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遠玲
【摘? 要】自2018年秋季以來,我校大力推行“智慧課堂”教學改革,我積極利用這一平臺,在所教班級嘗試“學生當老師”教學探索。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是相輔相成,互動互聯的,當教師與學生的教學行為發生物理變化時,教學效果就會發生化學變化。
【關鍵詞】學生當老師;教學實踐
1.“學生當老師”課堂的物理變化
1.1老師從臺上走到臺下——引導學生自學
實施“學生當老師”教學探索,就其運行狀態來說,發生了很大變化。我教的高2021屆兩個班學生,每班上有48個學生,我把他們分成了8個小組(6人一組)圍坐在一起。上課時我走到了臺下去引導學生自學,不以權威者自居,只是給予學生激勵性評價,鼓勵學生說話,鼓動學生競爭;重點知識點撥,不一味灌輸知識;課堂話語少而精,主要起引導學生合作,賦予學生理想、給予學生責任,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升綜合能力的作用。
有老師的主動走到臺下來,才有學生的積極走到臺上去,去領會單詞的含義,去復述文章內容、去展示故事角色、去回答相互的疑問。有老師的少講,才有學生的多說,個個躍躍欲試,說說自己對異域文化的體會、說說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說說對考點的分析。有老師的鼓勵,學生的展示欲望才得以激發。老師喚醒學生的學習潛力,老師釋放學生個性,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碰撞,見解獨到,化異趨同。
1.2學生從“心動”到“行動”——教師協調互幫
情境創設,激發“心動”。要讓學生“心動”就得激發起他們對知識的“欲望”,讓他們有學習知識的沖動。這樣在動手操作的同時,他們才會去思考其中的道理,而不是做著枯燥乏味的體力勞動。利用圖畫、音影、語言等多媒體教學媒體和手段,精心設計有趣情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產生知識沖突,形成知識懸念,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激發他們的自主參與學習的意向。激勵評價,維持“心動”。課堂中老師要適時對他們進行激勵性評價,使他們保持學習的積極性。結合語言表揚和心理支持等多樣化激勵性評價,可采用自評、互評等方式擴大參與面,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維持“心動”。
全體參與,落實“行動”。心動才會有行動。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學有所獲。”在“學生當老師”教學探索中,我經常引導學生動口說一說,讀一讀,遇到不懂的問題動手劃一劃,動腦想一想,或者在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教學,課堂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為了讓整個課堂真實地動起來,在課堂上,千萬不要忽視那些稍差的弱勢群體,讓他們動起來,就要給他們吃一些偏飯,創設條件,讓他們解決一些基本問題,和一些容易解決的問題,讓他們也體驗成功的樂趣。讓他們帶著興趣參與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是百花齊放,生機盎然!
1.3課堂從平淡變活躍——教師巧妙導學
“學生當老師”就是將學生推向知識探究前沿,讓學生以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體驗,去主動獲取知識,彰顯其學習個性,教師則隱身于學生之后,要準確抓住導學的時機,使課堂生動活潑,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導在“一知半解”時。在學習中,有些內容學生憑著感覺會“依葫蘆畫瓢”,常會對深層次的意義浮于表面,一帶而過,貌似理解其實并未真正掌握。這時教師就要“挺身而出”,激發學生探究的意識,引導深刻理解其真正含義。導在“欲言又止”時。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時,有時會出現令自己“尷尬”的場面:情緒高亢激揚,積極舉手展示,站起來后卻又語塞,激動得滿臉通紅,即使費力地擠出幾個單詞卻又不知所云,好似心有所悟但口不能言。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語言表達能力偏低,不能很好地組織好自己的語言;二是對需要表述的內容還沒有完全思考清楚。
導在“各執己見”時。學生在學習重要考點時,往往會在易混淆的地方模棱兩可,有時總認為自己的思考是正確的,以自己的知識基礎和理解排斥別人的意見,常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據理力爭,爭論不休。導在“舉步維艱”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知識求知路上的自主探究者,應在自信和成功的體驗中去主動學習英語,學生自己能夠借助原有基礎、已有經驗自主建構時教師無需包辦和代替,但通過自己的努力還是想不通,理不清,道不明時就需要教師相機引導。
在學生展示中,老師是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促進者,也是參與者、分享者。有教師的巧妙導學,學生才能夠舉手發言,聲音洪亮;討論熱烈,辯論激昂;積極參與,爭問搶答。整個課堂,演說、辯論、品評連續不斷,歌聲、笑聲、掌聲此起彼伏。死氣沉沉的氣氛消解了,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洋溢著生命活力。
2.“學生當老師”課堂的化學變化
2.1學生活動更自主
自主就是能為自己的言說作選擇,就是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生有在小組內自主問難和解難的職責;有自主選擇獨自自學和請求幫助學習方式的權利……班上的學生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他們有一句口號是“我的學習我做主,我的人生自己圖”。整個學習過程,從學習目標、學習方式的確立到學習手段、評價方法的認定,無一不是學生自主選擇的結果。展示中,自主使他們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自主使他們不受老師的束縛,不是教材的奴隸,他們變成了課堂的主動建構者。
2.2學生心理更自信
在展示中,學生的表現充滿了自信,他們幾乎可以擔當起傳統的老師角色所做的工作。如學生走上講臺演講對課文思想感情的領會,講解對習題理解的邏輯思路,講明同學做錯題目的理由并糾正過來……從智育學習到德育做人的所有活動,他們都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寬松的氛圍、大膽的言說、夸張的行為、勇敢的嘗試,都在培育著他們的自信。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讓同學們增強了提升與發展的內驅力。同學們的口號是“我參與,我自信;我成功,我快樂。”
2.3學生思想更自由
學生都是自由意識的實踐者。課堂上,同學們可以盡情展示,他們有充分的言論自由、行動自由,更有充分的思維自由、精神自由。同學們在班會課上從談學習到班級管理,從談《魂斷藍橋》到《魔鏡》,從談“一帶一路”到G20峰會。他們選擇傾聽,選擇及時補充,選擇爭辯。在老師的組織協調下,課堂上,熱烈有序、自由嚴謹,收獲精彩;同學們不再按部就班、墨守成規,他們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采用多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自由是智慧的源泉,自由讓同學們的個性得到張揚、感受到靈性的生成,自由讓同學們體會到“當老師”的內涵、體驗到生命的愉悅。他們的展示爭先恐后、不分你我;他們的行為放而有序,他們的言說活而有實。
“學生當老師”課堂教學探索促使師生言行既發生物理變化,也發生化學變化,解放了學生的身心,發掘了同學的潛能,張揚了孩子的個性,培育了他們的自信。同學們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爭論思辨將讓他們深刻地體驗到高中學習生活給他們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有對生命的精彩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