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 重慶 402160
通過對會計專業人才行業需求與專業課程改革進行調研發現:(1)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學生主要就業于小微企業;(2)就業的職業領域包括企業創業、資產管理、成本費用核算和稅費核算和報表編制與分析等;(3)中職會計專業剛畢業學生就業崗位主要集中于出納員、財產物資會計、成本核算會計、往來會計和稅務會計等崗位,經過3-5 年的經驗積累可以從事會計主管(總賬崗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領域和職業崗位分析表如表1。

表1 職業領域(部門)與職業崗位分析表
由課題小組成員和行業專家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就業崗位進行分析,每個人寫出3-5 個職業崗位對應的工作任務,重復出現最多的工作任務列舉出來經大家討論形成每個崗位典型工作任務。
在形成每個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基礎上,分析勝任每個典型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素養和能力。所需知識一般用“熟悉”或“了解”XXXX描述,所需能力用“能”或“會”XXXX 來描述,素養用“具備”XXXX來描述。每個職業崗位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所職業能力匯總后形成了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具體內容如表2。

表2 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
基于“行業領域-工作崗位領域-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序化與整合-課程領域”思路把會計專業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的成果轉化為課程會計專業的課程。
先把中職業會計專業學生所從事崗位需要的所有知識、能力和素養序化,再把相近的知識、素養和能力整合到一起,實現了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化,職業領域序化并整合為具體課程,最后,形成的專業課程序化整合表,具體內容如表3 所示。

表3 專業課程序化整合表
以構建基于云平臺的崗位主導的課程體系為引領,全面改革會計專業主干課程。在行業企業參與下,分析企業會計各工作崗位職責、能力要素和業務處理流程,選取典型工作任務為行動領域,序化整合后開發出學習領域并形成專業課程體系,依據教學規律重構各課程教學內容,項目化驅動教材的編制。把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三對接”,整合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技能訓練要求,構建起了由專業基本素質、專業技能、拓展能力“三模塊”構成的課程新體系,促進了會計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
課程體系依托云平臺實現了線上虛擬空間與線下實體空間融合、個人-集體交互學習空間融合,建立了適應崗位主導的課程體系,開發了適應崗位需求的企業登記管理實務指南、出納實務、成本核算與分析和企業經濟業務核算和會計綜合實訓等線下理論教材等教學資源,出納實訓、電算化分崗實訓、稅費核算與申報和ERP 實訓等課程通過云平臺展示出來。以線下《企業經濟業務核算》課程為例:學生學習了資產要素中的貨幣資金知識點后,基于云平臺,通過線上電算化分崗實訓課程進行相應知識點的實操后,再進行師生交流、實訓、考核等教學環節,從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轉為互動式教育,學生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從云平臺搜尋所需要的課程資源。
“一基”指以加強自身品德修養和淵博知識提升為作好學生教育工作的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做到真正的身正為師、學高為范,才能不僅用自己學識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
“四步”是指在“一基”的環境下,通過分類、定向、實施與跟蹤和反饋與提升四步做好學生教育工作的方法。(1)分類指在全面了解班級學生家庭、性格、特長、愛好和行為習慣等前提下,把具有相同特質的學生分到一組,做好學生管理工作的初步分類。(2)定向是在分類的基礎上,根據每組學生特質確定改組學生教育的重點和難點。(3)實施與跟蹤,根據每組學生教育的重難點建立臺賬,具體采取措施并跟蹤,按推行進度詳細登記于臺賬。(4)反饋與提升指通過2-4個月前三步,分析臺賬記錄,總結提煉出本次學生教育工作實踐中的不足,并及時進行反饋,在下一教育工作環節改進。
循環式指“一基四步”是一個不斷完善的有機體,通過“一基—分類—定向—實施與跟蹤—反饋”到“再一基—再分類—再定向—再實施與跟蹤—再反饋與提升”,周而復始,不斷自我完善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