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2.青島文正小學 山東 青島 266041)
校園足球的廣泛開展為我們的足球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地契機,據最新資料顯示,參與校園足球的人數已達將近3000萬,在如此高的參與度下,做好校園足球的教學訓練工作,保質保量的完成足球訓練是足球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挑戰。小學一年級是進入學校教育的萌芽期,此年齡段是發展身體素質、熟悉球感,進行足球訓練的關鍵時期。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也決定了在這個時期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長期集中,長時間反復枯燥的訓練很容易使其失去練習的興趣,因此將足球訓練游戲化,在游戲情境中進行學習可能會取得更佳效果。
本研究以青島市文正小學四個一年級行政班為實驗對象每班30 人,共計 120 人。 隨機抽取(1)、(4)班為實驗班、(2)、(3)班為對照班。
(1)文獻資料法。
以“足球”、“游戲訓練”為主題在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中國知網搜索,檢索到相關文獻120篇,對文獻進行整理、分類后,對本文具有借鑒意義的有82篇,為本文提供研究參考。
(2)專家訪談法。
與資深體育教師和有關專家探討本文的測試指標與授課時注意的問題,就實驗的各方面控制因素向專家進行咨詢,并根據他們的建議對實驗設計和論文框架進行相應的修改。
(3)問卷調查法。
通過查閱文獻并進行專家訪談后設計了 《實驗前學生足球參與情況調查問卷》和《實驗后學生足球參與情況調查問卷》,在教學實驗前后對學生足球參與情況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94.2%,信度檢驗運用再測法,《實驗前學生足球參與情況調查問卷》信度系數為0.94,《實驗后學生足球參與情況調查問卷》信度系數為0.93。
(4)實驗法。
通過專家評審,選取了6m運球繞桿,30s繞“8”字,12m快速運球三項技術指標和5m摸球折返與一課時跑動步數兩項體能指標進行試驗。實驗時長為12周,每周兩課時,共計24課時,每節課40分鐘。
①實驗設計
將4個班隨機分組,1、4班為實驗組,2、3班為對照組,先對實驗組(1、4班)和對照班(2、3班)進行數據前測,并將所測數據進行SPSS分析,根據結果顯示,三項技術指標6m運球繞桿、30s繞“8”字、12m快速運球,與兩項體能指標5m摸球折返、跑動步數所計算得出的P值均>0.05,根據將 《實驗前學生足球參與情況調查問卷》進行整理顯示,對照組有56%以前未接受過足球訓練,實驗組有52%未接受過足球訓練,證明抽取的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無明顯差異,對照組與實驗組均有筆者統一授課,可消除無關變量的影響。
②實驗內容

表1 對照組與實驗組教學設計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教學內容均為球感和運球兩方面,但組織形式不同。實驗組在整個課堂組織的過程中主要圍繞著游戲這個核心來進行,對照組采取傳統的訓練方法,即講解、示范、學生練習、糾錯、叫停、再練習。

表2 實驗班和對照班技術能力的比較 (X±S)
實驗組以游戲為核心來組織訓練,在隨機的情境下進行運控球訓練,對照組采用單個技術練習,教學場景固定,經過12周的教學后(見表2),對照組和實驗組的三項技術測試內容無明顯差異,這說明游戲練習法與傳統訓練法在短時間內對學生運控球能力提升的效果差異不大。

表3 實驗班和對照班體能狀況的比較 (X±S)
值得一提的是,每堂課步數數據的采集是每堂課隨機抽取2名學生佩戴步數記錄儀,實驗組和對照組均分別采集96人次,實驗前后結果顯示(表3),實驗組與對照的體能指標差異十分明顯,實驗組優于對照組,這也說明游戲練習法的隨機性和趣味性促進了學生積極參與,整節課的活動量明顯提高,也在無形中訓練了學生的靈敏和協調及身體控制能力,學生體能水平及健康狀況的得到改善。
在未進行教學實驗時,實驗組和對照組對足球的認知及興趣方面無明顯差異,在進行12周教學實驗后,實驗班有92%的學生選擇了訓練興趣提高了,而對照組只有80%的學生選擇對足球的興趣提高,雖然實驗組和對照組都有大部分學生覺得經過訓練后水平提高了,但作者認為,實驗組的學生在玩中學,學生為參與主體,因此其水平的提高屬于主動地提高,對照組的學生是固定模式下教師為主體,學生按照要求亦步亦趨的練習,失去了主動性,屬于被動的提高,因此,在教學改革中,將學生的被動進步轉化為主動進步至關重要。
(1)游戲練習法與傳統訓練法對技術訓練的教學效果差異不大。
實驗班的學生以游戲為主,開放的進行游戲居多,沒有要求具體的技術動作,讓學生過多參與、多觸球,多思考,自己解決游戲中遇到的困難。傳統訓練法以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為主,多次重復某一動作,力求達到動作的自動化,在經過12周后,三項技術指標測試結果無顯著差異,說明短時間的游戲訓練與傳統訓練法對技術練習的訓練效果差異不大。
(2)游戲練習更好的促進身體素質的發展。
進行12周教學后,實驗組的5m摸球折返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這是由于在進行對抗性游戲時需要不停的變向、躲閃、加速、急停等,是學生的靈敏性和反應能力提高,根據步數統計顯示,實驗組在課堂中的平均步數也線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樂意積極地去參與游戲、競爭性的游戲也迫使學生要不斷加減速,這也說明游戲練習法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3)游戲練習更好的促進興趣的發展。
通過將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前學生足球參與情況調查問卷》和《實驗前學生足球參與情況調查問卷》兩份調查問卷進行差異性檢驗可知,在實驗前兩組學生對足球的認識與興趣相差無幾,而在經過12周教學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產生了顯著性差異,實驗組的學生對足球的參與興趣更高,更多的學生愿意在課后業余時間主動進行足球活動,這也證明游戲練習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1)在足球訓練中,應將純技術練習與游戲有機結合,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激發學生練習動機;
(2)足球訓練應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學生提供多元的情景,讓學生自主的解決在練習中隨機出現的問題;
(3)教師設計的足球游戲應符合學生的生理機能、身體素質等要求,要充分考慮安全、可操作性、有趣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的設計組織游戲,同時,在組織游戲過程中應強化規則意識,即在規則允許的條件下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能力;
(4)在組織訓練的過程中多運用鼓勵、贊揚的話語,這可以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參與的動機,從而提高孩子的運動表現。在訓練過程中出現問題及時冰凍場景,引導孩子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促使孩子主動積極思考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