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菡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和身體健康帶來了巨大威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體中國人民特別是無數逆行英雄、馳援武漢和湖北的醫護人員的努力奮斗下,目前,我國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復學正在有序開展。災難終究會過去,但如何從災難中獲得警示和反思,積累經驗和教訓,將是人類社會永久的課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以現實為教材,對學生進行災難教育。
災難教育的意義
縱觀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社會的每次變遷,文明的每次進步,往往伴隨著各種形式的痛苦與災難。所以說,很多災難是無法避免的。關鍵是,我們如何讓兒童和青少年對人類社會已經發生或可能面臨的各種災難有科學客觀的認識,讓他們知道,應對這種災難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自救和他救……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通過教育傳遞。同時,通過教育引導學生乃至整個社會反思災難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并提出相應改進措施,如此,我們的社會和國家才能不斷進步。
正因為有了災難教育,人類才會從災難中不斷反思、總結,如,地震發生后,我們會提升建筑物的抗震等級;洪水發生后,我們會建設更加堅實的堤壩,進行更科學的水源治理;疫情發生后,我們會提升防控能力,敬畏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可以預見,這場疫情過后,我們將看到更加團結的中國人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
同時,災難教育也是一場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重塑的過程。在這場與病毒的戰斗中,人們在深刻感受到許多正能量的同時,也真正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健康的重要和自由的可貴。開展災難教育,讓涉世未深的孩子更加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懂得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災難教育的現狀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四川省安縣桑棗中學創造了無一師生傷亡的奇跡。奇跡的背后是學校有一位智慧的校長,多年來堅持對全校師生進行安全疏散訓練,使學生對于疏散路線、疏散順序和自救的方法了如指掌。災難教育挽救了2300多名師生的生命。我國很多學校都會定期開展“火災疏散演練”“地震疏散演練”“防爆演練”等,向學生普及防災知識,培訓防災技能。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前,學校也通過班會、展板、講座等形式對流感、水痘、腮腺炎等流行性疾病相關知識進行了普及。客觀地說,宣傳預防和救護知識以及定期演練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抗災能力。
但災難教育絕不只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問題,還需要對受教育對象進行心態調適和觀念引導。如果身邊的人或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該如何調適心態?如何看待醫護人員的無畏斗爭和志愿者們的無私奉獻?保全自己還是舍己為人?最重要的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要直面災難帶來的死亡陰影,正確認識災難帶來的巨大精神創傷。
如,這次疫情,數千人猝然離世,在孩子心中定然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甚至創傷。如何引導孩子正視死亡?這恐怕涉及到傳統觀念的改變。我們的教育和傳統文化對苦難和死亡諱莫如深,特別是對孩子,一向是有意避之。但是,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有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災難教育的措施
首先,科學解釋成因,正視災難本質。在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可以探索宇宙,卻無法消滅病毒,也無法阻止地震海嘯的來襲。在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的。災難教育,應該教育學生尊重事實,堅持科學本位。一方面,學校應當培養學生科學的質疑和探索精神,對于網絡流傳的各種謠言要提高警惕,明辨是非,鑒別真偽。關注權威媒體和專家發布的信息,不隨意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掌握正確的預防和救助方法。另一方面,學校和老師也應當引導學生站在全人類和大自然的角度進行反思,從中獲得啟示:人類在自然面前應該保持謙卑,尊重物種的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如此,我們的文明社會才能持續發展。
其次,依托現實資源,引發情感共鳴。這次疫情中,有沖鋒在最前線的醫護人員,有奮斗于施工建設現場的建筑工,有奔波在社區街道的社區工作人員,還有默默無聞的志愿者們,他們身上閃現的人性光輝,能激起學生的崇敬和感動之情。而有些人的不端表現甚至丑陋行徑、違法行為,則成為反面典型。我們可以把這次災難看成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實踐課堂,以這次災難中全社會的表現為教材,讓教師和學生乃至全社會好好討論一下,在災難面前,個人的所為與應為,從而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人性的美丑在災難中得以具象和豐富,進而植入學生內心深處。
再次,走向常態,成為日常。災難教育是永恒的課題,應當持續推進,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汶川大地震后,每年的5月12日成為全國“防災減災日”,這就是通過設置紀念日來記憶災難,進行國民災難教育。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過后,國家已經舉行了追悼儀式,后期可能會通過建立紀念碑、建造紀念館等形式祭奠舍己為人的戰“疫”英雄,銘記他們在抗擊這場災難中的偉大貢獻。這也是國家和社會為后代提供的災難教育資源。不僅如此,學校和老師還可以通過閱讀推廣和觀影活動對學生進行災難教育,以多元化的方式讓學生認識災難,形成正確的災難觀。
最后,育人先育己。國際層面的災難教育,可以追溯到1987年12月11日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169號決議。但直到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嘯事件后,許多國家才真正采取措施,加強災難教育,在中小學設置專門的課程。在我國,災難教育的研究在“非典”后和汶川大地震后形成了兩個高峰,不過十幾年的歷史,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對災難的認識十分欠缺。英國記者理查德·勞埃德·帕里關于日本3·11大地震的非虛構作品《巨浪下的小學》,描述了一場本不該發生的悲劇。這場悲劇背后的原因十分復雜,但學校教師對海嘯強度和逃生路徑的錯誤判斷直接導致了74名學生的死亡。而教師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抉擇,一方面是學校的逃生應急手冊存在明顯的缺陷,另一方面是教師相關知識和技能匱乏。因此,災難教育應當先從教師開始。
從強制到自發,從形式到行動,從零散到系統,從技能訓練到生命觀照,從避而不談到深度挖掘,讓災難教育成為日常,我們的未來一定更美好。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中華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