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教育理念越來越明確清晰,中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也相應有了一定的提升。如何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些問題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而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也因此成為了一個焦點。
一、有效教學的內涵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我國學者對有效教學這一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正式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關于如何界定有效教學,不同學者們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在對于有效教學內涵的問題上還是有著一定的共識的:
其一,教學是為了學生的發展;
其二,有效教學的著眼點是在學生獲得的真實進步與發展上的;
其三,為了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有效策略,深挖教學內涵,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有效教學可以指教學的有效性,主要談論的是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而關于其內涵可以從“有效”和“教學”兩個方面來闡述。所謂“有效”,主要是指教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是否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成效的唯一指標。教學是否有效,并不僅僅是指教師的教學態度不端正或沒有完成課堂的教學內容,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從課堂當中學習到什么或者學生的學習效果怎么樣。此外,如果學生學習的很費力,但是并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這同樣是低效或者無效的教學。而“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不僅包括了教師的教,還包括了學生的學。
二、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教學目標是評價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決定性起點。若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將難以有效。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也在不斷的深入。因此,教學是否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是否給予學生必要而足夠的尊重,是否讓學生獲得了預期的結果,是否在學習過程和結果中呈現了教學應有的靈魂與價值判斷,成為明確教學目標的依據。
(二)學生主體地位未體現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他們是課堂的主角,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舞臺。就目前部分的教學整體狀態而言,學生的主體地位常常被忽視,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還比比皆是,教師未能從自身上完成角色的轉變,在問題設置、點撥評價、矯正補救等方面角色“錯位”,習慣于以自己的教學為中心,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所教授的各種知識,從而導致學生被動地、機械地學習,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的潛能沒能得以充分挖掘。
讓學生將問題暴露出來,讓他們通過合作探究等方式去主動解決問題,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互相教,通過這些方式進行學習才能有效激發出學生學習的欲望。而教師則應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要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這樣的教學才會是有效的。
(三)教學手段運用不合理
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現在的課堂大多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多媒體承載的信息量大,內容豐富,視覺效果直觀,用它輔助教學的確可以增加課堂容量,可使原來抽象、枯燥、難懂的學習內容通過圖形、動畫、視頻等表現形式而變得直觀,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多媒體教學系統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多維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進行個性化教學,才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但如果運用不當,它就能成為弱化課堂效率的誘因。
有的教師只注重課堂形式的多樣,而忽視了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僅浪費了教學資源,消磨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學生也沒有實質性的收獲,還分散了學生的聽課注意力,讓課堂教學失去了有效性。多媒體的使用應為教學輔助服務的,但有的教師將使用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時尚僅從形式上追求,不去考慮課件對本節課的作用到底大不大,是否提高課堂效率和效果,這樣就會適得其反。而且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教學,會讓教師與學生直接交流的機會減少,缺乏心理溝通;教師授課速度過快,學生的課堂筆記跟不上、思路跟不上,都會直接影響聽課效果;多媒體的信息超量,授課內容多,學生當堂難以消化;還容易讓教師對教學設施和教學環境依賴性過強,而缺少了教學方式、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而且教學過程中受客觀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程度也過大,如臨時停電、網絡與計算機的運行出現故障、教室里的光線弱、教師操作計算機的技術欠缺等,都會拖延耽誤教學時間,影響到整個教學進程,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三、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
課堂氣氛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夠營造出一種具有感染力的課堂情境,使學生更夠積極主動地回應教師,更好地參與到課堂當中來,從而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新課程改革后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由課堂的主導者變為引導者,學生也由被動變為主動,成為課堂的主人,自然而然,民主的課堂就成為了當今的主流。
民主的課堂能為學生創設一個彼此平等尊重、能夠充分表達觀點的民主氛圍,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學習熱情,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不僅僅只是課堂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進而促使學生運用有效的方法去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民主課堂同樣也是講究學習效率、效果、效益的。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交流互動的合作關系,師生關系親密,課堂氣氛活躍,能充分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此外,教師不應滿足于只做一個組織者,還要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參與到課堂中來,與學生共同切磋、共同提高,在民主的課堂中教師的引導與參與同樣重要。
(二)采取有效的教學表達
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但不同的教師去講,效果大相徑庭,由此可見,表達在教學中非常的重要。教師的教學表達是有效教學不可或缺的條件。它是教師將學科只是有效地轉化為學生能夠實際運用的知識和技能的中介。
表達是日常生活中基本的交際手段,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表情、行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它包括了一切高級行為、一切藝術、一切表露出來的情緒。
教學表達有著特定的育人要求,不僅僅通過語言來表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及教學質量都會產生影響。教師的表達包括語言和行為,二語言表達又分為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口頭表達要求條理清楚,易于理解,吐字清晰,有吸引力,干凈輕快,書面表達則力求將知識、思想和美感縝密結合,以文字表達的形式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
(三)運用有效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包括對教師教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的評價,也就是學業評價。其中,學業評價是教學評價的核心。學業評價是“以教育目標為依據,運用有效的、恰當的評價方法,系統地收集學生的學業信息,科學地進行分析處理,并對學生的學業變化進行價值判斷”。這就需要對以往只注重結果的教學評價進行一定的改變,將評價的重心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以學生在教學中所呈現出的狀態作為參照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
但是由于中學生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和自身的基礎不同等原因,造成他們學習效果也會有所不同,有些教師常常僅按照學習成績的好壞而將學生分出不同的等級,對于處于“后進生”行列的學生則冷眼相待,這種僅用成績的好壞來衡量一名學生的教學評價方式是不正確的。在對學生做出評價的時,應強調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強調以人的發展為本,認可學生在所有領域的所有學習成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進學生對學習目標的自覺投入,促進學生的情感發生和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成為一個反思者和自我管理者。
(作者單位:遼陽市第二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