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緒兵
面對災難,許多時候,人類往往只能選擇被動應對,但這并不意味著災難來臨時只能聽天由命。我們完全可以從調整好心態、培養減災防災意識、儲備相關自救知識三個方面做好準備,最大限度地把損失降到最低,達到自救的目的。
調整心態,讓學生不再談“災”色變
對每個人而言,災難是不可回避的人生話題,以什么樣的態度面對災難,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應對措施,也直接決定災難對我們造成的損失程度。因此,選擇以科學的態度去面對災難,也是災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什么樣的態度是科學的呢?我的答案是既不輕視,也不恐懼。面對災難,輕視它,會讓我們麻痹大意,疏于防范。這種情況下,災難一旦發生,我們只能聽天由命。但是,過于緊張也不可取。畢竟,在日常生活中,災難只是小概率事件,過分強調,難免會制造緊張的氣氛,甚至讓人心生恐懼,加重心理負擔。因此,要努力做到以平常心去面對災難,既不掉以輕心,也不必恐慌。這樣即使災難發生了,我們也能坦然面對,做好該做的事情。
在災難發生之前,我們可以通過心理講座幫助學生理性預防;而在災難發生之后,我們可以通過心理熱線等形式,對學生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在具體實踐中,引導學生討論分析面對災難時不同心理狀態產生的不同后果,有利于學生找到科學面對災難的態度。
面對突發的災難,每個人都會出現一系列的應激反應,這是正常現象。但是,許多人對這些現象不了解,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災難對自身的打擊。因此,幫助學生了解人類面對災難時的心理變化,有助于其在災難發生后對自身心理、生理以及精神方面進行正確判斷,理性應對,找到恰當的應對措施。
強化減災意識,讓學生不再慌亂無措
雖然災難無情,但是,培養學生必要的減災防災意識,變被動救災為主動防災減災,可以有效降低災難帶給我們的損失。
所謂的減災防災意識,就是在面對災難的時候,從預防或者減少災難造成損失的角度去看人們應有的意識。學生要有意識地了解災難、認識災難,掌握必要的減災防災策略,重視災難對我們可能造成的傷害,讓減災防災意識在我們的頭腦里扎根。
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對當地可能發生的災害進行梳理,通過講解、模擬演練等方式,引導學生制訂減災防災的各項措施;也可以嘗試讓學生進一步設計編制減災防災的家庭應急預案,列出減災防災物資清單,儲備必要的減災防災物資等,在對災難“脫敏”的同時,強化減災意識。
儲備自救常識,讓學生不再被動應對
大量事例證明,在重大災難面前,個人是渺小的。但是,應急自救常識可以幫助我們在避難的過程中減少各種傷害。比如,知道被埋困時如何找到空氣,知道在缺水的情況下如何生存,知道遭遇爆炸事件時如何處理,等等。這些常識,往往能夠在災難發生之初保全我們的性命,為救援的到來贏得寶貴的時間。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未雨綢繆,為可能出現的災害儲備自救常識,也應該是災難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給學生編制《災難預防和自救技能知識匯編》或《應急指南》等小冊子,通過自救常識問答等活動給學生普及自救常識。
雖然做好了應對措施,災難并不一定發生,但是,一旦災難發生,這些應對措施就會最大限度發揮作用。而最好的災難教育,是重視災難,主動去認識災難,并積極預防。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土門校區))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