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艷鳳 周 慧/江蘇省農業農村廳

孫建春/攝
種業是農業發展的“芯片”,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種業的發展。“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已成為農業、種業發展的座右銘。特別是近兩年中美貿易、非洲豬瘟的影響,為加快構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種業敲響了警鐘。種業發展面臨的時代緊迫性和挑戰性前所未有,事關我國近14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江蘇作為農業大省、種業大省,創建種業強省,服務種業強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義不容辭。
江蘇省農作物年播種面積1.2億畝、出欄生豬2600萬頭、家禽6.4億羽,水產養殖面積1130萬畝,生產規模均位于全國前列。處于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對全省現代種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億元級現代種業產業建設作為江蘇鄉村振興農業提質增效工程之一,責任大,任務重,涉及的領域廣,環節多,要強化整合,舉全省種業之力,集種業人、財、物優勢,整合現有支持政策資源,開拓構建現代種業全產業體系,加快千億元級現代種業產業發展。
農業遺傳資源豐富。江蘇農業種質資源總量占全國的10%以上,國家級作物種質資源庫圃數量、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和基因庫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全省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常年穩定在150萬畝,其中一市四縣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兩縣兩農場被認定為常規稻、小麥和蔬菜的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兩系”雜交稻制種面積約占全國四分之一;初步建立了以“核心群-擴繁群-商品群”為框架的畜禽良種繁育模式;河蟹等水產苗種生產規模也居全國前列。
種業創新成效明顯。全省從事農作物新品種創新的單位有60多家,建有國家級大豆、水稻、甘薯等改良(分)中心、長江流域稻麥區域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省級南繁科研育種公共服務規模達到1600畝,全國領先。常規粳稻、專用小麥等作物育種優勢明顯,水稻單產位居全國兩熟制生產地區首位,“南粳46”“南粳9108”“寧粳8號”等優質食味粳稻品種的選育推出,有效推動了江蘇優質稻米產業發展。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基本實現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蔬菜種子生產取得長足發展,小白菜、辣椒等蔬菜種子生產經營量居全國前列。
推進機制持續向好。圍繞推進種業發展,江蘇先后啟動實施種質資源保護、新品種選育攻關、良種推廣后補助以及種子安全監管服務等種業專項,重點支持種業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推廣,支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發展,開放品種審定綠色通道。系列突破性品種的選育加速了品種更新換代,種子質量水平和保供能力不斷提升。創新開展“江蘇好品種”展示評比,實施“農作物品種綜合測試工程”,全覆蓋開展品種適應性和安全性種植測試評價展示,為主導品種推薦和農民選種用種提供依據。同時,政企分開、科企分離以及品種審定、登記、“放管服”等系列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實,促進了種業科研、種企發展、市場監管等環境日趨優化。全省共有持證農作物種子企業127家、種畜禽企業292家、水產苗種生產單位700多家,其中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7家,5家進入全國50強,5家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種業綜合競爭力位于全國前列。
種質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有限。資源普查收集覆蓋面待擴大深入,保藏保護多限于數量上的維持,基礎設施、設備條件、技術手段、方式方法還相對落后,鑒定評價多停留在基礎水平,開發利用空間大。尤其是畜禽保種,仍以傳統活體保種為主,受數量與當前非洲豬瘟影響,風險隱患增大。特別是地方豬資源,因卵母細胞、精液、胚胎、體細胞、DNA等遺傳材料冷凍保存技術尚未完全成熟,靜態保種面臨的挑戰與考驗空前巨大。江蘇作為豬遺傳資源最多省份之一,而且是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豬品種數量最多的省份,但除了梅山豬外,多數僅存于保種場或者保護區,且數量有限,保種壓力增大。
