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
摘 要 當前,中國蠶桑產業的產業鏈長且覆蓋廣,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根深蒂固的問題,如產業布局過于粗放、產業規模不合理等。因此,推動蠶桑產業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是目前蠶桑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推動蠶桑產業升級、帶動廣大蠶農謀福利的重中之重。經營好蠶桑產業,不僅能實現農民增收,而且對農村生產經營結構改革具有積極影響。基于此,針對蠶桑產業實現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 蠶桑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6.056
蠶桑在中國農業產業中有著重要地位,蠶桑產業使得中華農耕文化在世界農耕文化中獨具特色、獨樹一幟。從多年的數據統計調查結果來看,我國的蠶桑業在產業發展上面存在著后天不足的現象,這主要體現在國內蠶桑業發展存在著生產質量參差不齊和技術滯后等問題[1-3]。
因此,未來蠶桑產業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是伴隨著工業化而帶來的生產力進步,挑戰是如何整合我國蠶桑業發展現狀來實現集約化和規模化。
1 蠶桑產業發展現狀
總的來看,我國蠶桑產業發展呈現由東到西、由沿海到內陸的總趨勢。近年來,蠶桑養殖生產基地逐步從東部沿海地區向西部內陸地區轉移。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有關蠶桑養殖的扶植政策呈現出向靈活性、多樣性方向發展的態勢。得力于國家長期以來對蠶桑產業的關注和大力扶持,從21世紀開始,廣西地區把蠶桑業列入廣西農業重點發展規劃中,蠶桑產業成為廣西農業發展的一張優質名片。在政策、投資、人才、技術等各項要素的綜合推動下,蠶桑生產總體呈現穩定略增的態勢,據農業部門統計,2019年廣西桑園面積19.72萬公頃,蠶繭產量37.4萬噸,蠶繭價格44.38元/kg,蠶農售繭收入165.98億元。
2 蠶桑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絲綢制品自漢代以來便在世界上久負盛名,而絲綢制品的廣泛傳播和普遍交易離不開蠶桑業的發展。蠶桑產業也是現如今很多地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任何一個產業從初步發展到最終成熟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如今雖然蠶桑產業不斷發展,但是其中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
2.1 蠶桑產業布局過于粗放
盡管中國蠶桑產業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但是在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中,其發展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如產業布局過于粗放。產業布局粗放會導致蠶桑產業發展達不到現代化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要求,致使同樣的養殖面積生產出的蠶絲量遠遠落后于集約化管理的養殖產量。
2.2 蠶桑產業規模化水平低
蠶桑產業具有局限性,生產數量以及生產經濟效益都不可觀,導致大多數種養大戶缺乏養殖熱情,從而導致養蠶產量和質量受到一定影響,并且進一步產生連鎖反應,如出口貿易額逐年遞減、產業園區頻繁遷移無法長期扎根。
2.3 蠶桑產業勞動力匱乏且成本日益增加
蠶桑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當前我國在進行城市化建設,農業人口大量向非農業人口轉移。近年來,廣西地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持續增加,留守在農村的老、幼、婦、孺很難滿足蠶桑養殖的體力和技術要求,桑蠶養殖勞動力缺乏。而且對于蠶桑養殖企業而言,日益增加的勞動力成本也是擺在蠶桑養殖業面前的重要問題,成本的不斷提高必然會制約產業的擴大再生產。
3 實現蠶桑產業集約化發展的策略
3.1 革新經營管理促進集約化
集約化是指在繼承一切原有資源基礎上,合理運用現代管理技術進行產業整合改造,充分發揮各項資源要素的積極效應,以提高經濟效益。要想促進產業集約化發展,就必須對產業經營管理模式進行革新,打破原有僵化的個體化經營模式,采用大規模統一養殖、統一育種、統一加工處理模式。要面向市場,充分調研消費者喜好,培養受大眾喜愛的產品,要在扎根本土市場的同時開拓海外市場,打造馳名中外的蠶桑品牌。
3.2 技術創新促進集約化
