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佼
摘 要:四川古鎮歷史悠久、數量較多、分布較廣且類型各異,有較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古鎮的社會文化環境而存在。但現階段,四川古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存在后繼乏人、碎片化保護和缺乏科學規劃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可以采用保護傳承人、進行“可視化”和“體驗化”開發、開發保護并行以及建立全省全局機制等措施。
關鍵詞:四川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0-0042-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592.7 ? ? ? ?文獻標志碼:A
四川古鎮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且極具地方特色,擁有許多國家級甚至世界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四川歷史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在四川眾多的旅游資源中,歷史文化古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中既耀眼又值得大力挖掘的重要資源[1]。
1 ?四川古鎮旅游開發的基礎
1.1 ?四川古鎮歷史悠久、數量眾多
四川的古鎮發展史可以追溯到5 000年前,現有的古城古鎮資源既包含史前的古城遺址,也包含城鎮建設達到頂峰的明清時代古城鎮。清代“湖廣填四川”為四川帶來了移民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后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四川古鎮不僅數量眾多,且場鎮建設取眾家之長,集街市、場鎮、聚落、商埠、水陸碼頭、廟宇祠堂、會館、書院等為一體,人文內涵極其豐厚[2]。
1.2 ?現存古鎮類型各異
四川古鎮不僅在數量上居于全國前列,而且在形態上也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特點。大體可以分為區域中心型,如黃龍溪、柳江;山水名鎮型,如福寶鎮、上里鎮;名人故里型,如青蓮鎮、安仁鎮;特殊背景型,如洛帶(移民場鎮)、李莊(革命戰爭名鎮);民族風情型,如桃坪羌寨、丹巴。這些古鎮(村寨)建筑風格、居民勞動、娛樂、生活方式均富有藏、羌、彝等少數民族特色和異域情調。
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四川古鎮文化的重要元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必須根植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而古鎮剛好提供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活著”的客觀環境。截至2019年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評選,四川省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31個,名村6個。這些古村鎮擁有數量多、級別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四川古鎮文化傳承的活化石,也是推進古鎮旅游開發的關鍵[3]。
2.1 ?“天人合一”的城鎮布局哲學
四川的古鎮大多臨水而興,背靠大山,地勢較高,且講究“得景隨形,因借巧施”,官署寺廟等常位于鎮中顯要之地的“天心十道穴位”之處,人工風水建筑物如寶塔、樓閣、牌坊、橋梁等可以作為風水地形之補充,均具有易識別性和觀賞性。這種追求賞心悅目的自然和人為環境的思想始終包含在四川古鎮選址、布局和建造當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4]。
2.2 ?商業文化
作為農業時代連接廣大農村與中心城市的重要結點的場鎮,最為突出的是其商業的繁榮興盛。商貿活動是四川眾多古鎮興起、發展和繁榮的支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時代的商業文化,如馬幫文化、會館文化、傳統手工業商品等,成為了四川古鎮有價值的資源,是古鎮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元素。
2.3 ?節慶文化
四川古鎮文化的形態不僅包括獨具特色的建筑物和古色古香的環境,還包括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古鎮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多姿多彩的古鎮節慶是古鎮文化的集中體現。這些節慶活動的主題涉及傳統宗教、民間信仰和生產生活,是傳統農業時代物質、精神文化的集合,也是傳統和現代元素相互碰撞融合過程的全面展示,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在古鎮人的生活中。例如羅城鎮崇拜龍神的“祈雨節”,昭化古鎮紀念武則天的“女兒節”,孝泉古鎮的上九會,李莊古鎮傳統的龍舟、秧歌、腰鼓、川劇表演等。
3 ?當前四川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3.1 ?“非遺”傳承后繼乏人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絕大部分“非遺”文化都要依靠人來傳承,尤其是涉及“師徒幫帶”的手工藝。
目前,較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嚴重,但是由于缺乏市場需求,經濟支撐薄弱,社會關注不足,文化認同不夠,產品轉化程度不高等原因,較多“非遺”走入了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致使文化遺產隨著傳承人的離世而消失。蜀錦、蜀繡、成都漆器、隆昌夏布手工編織等傳統技藝,都面臨著人才缺失的問題。
3.2 ?對古鎮“非遺”項目缺乏整體和全面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特定區域內,在世世代代民眾的生產生活中積淀產生的。失去特定地理和人文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如無根之木難以持久存在。當前對于“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一般是對特定項目投入資金和人力,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博物館式或標本式的保護。這種“碎片化”“架空式”的保護方式只涉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面和形式,并沒有涉及它可持續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古鎮作為“非遺”存在的重要環境,面臨著巨大沖擊,部分地方無序開發和過度開發改變了“非遺”依存的條件,破壞了古鎮自然和文化的原生態特點。
