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鳳
關鍵詞:管理會計 ?財務人員 ?工作重心
(一)以目標為導向,提升能力與觀念水平
財務人員不能僅僅被事物工作驅動著,等著分配工作;應該轉變思維,變被動為主動,發展為自驅型人才,為公司的戰略發展和目標做好準備,積極應對各種可能出現問題的防范措施和思想準備。
(二)做好部門目標規劃及角色定位
財務部的主要職責是要做好帳和管好帳,準確核算各項收支,為公司做好科學決策提供有效數據,支持和配合公司各項業務的發展需要。財務部的基本目標與公司的主要目標相同,都是要以股東利用最大化為主要目標。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各項預決算,對資金管理及公司各部門的績效管理有效把控,做到智能管控,以最經濟高效的方式來提供專業服務、高質量的信息及業務管控,促進公司發展。
財務人員在做好日常賬務處理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將更多時間精力參與到公司的管理會計中去,而會計管理的最佳狀態應是“既在事務之中,又跳出事務之外”。 管理會計不僅限于數據的表面信息,它更偏重從數據當中挖掘企業內在的信息。
(一)參與業務,做管理會計
顧惠忠認為會計工作如果脫離了企業的業務,那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個觀點也充分肯定了業務與財會相融合的重要性。財務人員可以通過參與會議、現場參加、走訪等等深入了解公司業務、流程、人員等各個方面情況。
譬如,為加強公司合同審批管理,維護公司合法權益,財務應參與合同簽訂前的審核工作,由公司財務部對合同中的收付款及涉稅條款進行復核,并做好相關登記工作,以備后期收付款、報稅時作為參考依據。另外,將問題前置,避免合同已簽訂,成為既定事實后,到財務辦理首付款掛賬時,財務才發現合同簽訂中的風險點或不合理問題。且與法務部門的全面性審核不同,財務審核側重于對合同中涉財條款的審查與核對。
(二)做好績效考核,分清責任中心,明確考核要點
管理會計工作的職責是要對現有企業的經濟數據加以整合,使用規范化的方式加以處理、分析,從而為企業提供高質量、更為精準的數據,進而提升企業的整體效益。企業在做績效考核時,責任中心劃分為營收中心、成本中心、利潤中心和投資中心,不同中心有不同的關注點,所以更需要通過管理會計,針對不同責任中心,做到不同的績效評估標準,分析出公平、客觀、精準、有效的考核依據。
(三)價值鏈分析
從價值鏈通用模式出發,對企業內部業務流程包括研究采購過程、經營過程和售后服務過程進行規范。做好價值鏈流程管理,對價值鏈進行分析,抓大放小,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
(四)提高營運資金管理水平
在注重企業規模發展帶來利潤的同時,還應該強調現金流的重要性。從長期來看,企業總體上要把握:現金流第一、利潤第二、規模第三。
所以,財務要提高營運資金管理的水平,處理好支持業務和改善經營效益的關系,優化配置公司的財務資源,提升公司的資源配置效益和盈利能力。并且要處理好投資回報和投資規模的關系,加強對投資的可行性分析及評價,并做好過程管理。財務人員要關注項目的投資回報率,提升凈利潤的現金含量,提高收益質量,主動參與到項目的立項和過程管理中。除此之外,還要通過加強信用管理來提高經營活動的收現能力和降低資金成本。
(五)構建財務共享中心,推進財務信息化發展
對于大集團公司,很多集團與子分公司的財務人員不能集中辦公,信息化應用不足,隨著工作業務量的增加及大數據的分析,人工處理核算、分析,已經很難滿足。所以,應適應新形勢下財務管理要求,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做好財務管理轉型,加強對公司的服務監督、現場管理及價值管理,將財務管理的觸角延伸到經營管理的一線,以達到通過財務管理來提高公司效益的目的。
首先對企業內部的財務信息加以整合、分析,再將有效信息傳達至各個部門,以實現財務的共享,讓數據將人、財、物串聯在一起,始終貫穿于整個生產經營活動中,為管理層提供短期決策、長期決策和投融資決策的參考依據。以財務共享中心為基礎,以財務共享為基礎,利用現代化技術建立的管理會計系統,將真正實現業務活動與會計工作的結合,從而大大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效率。
較為分散的財務管理體系不僅不能為企業提供全面高質量的管理信息,使得財務部門難以進行多維信息的分析處理,不能對業務決策提供支持,還會造成預算管理困難和資金管理混亂等問題。
所以,未來管理會計的變革需要牢牢抓住基礎數據和信息化系統處理這兩塊重要的基石,從會計政策、核算流程和信息系統三個方面來推動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設。
(六)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
供應鏈金融業務已經成為尋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將財務與采購、銷售、物流等具體環節的流程相結合,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七)撰寫信息量更為有效的財務分析報告
財務可以不斷提升分析報告的能力,為管理層及時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編寫能為公司管理層制定經營計劃和長期發展戰略提供決策依據的報表。
管理會計報表是一種供企業內部使用的報表,所以相較于為外部提供的報表,管理會計報表更應該注重在企業內部使用的實用性。通常,以報表的功能為依據,可以將管理會計報表分為五大類型,主要是記錄型報表、分析型報表、控制型報表、預測型報表和評價型報表。其中,記錄型報表較為基礎,主要是日常財務的三大財務報表,可以根據基本的財務數據統計而來。而分析型報表在記錄型報表基礎上有所提高,它的結論可以為管理層考核經營績效、提出改進意見和確定工作目標等行為提供依據,常見有產品利潤分析表和成本分析表??刂菩蛨蟊韯t是在報告某項業務的實際情況以及分析意見的基礎上,有助于企業管理層采取有效管控的報表。預測型報表是著眼于為管理層在某項決策中提供預測依據的報表,常見的有資金預測表、銷售預測表和壞賬預測表等。最為高級的評價型報表是則是采用有效方法對企業的各類經濟業務進行總結或生成評價性的意見,來幫助管理層快速高效地對經濟業務的執行情況進行了解。
在全球國際化競爭日益激烈、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的時代,集團公司的財務工作尤為重要,除了日常例行工作做好的前提下,財務人員還應抓住工作中的重點,主動參與業務,做好管理會計;規范工作流程,做好價值鏈各環節分析,抓大放小;提高營運資金管理水平;推進財務信息化發展,構建財務共享中心;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為供應鏈中的各環節提供金融服務;撰寫信息量更為有效的財務分析報告,在工作崗位上創造更多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徐晨陽.財務共享、供應鏈管理與業財融合——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專業委員會2017年度專題研討會[J].會計研究,2017.11.
[2]林巍巍.基于財務共享模式的管理會計體系構建探討——以保險經紀公司為例[J].會計之友,2018,69(10):114-117.
[3]田俊麗.管理會計工具在A企業成本控制中的應用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4]王斌.企業財務共享模式下管理會計信息化發展路徑探究[J].產業創新研究,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