作物品種過多導致推廣壓力大。隨著品種審定制度的改革,品種審定綠色通道、聯合體試驗、主要農作物品種引種備案和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備案等相繼開通實施,新品種數量大幅度增加。盡管新品種的產量、品質、抗性水平整體有所提升,但缺乏突破性、競爭性品種。主要農作物的同質化、姐妹系品種多,優勢品種、主推品種匱乏;高產品種多,高品質的少;糧食作物品種多,經濟作物和特色瓜菜品種少,品種結構性問題突出。由此,品種更新淘汰快,與選育周期及投入嚴重不符;同一區域可供選擇的同一作物品種多、雜、亂,農戶選種用種難的問題突出;因生育期、熟期差異,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栽種、管水、施肥、用藥乃至收獲的技術支持指導難度增大;科研育種、種子企業經營推廣、市場監管壓力同步增大,真正有潛力的優良品種被稀釋沖淡,價值空間和推廣規模有限,競爭優勢被削弱,造成小企業大不了、大企業強不了的局面。
種業企業適應轉型升級進展慢。全省農作物、畜禽、水產等種業企業累計達到1100多家,數量不少,但綜合實力偏弱,規模普遍偏小,缺乏領軍型大品牌種業企業。絕大部分企業仍以經營傳統品種為主,業務范圍較為局限,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多元化服務和轉型升級步伐較慢,優勢特色種子、種苗、品系、基地等資源挖掘培育力度不夠,“走出去”步伐慢、比重小。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的動力不足,三產融合發展模式未能有效建立。多數企業依靠代繁和貼牌生存,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整體能力有待提升,品種研發能力欠缺、擴繁生產能力不足、市場推廣銷售潛力未充分展現等問題突出,集聚市場能量不足,企業多、小、散現象短期內仍難有突破。
構建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近年來,江蘇種業在扶持政策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為種質資源保護、種業科研創新、種企發展壯大、種子市場監管發揮了積極作用。面對種業發展的新形勢、高要求,全面貫徹實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和新修訂的《江蘇省種子條例》,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形成組織領導高度重視、相關部門通力支持合作、種業系統共同努力推進的現代種業發展新格局。進一步梳理整合涉種業發展資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系統支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新品種選育、鑒定評價、制繁種、示范推廣和市場監管,促進種業全產業鏈一體化健康協調發展。
開拓創新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發揮農業遺傳資源數量、技術、人才優勢,進一步增強農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意識,確立其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地位。制定出臺《江蘇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支持分子遺傳育種技術在保種、精準鑒定評價以及開發利用中的研究應用,支持引導資源從業人員隊伍培養,完善資源保護體系建設,規范資源保護行為及效果評價制度,提高資源利用空間和價值。一是探索資源保護管理新機制。針對當前重在保、保重數量、設施設備簡陋、方式方法落后等現象,為推動保用結合,實現資源保護數量和質量并重發展,調動資源從業人員積極性,提高資源資金使用效率和效果,要探索制定資源庫、圃、場、區保護利用效果績效評價方法。結合農業農村部《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三年行動方案》《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三年行動方案》《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建設規范(試行)》實施,開拓性實施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建設,扶持資源庫、圃、場、區的用地和基礎設施建設,補充完善或更新現有保種設備,改善優化保種條件,提高保種能力,認定掛牌一批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促進保種場、區規范化建設,探索資源系統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資源保護與利用良性發展。鼓勵和支持相關單位、個人、民間資本投入農業遺傳資源保護事業,形成多元化農業遺傳資源保護投入機制。逐步建立健全分級負責制,構建種質遺傳資源保護體系。二是加快收集與保護新方法研究。