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潮 張菲 程順
摘 要:根據森林經營認證理念,該文提出了強化森林經營認證的各項技術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管理制度體系、加強利益相關方溝通、開展經營技術培訓、加強化學品管理、保障外包勞務人員權益、嚴格控制化學品的使用與管理、高度重視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評估等,以期提高森林經營和綜合管理水平,促進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實現林區的生態、社會和經濟目標。
關鍵詞:森林;可持續經營;認證;技術
開展森林認證工作是我國森林經營與管理工作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實現我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有效途徑[1]。按照國家森林認證標準及有關行業規范,加強森林認證技術管理,林區可獲得相關體系認證,林產品可使用認證標志成為出口材料或認證原材料,林區的綜合管理及森林經營水平將得到大幅提高。森林經營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管理活動,必須持續推進并加強林區多個方面的經營管理,不斷提高森林經營管理水平,才能真正保證林區的可持續經營與持久發展。
1 積極推進管理制度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森林的可持續經營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為保障。這里的森林經營是廣義上的森林經營,而不止是狹義上的工程造林、森林撫育等具體活動。相關的制度既包括“制度”、“辦法”等“林區規范”,也包括各種“規定”、“要求”、“通知”等林區共守、共約要素,它們共同組成林區的“法律”性管理制度體系,對林區所有的經營和管理活動起著規范和約束作用。一方面,對林區制度進行查缺補漏,根據發展需要及時制定新的管理制度。例如,傳統作業對作業區、集材場、采伐現場、苗圃、造林地等場所的廢棄物要求較松,遵照森林認證,必須制定更加嚴格的廢棄物管理制度,進而進行嚴格要求;另一方面,對已有的制度進行修改、健全和完善。例如,傳統作業對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評估的要求較低,甚至沒有,而森林認證則要求對每項經營活動都進行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評估,并采取必要措施降低、甚至是消除經營活動對環境和社會的負面影響。這就要求今后在各種營林生產制度增加對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的評估,并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實施。
2 全面實施文件檔案資料的分類和管理
林區的建設和經營活動會產生大量的文件資料。一方面,這些文件記錄了林區的經營活動史,是森林經營措施制定以及經營效果評估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它又是森林經營認證審核的關鍵證據。森林經營認證的預評估、主評估及年審中的文件審核環節全部依賴這些文件資料。因此,做好林區建設和經營活動過程中各種活動文件資料的收集、整理、分類、歸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大部分林區的技術文件檔案資料管理還不夠完善,需要按照森林認證管理的要求,建立形成比較系統、完善的文件檔案資料體系,由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管理,保證各基層單位文件管理的整體性、一致性。文件檔案資料主要包括各種規章、制度、辦法、通知、要求等文件,與各種經營活動有關的計劃、決策、設計、批復、培訓、實施、檢查、驗收等方面的文件和記錄,以及有關工資發放、購買保險、繳納稅費、糾紛處理的記錄等。
3 切實加強與利益相關方的溝通和聯系
各種森林經營活動均可能會對周邊政府、居民社區、鄉村民眾、投資開發商等利益相關方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規模較大的森林經營活動還可能會導致一些糾紛的出現,甚至導致某些經營活動難以實施。因此,在經營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并及時與之聯系和溝通,構建和諧的林區社會關系。基于既有經驗和認識,應充分尊重利益相關方的知情權,成立必要的相關組織,建立聯系、協調、解決糾紛機制,使與利益相關方的溝通和聯系呈現制度化、常態化。林區應重點做好多個方面的相關工作:森林經營方案以適當的方式向社會公示;采伐、造林、修路等經營活動之前,及時向社會公示作業計劃;為周邊貧困居民等利益相關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允許當地居民到林區所屬林地采集非木質林產品;經營作業優先錄用當地居民,為其提供就業機會等。
4 大力開展經營技術的培訓和考核
