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敏潔,覃斌,李權,陳蛟,楊輝 (凱里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高校,凱里學院建筑學專業如何有效挖掘在地民族建筑資源及文化,形成自己的專業和學科特色,不僅是“民族特色”專業建設思路的集中體現,亦是本專業在民族地區發展重要的突破點。從教學的角度來講,無論是從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角度出發,還是以少數民族地方高校特色學科建設為目標,在其兩者之間尋找最佳的契合點,并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將成為本專業在地區乃至更大范圍區域中分異的關鍵。
地方高校以地方政府為辦學主體,其辦學目的是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黔東南作為以苗族和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其中民族建筑則是民族文化中最為重要的縮影和載體。據統計,黔東南州轄區范圍內共有少數民族村寨3296個,其中409個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占全國的6.01%,占貴州省的56.4%,其建筑形式主要以木結構建筑為主,存量約為80萬㎡[1-2]。由于民族建筑自身材料及建構特性、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致使傳統村落不斷流失、民族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等方面的因素,對民族建筑及傳統村落保護、規劃、設計、修繕等方面的應用型專業人才缺口巨大。凱里學院作為黔東南地區唯一的高等學府,其建筑學專業具有良好的在地資源優勢。立足地方,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為導向輸送民族建筑方面的優秀人才和相應科研成果,形成高校和地方的良性互動是必由之路,而上述途徑的實施從教學的角度來講,其必然需要相應的教學體系作為支撐,構建具有針對性的知識體系和脈絡。
在“雙一流”高校建設的大背景下,彰顯特色、實現錯位競爭是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關鍵[3]。遵循學校“三性三型”的辦學定位,同時順應地方建筑行業及其相關產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凱里學院建筑學專業形成了“地方性、民族性、應用型”[4]的辦學思路,并在對接地方社會經濟需求與特色學科建設中將民族建筑作為契合點。特色學科建設涉及面較廣,但其中教學體系的構建和梳理無疑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在以往教學體系中,雖有民族建筑的教學內容,但是未成體系的“碎片式”教學內容和施教方法,使教師教授內容的隨意性增加,從而導致學生對學習民族建筑相關知識的邏輯性和完整性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因此,以建筑學教學體系框架為依托構建全教學周期的民族建筑教學體系,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教師不知道怎么上和學生不知道學什么的問題,為特色學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建筑學核心課程體系包括建筑設計基礎、建筑設計(1-6)、畢業設計,貫穿整個建筑學學生培養周期,其采用模塊化、階段化、專題化的教學模式,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民族建筑教學體系的構建需緊密依托核心課程體系脈絡,構建民族建筑教學體系的“核心主干”。以凱里學院建筑學為例(見下圖),其主要是針對學生所在階段及專業能力,以專題式介入的方式增加民族建筑相關內容,形成貫穿全局的核心課程體系下的民族建筑專題分支體系。借鑒主流建筑院校教育培養模塊的劃分[5],結合核心課程體系培養的階段特性及具體教學實際,分3個階段開展教學活動?;A階段主要針對低年級學生,該階段處于建筑學專業概念形成期,結合階段特性以短題(2~4周)的形式植入民族建筑相關內容,培養學生民族建筑基礎素養,提升學習興趣;提升階段主要針對中高年級學生,該階段為認知向實踐的過渡階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故采用長題(6~8周)的形式在現有相關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針對民族建筑設計、改造等內容進行系統性的綜合提升訓練;職業化階段主要依托畢業設計中設立的民族建筑方向展開。民族建筑方向分為研究型和實踐型2種,其以就業為目標導向,內容涵蓋民族建筑設計、民族村寨規劃、民族建筑保護與修繕等,主要對接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需求,依托在地實際工程項目,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從“學院型”向“職業型”轉變。

建筑學核心課程體系中的民族建筑專題分支體系關系框架圖
鑒于建筑學實踐性較強的專業特點,結合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本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內容所占比重較大[4]。作為在地資源豐富的少數民族地方高校,民族建筑實習實踐課程的開展既有助民族建筑相關素材的收集,又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民族建筑的直觀認知。以凱里學院建筑學專業為例,在民族建筑相關集中實習實踐課程設置方面,除核心課程中包含實踐環節以外,其余主要與核心課程體系中的民族建筑專題分支體系結合開設,形成循序漸進的完整配套體系。經教學實踐的不斷總結和調整,現開設有民族建筑認知實習、民族建筑測繪實習、民族建筑綜合調研實習、畢業實習(民族建筑方向),其分別對應民族建筑認知專題、既有民族建筑改造與更新專題、民族建筑群綜合規劃及建筑設計專題、畢業設計(民族建筑方向),此種實習實踐課程安排的針對性和銜接性均較強,實現了課堂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后期,將結合民族建筑的多元化發展方向,開設更多針對性較強的實習實踐課程及活動。
建筑學區別于傳統工科專業,其集人文及技術雙重屬性于一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而對建筑學學生的綜合素養要求極高,而限于高等學校分層[6]及高校擴招等因素的影響,地方高校生源素質良莠不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作為建筑學的雙重屬性,技術層面的內容學生領悟能力尚可,但在民族建筑文化素養乃至人文素養層面則是地方高校學生較為薄弱的環節,這也直接導致了調研、分析以及設計中均出現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情況,最終淪為設計而設計。針對上述現象,凱里學院建筑學專業結合本專業具體實際,以專項課程的開設及散點式、滲透式介入的方式,形成全方位多維度的民族建筑文化素養養成模式。如設立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黔東南文化賞析、苗侗文化概論、黔東南民族建筑設計等專業選修課作為宏觀層面的理論支撐;針對核心課程體系中的民族建筑專題及與其配套的實習實踐課程,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前期人文類培訓和觀摩活動作為微觀層面的專門化提升;借助“第二課堂”平臺,以競賽、講座、調研、論壇等豐富多樣的形式開展與民族建筑內容相關的活動,提升民族建筑創新能力作為綜合素質的拓展等。民族文化素養乃至人文素養的系統養成包含主體和客體兩方面因素,其具有長期性和個體差異性的特點,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需根據學生特點及教學總結不斷調整,因材施教,以適應人才培養需求。
作為實踐型學科,實踐即是教學的“反向推動力”,其促使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從“被動式”向“主動式”轉變。在實際教學中亦證實了這一觀點,多次參與工程實踐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較之未參與或較少參與的的學生高。凱里學院建筑學專業在民族建筑實踐方面主要結合課內和課外聯動開展。課內依托核心課程體系中的民族建筑專題分支體系,相應的開展“項目式”教學[7],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為職業道路奠定基礎。課外主要以“以賽促學”和“以工促學”2個渠道共同實現,如在競賽方面主要依托在地民族建筑資源,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學科專業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其通過校內預選機制,強化競爭意識,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課外實踐方面則主要以民族建筑為導向,組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工作坊、興趣小組、研究團隊等,依托“校企合作”平臺、民族建筑研究中心及教師的縱、橫向課題等開展相關工程實踐及科學研究,著力提升學生專業水平。
民族建筑教學體系的構建是動態的、發展的,如何通過該體系的系統構建,做到學有所用、學有所長、教學相長且“特”而不“偏”,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不斷的修正和完善。論文通過對凱里學院建筑學專業民族建筑教學體系構建的必要性、途徑及思路的探討,希望能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高校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