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 天津 300350)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但是近幾年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顯示,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指出“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的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意識、能力和習慣”。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再一次明確提出大學生體質測試不合格,不予畢業。雖然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體育鍛煉是公認的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有效途徑,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任務。本研究以我國第一所應用技術大學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本科生、高職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分析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并對不同學歷層次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進行了比較研究,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探索本科生、高職生體育教育的規律,對進一步深化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培養學生良好體育鍛煉和終身體育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本科生、高職生體育鍛煉習慣。
(1)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目的,查找關于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方面的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2)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需要采用王坤博士自行設計的《大學生鍛煉習慣情況調查問卷》,該問卷信度為0.747,效度為0.769。隨機抽取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本科生、高職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380份,收回361份,有效問卷352份,有效回收率為92.6%,其中本科生190人,高職生162人;
(3)數理統計法。將所得數據和信息歸類整理,運用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
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持續時間及強度是反映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的重要指標,表1調查顯示,每周能夠堅持鍛煉3次及以上,本科生占45.79%,高職生占32.10%;每次鍛煉時間大于等于30min,本科生占80.00%,高職生占72.22%;鍛煉強度中等及以上本科生占73.68%,高職生占66.05%。通過以上調查結果的比較顯示,本科生的體育鍛煉情況要好于高職生。

表1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本科生、高職生體育鍛煉情況比較一覽表
結合當前研究和我國對體育人口的界定,每周參加體育鍛煉頻度3次及以上、每次參加體育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上、每次參加體育鍛煉的強度在中等及以上。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本科生體育人口占調查人數的百分比為26.84%,高職生體育人口占調查人數百分比為19.75%。以上數據顯示本科學生相對于高職學生更樂于參加體育活動,體育鍛煉的穩定性和積極性也較高。

表2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本科生、高職生體育人口比較一覽表
根據本研究調查問卷把體育鍛煉習慣分為“鍛煉行為”、“思維模式”和“鍛煉效果”三部分,通過分析本科生、高職生各個部分之間的差異性研究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方式和影響因素。
從表3中可以看出,本科生鍛煉行為的平均得分為22.49±5.90,高職生鍛煉行為的平均得分為21.85±5.48,本科生、高職生無顯著性差異 (P>0.05);本科生思維模式平均得分35.37±8.73,高職生思維模式平均得分為33.54±8.89,本科生、高職生存在顯著性差異 (P<0.05);本科生鍛煉效果的平均得分為28.14±5.36,高職生鍛煉效果的平均得分為26.35±5.02,本科生、高職生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本科生體育鍛煉習慣平均得分為86.01±18.82,高職生體育鍛煉習慣平均得分為81.74±18.04,本科生、高職生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根據本研究的統計,本科生的體育鍛煉習慣狀況要優于高職生,本科生體育鍛煉行為的穩定性更高、自動化程度更高,鍛煉的效果也更好。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本科學生體育課程課時要比高職學生多,本科學生的紀律性較強,自我要求嚴格,所以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情況相對較好。

表3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本科生、高職生體育鍛煉習慣比較一覽表
(1)大學生體育鍛煉總體情況不容樂觀,體育人口僅占調查總人數的23.58%,每周鍛煉次數少于3次的學生占60.51%,說明大多數的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高,沒有形成穩定的體育鍛煉習慣。在本次調查研究中有7人每周鍛煉次數為0,占調查人數的1.99%,這不是個別現象,應引起高度重視;
(2)從每周鍛煉次數、每次鍛煉持續時間、每次鍛煉的強度等指標來看,本科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要好于高職學生;從體育人口分析來看,本科生中體育人口所占的比例要高于高職生,數據表明本科生對體育鍛煉的喜愛程度明顯強于高職學生;
(3)從體育鍛煉習慣的調查來看,本科生在鍛煉行為、思維模式、鍛煉效果以及體育鍛煉習慣的得分均高于高職生,且在思維模式、鍛煉效果以及體育鍛煉習慣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本科生的整體體育鍛煉習慣要優于高職學生。
(1)加強高職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研究表明,只有興趣與目標一致時,才能促進興趣進一步的發展,使興趣具有更大的推動力。在學生體育鍛煉意識中一方面要加強學生思想教育,提升學生對體育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體育動機和體育價值觀,提升學生參與體育的動機水平;另一方面利用靈活、新穎、多變的形式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鍛煉熱情,促進學生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
(2)深化體育課程改革,提升體育課堂效率。大學是學生最后的系統參與體育鍛煉的階段,大學體育課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要不斷深入課程改革,提升體育課堂效率。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既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也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精講多練,使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重視體育技能傳授的同時要注重科學體育鍛煉知識講解與傳授,讓學生掌握體育鍛煉的方法,促進學生能夠自主的鍛煉,并獲得良好的運動體驗;在體育課程的考核評價方面,要采取懲罰機制與激勵機制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3)實行課內外一體化管理,加強學校體育氛圍營造。通過本研究調查,本科生的體育鍛煉習慣雖然好于高職生學生,但是體育人口數占樣本數不到1/3,說明學生整體的體育鍛煉情況并不樂觀。要想通過每周一次的體育課讓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顯然不可能,這就需要加強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監督與管理。有研究表明,對學生體育鍛煉進行合理的引導和一定強制的監督能夠有效使學生體驗到體育鍛煉帶來的益處。學校可以通過完善規章制度,推動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開展,比如強制學生每周完成一定量的課外體育鍛煉內容,并明確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是體育課組成部分,按一定比例計入體育課程成績,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管理模式,進而營造學校良好的體育氛圍,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4)完善課程設置,開足開齊體育課。體育課是促進大學生養成體育習慣的重要因素,2014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中明確提出“必須為一、二年級本科學生開設不少于144學時(專科生不少于108學時)的體育必修課,開設不少于15門的體育項目。”但是從學校的具體實施情況來看,部分高校體育課時并沒有達到教育部文件要求,特別是高職學生差距偏大。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 “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高校要以此為契機,高度重視,進一步完善體育課程設置,確保體育項目和體育課時達到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