3.3 ?古鎮旅游資源的開發缺乏科學和全局性的規劃
在四川古鎮旅游開發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和全局性的規劃,各個古鎮缺乏差異化的特色定位,地域相近的古鎮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旅游商品缺乏創意,做工粗糙,旅游節慶、旅游活動項目流于形式,展示方法雷同。缺乏科學規劃的開發,不僅是對各古鎮歷史民俗文化資源的浪費,也是對古鎮原生態的另一種破壞,不僅對“非遺”項目無法做到保護性開發,還會因為開發不善影響“非遺”文化的傳承。
4 ?四川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應對策略
4.1 ?采取措施保護“非遺”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為“遺產”,但其具有“活態性”,大多須人為載體,傳承人是大部分“非遺”項目保護的關鍵所在,應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進行保護: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地位,授予榮譽稱號進行認可;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經濟收入,對于傳承人或相關團體給予經濟支持;對于適合成立學校或培訓班進行教學傳承的,應大力支持辦學,形成并制定完整的傳承人培養體系;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增強非物質文化項目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度,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文化自信;鼓勵成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團體,充分發揮社會傳播的力量和社會資本的力量,吸引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與保護,以及對傳承人的保護和關注。
4.2 ?對“非遺”資源進行“可視化”和“體驗化”開發,打造古鎮旅游品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視化”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包含的無形歷史文化內涵以有形實物進行展示,從而達到保護傳承的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化”是利用各種措施和方式使游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獲得一種“親身體驗”的感受。“可視化”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創產業轉化,使其文化價值外延,通過創新設計在符號化的“非遺”元素中加入更多可轉化的有形產品,多形式助推“非遺”文化的傳播。“可視化”與“體驗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融合開發,例如針對傳統手工藝可以現場教學體驗制作,對于節事活動可充分設置游客參與環節,甚至引入VR等現代手段進行展示。
“可視化”與“體驗化”的結合,不僅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也是四川古鎮品牌打造的最佳途徑,符合現代文化旅游開發的潮流和方向。
4.3 ?保護與開發并重,實現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
擁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古鎮,應當做好保護開發工作。保護與開發是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開發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古鎮及古鎮的“非遺”資源,而被保護的資源有利用于旅游開發,從而實現古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因此,應在科學的規劃指導下嚴格把握開發程度和開發階段性任務,避免無序開發。
除此以外,還應當提高古鎮居民的文化素質,增強相關教育,使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和支持“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古鎮開發的經濟收益也應當反哺古鎮“非遺”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從而形成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做到全面可持續發展。
4.4 ? 建立全省全局機制,用科學的規劃指導開發
對于古鎮和“非遺”資源的開發與傳承,政府應進行科學的全局規劃,強調整合空間、區域合作和協同發展,從宏觀上把握開發時序與開發重點,做到全省一盤棋,避免“遍地開花”的低水平發展現象導致同類古鎮的競爭[6]。
同一個地區內的多個古鎮,可能涉及相同的“非遺”資源,應當重視通過差異化定位來突出特色。全省應做到“多規合一”,在總體規劃下,確保各地規劃不與總體規劃沖突,確保省域范圍內古鎮資源的統籌建設和“非遺”資源保護與傳承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爽.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J].特區經濟,2019(3):120-122.
[2]張益嘉.從旅游開發角度淺談烏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文化遺產,2014(6):151-156.
[3]澤波.略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構建和諧四川的關系[J].四川戲劇,2010(3):53-57.
[4]龐式博,姚嵐.四川古鎮旅游商品開發現狀及對策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3):35-38.
[5]章玉鈞.保護古鎮,傳承民俗,促進旅游發展[J].中華文化論壇,2006(1):115-120.
[6]王荻,袁盡輝,許劼.歷史城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模式淺析——以碼頭古鎮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 ?2010(3):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