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玉霞
近日,疫情已經得到較好的控制,各地正在復工復產。不出意外的話,復學也指日可待。
當疫情過后,我們要有一種“苦難思維”,建立“找痛點、換思路、立規矩、改機制”的重要坐標,思考教訓、把握現在、展望未來。因為苦難中沉淀的,正是走向未來的力量。這次疫情給教育帶來的影響,我認為,至少有三種“微”改變。
價值觀的改變:更堅定更理性
哪個國家能夠做到一夜封城,千萬人服從大局宅在家?哪個國家能夠做到一聲令下,無數基層干部紛紛走出家門去抗疫?哪個國家能夠做到一聲召喚,各方醫護人員踴躍奔赴疫區救死扶傷?唯有偉大的中國!
同時,這場災難猶如一記重拳,把我們狠狠打醒,讓我們看到,不敬畏自然,吃虧的只有人類。我們必須冷靜下來,尋找與自然、與自己、與他人的正確相處方式。
我相信,這些都會變成令人深刻反省的鮮活教材,改變孩子看待世界、國家、社會的態度。娛樂明星的光環慢慢淡去,醫護人員、科學家成為大家心目中最可愛的人;經常到社區做志愿者,參加公益活動;為了大家的利益,敢于講真話;擯棄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更加崇尚科學和文明;有公德心,規則意識更強;對大自然有敬畏心,更加關注生態環境。
教育內容的改變:更本質更長遠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為了讓整個社會更好地發展,讓每個人更幸福地存在。
俄國作家契訶夫說:“困難與折磨對于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
我認為,我們的教育要從云端上走下來,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要加強珍惜生命、珍愛生活、珍視生存的“三生”教育,鍛煉學生生存意志,教會學生生活技能、獲得生命動力。下面這6個方面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具備基本的生活技能,學會做飯菜、洗衣服;掌握基本的生存技巧,當地震、火災等災難到來時,知道如何逃生;理解他人,善于與家人溝通;培養獨處的能力,經常用閱讀來豐富自己,提升自己;生活樂觀,有勇氣面對苦難和挫折;堅持每天鍛煉身體,至少有一項最喜歡的運動項目。
教學方式的改變:更有效更科學
因為延期開學,各地都在落實“停課不停學”的要求,組織線上學習。可以說,它是當前疫情之下的無奈之舉,也是得力之舉。
那么,恢復開學后,教學方式會不會有所改變呢?我認為以下這6項保持下去對教學大有裨益:微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資源;建設網絡學習中心,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網絡課程;學生的朗讀、實驗、繪畫作品等,通過小組網絡群來分享或檢查;加大對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訓,提高整合資源的能力;教研組成為教學資源開發的核心團隊;父母與教師的合作更加密切。
這場苦難將成為我們的生命烙印,無法忘記,無法祛除,作為發展的警鐘,生活的明鏡,學校的課程,使我們未來走得更穩健、更踏實。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穴市師范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