森林經營活動涉及技術、安全、環保和法律等多個方面,為了保證各種經營活動的順利開展,并獲得良好的效果,應對林區員工做好各種技術培訓工作。一是完善有關培訓制度,制定培訓計劃。二是針對不同對象確定相應的培訓內容,包括相關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技術規程、林業知識和生產技術等方面,應涵蓋林區森林經營的各個環節,如生產作業、護林防火、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環境評估、資源調查與監測、安全生產等。特別應加強傳統作業中容易忽視環節的技術培訓,如水土資源保護,慎重使用化學品,杜絕轉基因物種,適時建立緩沖帶,合理處理剩余物等。培訓對象除了林區正式職工外,還應包括臨時雇傭人員。三是對各種培訓工作做好記錄,保留文字和影像資料,并對培訓效果進行科學的考核。
5 嚴格控制化學品的使用與管理
化學品(殺蟲劑、除草劑及化肥等)的使用往往會對環境和生物產生重要的影響[2]。為了防止使用化學品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世界衛生組織列出了A類和B類毒性較高的殺蟲劑,我國對高毒化學品使用也有明確的規定。根據《中國森林認證-森林經營》(GB/T28951-2012)的要求,在森林經營中,應嚴格禁止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禁用的1A和1B類殺蟲劑,以及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禁止的高劇毒殺蟲劑。一是完善化學品使用制度,對允許使用的化學品種類、儲藏條件及使用方法進行嚴格規定。二是對化學品存貯及使用情況進行嚴格登記。三是對使用人員進行化學品使用、回收、處理技術的培訓,保證使用人員的操作符合相關技術要求。四是建立專用庫房存貯化學品,配備必要設施。五是制定預防措施、控制方法和應急預案,確保一旦出現意外時,能夠及時采取必要措施,降低對社會和環境的不良影響。
6 努力保障外包勞務人員的權益
林區的大量森林經營活動往往由外包勞務人員具體承擔,必須保障好此類人員的各種權益。《中國森林認證-森林經營》中對保障外包勞務人員的權益有明確的規定。在開展各項森林經營活動前,應統籌考慮,做好臨時雇傭人員的權益保障工作。主要包括:林區與臨時雇傭人員簽訂勞動合同;臨時雇傭人員的工資不低于國家規定的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為雇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培訓,并提供安全生產裝備(頭盔、防割服、靴子、眼鏡等)、購買必要的保險(如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住宿條件達到國家相關規定最低要求,飲用水符合國家安全衛生標準等。
7 全面管控森林經營活動的實施
林區的森林經營活動種類多、范圍廣、要求高,不能僅從生產施工管理單一環節看待具體工作,應把每一項工作看作系統工程中的一個環節,從計劃、組織、管理、技術、工具、設備、環保、社會等多方面統籌考慮實施。要進行全程管理,做到“實施前有培訓,作業中有檢查,完成后有驗收”。森林認證要求以森林經營方案為核心從事森林經營活動,所有造林、撫育、保護等技術干預后的林分要選設樣地進行森林生長、土壤、動植物、水體等綜合監測。按照現有管理模式,盡量統籌單位年度生產計劃同經營方案保持一致,并在每年的森林撫育中匹配適量的監測樣地,供森林經營技術分析使用。
8 高度重視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評估
各種野外經營活動,如采伐、整地、造林、病蟲害防治、修路等,均會產生一定的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為了避免經營活動對環境和社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要在經營活動實施前進行充分、全面的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例如,對于工程量大、投資高的重大項目及中央財政項目、基礎建設等,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的評估應以單一評估報告體現;對于造林、撫育、主伐、更新、自然保護等環境和社會影響小的項目,可以將評估結果以部分章節形式在相關作業設計中進行表述。
9 結語
森林經營認證的目的是協調林業發展中經濟、環境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促進森林經營單位森林經營水平的不斷提高,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經營。開展森林經營認證,對于經營單位的意義不在于通過審核、獲得并長期持有證書,而在于通過審核發現森林經營工作中的不足,不斷提高經營單位的森林經營和綜合管理水平,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推進實現林區的生態、社會和經濟目標[3]。
參考文獻
[1]王亞明,孫玉軍,張蕾.試論我國開展森林認證工作[J].綠色中國,2005(02):24-26.
[2]美國打造智慧農業的啟示[J].北京農業,2014(17):24-27.
[3]黃睿,安雪洋.全球森林認證發展研究[J].林業勘查設計,2019(01):4-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