在蠶桑養殖過程中,要運用先進的技術、科學的養殖方式,把現代的控溫、控濕、消毒防病、省力化技術全面應用到生產過程中,不僅要發展蠶桑養殖,還要實現蠶絲加工、絲綢制品制造等全面一體化,通過技術驅動產業發展、轉變產業生產模式。從桑樹的種植到蠶種的生長發育培育,再到制絲抽絲工藝,都要引入現代化科學技術,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動態監測。此外,要著重開發新養殖技術,例如小蠶共育技術、自動上簇技術、省力化給桑軌道喂養、配套標準大小蠶房、蠶沙無害化處理技術等,把科學技術具體深入到養殖環節,壓縮燃料、勞力、桑葉、蠶具、蠶室等各項成本要素,實現高質量、高效率、專業化分工[4-5]。
4 促進蠶桑產業規模化發展的策略
4.1 緊跟政策導向、發揮政策作用
農業發展要緊跟國家政策導向,蠶桑養殖產業發展亦是如此。蠶桑養殖業在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發展良好,但是隨著我國“東桑西移”戰略提出,廣西蠶桑產業在近年來不斷發展,產量已穩居全國第一。蠶桑產業發展要利用好國家的土地流轉政策,讓桑田和農田相互平衡,解決好桑田供給和需求矛盾,從而實現蠶桑規模化發展。規模化是一個產業或者企業從小到大逐步擴張的動態過程,規模化帶來的主要優勢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因此,要發揮好國家政策導向作用,建立健全的行業準則,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實施便民利民惠民的扶持政策,鼓勵養蠶大戶和蠶桑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發展桑蠶養殖。
4.2 建立蠶桑產業文化園
產業發展不僅要提高產量和收益,還要培植產業文化,如蠶桑產業發展可以進一步發展建立蠶桑農業文化園,打造優秀開放園區,講好文化故事,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使產業文化被廣泛傳播,從而帶動蠶桑產業發展。蠶桑產業園開辦可以增加產業附加值,形成蠶桑文化,使得蠶桑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原有優勢,促使其經濟效益最大化。蠶桑產業文化園開發從“蠶桑+旅游”這一著眼點實現了蠶桑產業的新規模化,是蠶桑產業規模化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4.3 推進規模化生產,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蠶桑產業在我國一直以來都面臨的問題是生產經營太過分散,小個體生產經營者占絕大部分,市場收購價格和收購質量參差不齊,而且這種生產經營方式會導致整個蠶桑產業對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較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職業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家庭農場,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將蠶桑生產模式逐步建成專業化分工產業鏈條、種養分離、專業化桑園作業服務等模式,促進企業、合作社于蠶農建立長效利益聯合機制,將原來點狀分布的桑田進行有效資源整合,實現塊狀分布,進行統一化管理,在生產上做到統一培育,在技術上做到統一標準,在質量上做到統一要求,在銷售上做到統一價格,能夠推動蠶桑產業規模化生產[6-7]。
5 結語
蠶桑產業要想全面發展并跟上社會需求和供給側改革步伐,就要實現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而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對經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改變落后的經營管理方式,樹立良好的品牌效應,在技術上進行創新,在質量上精益求精。
參考文獻:
[1] 向自確,田元富.對旬陽縣蠶桑產業實施集約化經營的思考[J].北方蠶業,2012,33(3):49-51.
[2] 余中來.淳安縣蠶桑產業化建設的思考和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6(16):153,155.
[3] 張節伯,吳華.蠶桑生產發展模式探索創新實踐和體會[J].江蘇蠶業,2016,38(3):39-41.
[4] 金杏麗,汪春云,范貴初.德清縣蠶桑生產保險面臨的問題及思考[J].蠶桑通報,2016,47(3):55,59.
[5] 李興盛,鄧遠會.常抓不懈 努力建設全省優質高效蠶桑生產強縣[J].四川蠶業,2017,45(1):28-29.
[6] 吳華,張節伯.淺析鹽城市蠶桑生產發展的有利因素和推進措施[J].江蘇蠶業,2017,39(1):25-26.
[7] 許永明,謝云南,魏君明,等.徐州市蠶桑生產的現狀分析與建議[J].江蘇蠶業,2017,39(2):34-36.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