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實驗學校
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每一個學生參與欲望,提高深入學習的能力,僅憑教師的講授、學生的聽講和練習是遠遠不夠的。課堂開展研究活動,必須依賴于高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否則研究只是空中閣樓。然而小組學習由于在日常的教學中,學生表現出無序難管,成了教師最棘手的問題,也是很多教師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筆者與自己的團隊在多年的實踐中,在如何建設學習小組,提高課堂研討的高效,有積極的探索。
學研小組的建設首先需要根據學生能力結構分成不同組別,選擇學員時要保證各層學生的均衡,實現組際之間能力相當,組內學員之間能力互補。
1.小員組成:將前后四位同學的形成一個自然學習小組,這樣的分組有地理便利、討論迅速的優勢,被廣泛地運用于日常課堂討論之中。然而學研課堂的“自然學習”小組,在自然的背后更是老師的用心安排。一個自然組的組成必須考慮學生的性別、個性、能力三方面的因素,以保證每個組研學能力的均衡相當,從而有力于激發團隊之間的合作與競爭。

2.學習任務:自然學習小組的研討任務比較適合具有多層性問題的研討。既有基礎的知識任務,也有一般能力任務,同時有高階思維要求。以保證不同學力的學生在研討的過程中都有參與的機會,學到新的知識。例如在教學《楊氏之子》一課時,教師設計如下右圖研討清單。
3.管理引導:自然學習小組需要構建一套完成的管理引導辦法,并進行規范的考核,以保證團隊合作的有效性。如:規定小組長職責、各組員的日常分工、合作過程相互幫助等,和諧組內成員之間的關系,使他們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合作研究的開展依賴于團隊和諧、互助、悅納心理環境的建設,因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合作的小組,使團隊的建設有了良好的心理環境。
1.小員組成:為了讓學生能與更多的學生進行交流,拓寬學生的交際范圍,適應與不同的學生進行共同完成任務,同時減少審美疲勞,教師可以適時采用生生自愿組合的方式。而自愿并不完全由學生自己選擇,否則會出現一部分被邊緣化的學生。自愿組合就是選擇同類研究項目結合,即教師布置不同類型的任務,讓學生自己選擇內容,這樣勢必造成原有自然小組的選擇沒有共同性,這時就讓學生找與自己共同感興趣的學生組合新的學習小組,一般控制在4—6 人。
2.學習任務:此類小組的學習任務往往是開放性的,各部分的角度均不相同,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特長或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同時當一群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在一起的學習討論的時候,情感親近,氛圍融洽,更重的是目標更加聚焦,他們的研究將往思維的深處蔓延。如教學《遨游漢字王國》時,教師設計讓學生在“字謎研究、字音研究、字形研究、書法藝術”等多個選項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改進預學,課堂上進行同類研究內容的組隊研討,取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3.管理引導:這類基于學習任務而臨時組成的團隊,在管理的過程中更關注學生合作過程的公平和有效,要求人人有參與發表的機會,研究的成果人人分享,成果展示人人參與。
根據每一階段各小組的學習效果、相容程度等情況,進行動態的調整,引導同學與不同的伙伴進行深入交流,促進交際能力、同學之情,激活學習的激情與熱情。
1.小員組成: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學生提前完成或掌握了學習的任務,如果一味讓他們等自然組內較弱的學生都完成后再開展討論,就會造成時間的浪費,同時也會造成較弱學生的心里負擔。這時候,教師允許提前完成任務的學生與其他組內同類的學生進行組合形成臨時交流小組,逐步類推,最后所有的學生都能找到與之能力、速度相當的隊員,形成各個臨時學習小組。此時小組成員中大家的水平都處于差不多的層次,在交流的過程中,更能激發每個學生的存在感與挑戰性,無形中各類學生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學習任務:時時生成分享小組的策略往往運用于學生在統一要求下個人完成某項任務過程中出現較大的差異,從而無法實現自然小組的交流時使用。這種動態的調整方法,一方面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達到強強聯合,有更高的交流與學習的平臺,激發他們的挑戰自我的欲望。同時也給學習力較弱的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按自己的節奏和能力完成任務,避免趕鴨子上架,造成知識的半生不熟。
3.管理引導:分享型臨時學研小組由于成員之間學習能力相當,很容易在意見不統一時產生爭論或彼此誰也不信誰的場面。因此對于這樣的小組,教師更多的是構建一套爭論和辯論的機制,鼓勵學生展開激烈的爭論,最終實現以理服人的場面。在爭論的過程中,養成學生的深度思維與思辨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