后的企業集團往往生產經營模式單一,這種模式很容易使企業集團在面臨效益不好的局面時,出現大規模的經營虧損情況,而且這種單一的經營管理模式并不適合所有的行業,降低新產品的競爭力。
(四)關聯交易現象突出
關聯交易主要是指一些企業集團在進行資產重組的過程中,總公司與子公司或者外部企業進行資產交易的情況。一般情況下,企業集團在進行資產重組的時候,會將不良資產進行主動的剝離,去吸收一些優質資產作為新鮮血液來優化本企業的資產結構,保證其在之后的運作或者上市過程中避免受到干擾或者阻礙,但是在關聯交易過程中,一些企業由于自身管理方式的不當或者不規范,出現一些故意扭曲市場資源配置、美化賬面和制造虛假繁榮現象的行為,對投資者進行刻意的誤導以及欺騙一些企業的小股東來達到資產轉移的目的,這些情況都對數目眾多的小股東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損害,甚至會出現一些不符合法律要求的既得利益,在關聯交易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存在著很大的資產轉移風險,這些毫無疑問都會給企業重組質量帶來不利的影響。
(一)制定適合企業發展的存量資產重組目標
企業在進行存量資產重組之前,最先考慮的問題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重組目標以及考慮重組目標實現后可以使重組目的實現到什么樣的程度。企業集團在選擇上,必須考慮到的就是企業在完成重組之后,其發展戰略能否和原來的企業目標達成一致,對于一些基礎好,發展勢頭正盛的企業來說,與之資產重組,可以進一步擴大其生產規模和市場所占份額,很好的實現低成本擴張的目的;但是對于一些經營情況較差或者瀕臨破產的企業來說,存量資產重組甚至會增加企業的負擔,不能發揮重組應該具備的效果。因此,企業集團在進行資產重組的目標選擇時,應該盡量選擇發展前景好、經營情況良好的企業,這樣才能在人才和資產上實現擴充,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
(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經營團隊
在企業的運營與發展中人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企業而言,人才培養是其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實現對人才的大力培養:第一,積極轉變員工傳統的思想觀念,鼓勵員工大膽創新,實現對員工思想上的改造;第二,發揮出管理型人才的作用,保證存量資產優化充足;第三,積極推行完善的人才任用制度,以能力水平為人才任用依據,不斷的充實人才隊伍;第四,注重對人才資源的有效應用,實現對人才結構優化調整。對于企業集團而言,應當立足于經營管理現狀實行對現有人才結構進行合理化調整,注重對技術人才的培訓與引進,為重組后企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三)管理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隨著企業集團存量資產重組的推進,企業在經營模式、財務管理、人事管理以及經營范圍等方面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經營模式暴露出許多的不足,無法適應于全部領域的產品。因此,根據各個領域特點制定不同經營模式是企業謀取發展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企業集團要對信息管理提高重視程度,牢牢把握住信息資源,在全面細致分析相關信息以及調查市場情況基礎上進行存量資產重組,充分迎合市場發展的需求。此外,在存量資產重組過程之中要根據市場信息變化對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做出優化調整。除此之外,為了充分發揮出重組后資產應用價值,可以利用多種財務方式,諸如投資方式達到盤活存量資產的目標,既充分保障企業財務獨立性,又實現對企業資金調度的把握,以此獲得最大化經濟效益。
(四)加大政府監管力度
政府部門在資本市場運行過程之中要充分發揮出自身作用,實行對存量資產重組的監督與政策指導,這樣一來,既實現對資源配置的優化,又實現對企業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從而促進企業競爭實力提升。
政府部門要發揮出宏觀調控的作用,創造出利于企業集團發展以及資產市場運行的良好環境,為存量資產重組有條不紊的進行創造有利條件。目前,政府監管力度不夠是企業集團存量資產重組中面臨的一大問題,針對于這個問題,政府部門要保證市場競爭的公開性、公正性以及公平性,對于各種資產重組違法操作,要予以嚴厲的打擊與懲處。
互聯網背景下要加快政策平臺的建立,加大政策信息宣傳與披露力度,搭建利于存量資產重組的信息服務與政策咨詢平臺,運用政策傾斜等方式實現對資產重組方向的引導,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為了激活企業資產重組的熱情,要以信貸資金以及稅收等多種方式提供企業一定的支持。
推進中介機構規范化發展,優化投資銀行功能,通過運用存量資產重組建立資本市場和中介機構間隔的關系,政府部門要明確規定中介機構的行為責任。同時,加大政府監督的力度,明確資產重組各項規則,以稅務以及產權交易為切入點建立健全政策以及相關配套設施,實現對存量資產重組的全方位監管。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企業都通過存量資產的重組實現了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或者扭轉了企業生產的頹勢,通過資產重組可以使企業集團在資金和人才儲備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優化了企業的資產結構和人才結構,但是在重組過程中,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不完善以及存在一些有違道德和法律的陰影,企業集團依然面臨著目標不明確、關聯交易行為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只有企業、市場和政府三方之間相互協調和監督,才能促進企業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飛.企業集團存量資產重組研究[J].財會學習,2016,05:16-18.
[2]歐朝虹.集團企業存量資產重組現存障礙問題與對策之我見[J].財會學習,2018,34:194.
[3]林增通,康寬永.國有企業集團去杠桿案例研究——以廣州A集團為例[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9,04:62-64.
[4]劉濤.企業集團存量資產重組研究[J].財會學習,2019,16: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