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資源普查與收集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地方特色優異農作物品種資源普查收集力度,減少特色資源流失。積極研究采用分子遺傳標記等資源保護新技術、新方法,引入信息化和大數據應用概念,建立資源電子檔案,籌劃遺傳資源大數據庫和動態監測預警平臺,對全省遺傳資源保護利用進行實時跟蹤監測。在現有資源庫、圃、場、區的基礎上,尤其是一個畜禽資源品種僅有一個保種場區的情況下,探索分批建立資源備份場區勢在必行。同時加快畜禽遺傳資源DNA、凍精、胚胎、體細胞等靜態保存技術的研究應用,豐富資源保護方法,增強資源抗風險能力。三是加大資源鑒定開發利用力度。強化對現有資源的精準鑒定評價,挖掘特色優異種質資源,以更好地服務現代種業新品種繁育。建立農作物資源快速高效檢測高通量技術與分子技術評價體系,繼續開展畜禽資源的形態、生理生化、分子水平方面的畜禽資源遺傳特性測定,進而確定資源利用方向。探索建立資源共享機制與方法,推動資源合理高效利用。加快促進優勢資源、特色資源、特定性狀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加快特色品種的提純復壯和擴大規模,創立特色品牌,開拓市場,培植一批集地方品種資源保護、產品開發、品牌塑造為一體的龍頭企業。
聚力實施種子種苗聯合攻關。發揮種業專家智庫作用,組建全省現代種業提升專家委員會,搭建分子遺傳技術研究與應用平臺,加速分子遺傳育種技術和DUS測試在新品種選育鑒定中的應用,推進分子遺傳技術在資源保護與鑒定評價、新品種選育與測試中的應用。引導鼓勵加強基礎性種質資源創新研究,充分挖掘利用江蘇地方特色優勢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優良性狀,著力攻關高產穩產優質、綠色生態宜機化農作物新品種以及具有地方畜禽特色的新品種品系。組織實施《國家畜禽良種聯合攻關計劃(2019-2022)》《全國水禽遺傳改良計劃(2020—2035)》以及國家級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切實培育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品種。鼓勵開展種苗選育及育苗技術攻關研究,引導種企開展種子種苗供應和技術跟蹤“一條龍”服務,學習山東經驗,從產品、技術兩方面入手齊抓種苗市場。在果菜茶花卉種苗繁育方面,完善提升苗木繁育技術,突出機械化、規模化、工廠化適應性研究。著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于攻關培育主導性、突破性品種,夯實種業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
多措并舉保障良種繁育供應。科學規劃作物種子生產優勢區域,按照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五化”要求,打造一批現代化、高標準種子種苗制繁種基地,重點推進國家雜交水稻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進一步提升南繁南鑒基礎條件和服務能力。統籌布局非主要農作物種子或區域特色種子制繁種基地,扶持打造一批特色作物制繁種基地。推進國家級水產遺傳育種中心、省級以上原良種場和繁育場建設,扶持建設一批標準化種畜禽擴繁場和擴繁推廣基地,完善種苗生產基礎設施水平,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種子種苗品質。開展省級作物種子種苗生產基地、制種大縣、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與認定工作,提高種子種苗生產繁育規范、規模和能力。完善品種試驗測試和展示示范基地體系,防范品種推廣應用風險,扶持救災備荒種子儲備擴面增量,推進農作物制種保險政策的實施和良種推廣補貼試點工作。加快構建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種子種苗質量可追溯體系,強化種子質量檢驗認證體系建設。根據主要農作物綠色品種指標體系,組織開展水稻、玉米、小麥、大豆四大作物綠色品種篩選、評價、推介等工作。繼續實施“江蘇好品種”“優質食味品鑒”等展示、評比、宣傳工作,構筑江蘇優勢雜交稻、優質食味稻、優質弱筋小麥、特色果蔬作物良種等“蘇種”品牌。
引導提升企業競爭力和活力。推進種業權益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研企人才流動評價機制,激發創新活力。扶持優質育種科研院所與規模優質種業企業間的長期實質性合作,發揮各自資源優勢,集中力量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作物和畜禽品種聯合攻關,爭創具有江蘇優勢特色的突破性品種。擴大種業投資發展基金、企業商業化育種后補助支持范圍和力度,助推“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在新品種育繁推中有實質性提檔升級,鼓勵企業強強聯合,培育重點龍頭種業企業。引導部分中小種業企業圍繞地方特色產業,做強做精特色種業。依托行業協會等社會力量,加大優勢企業、品牌、品種的推介和集中宣傳力度,做大做響“蘇種”品牌。引導種業企業“走出去”,實行品種和技術同步輸出布局,在“一帶一路”以及全球化種業中謀求江蘇一席之地,開拓江蘇種業新空間和新布局。
強化規范作物品種管理制度。系統調研評價分析品種登記、引種備案、聯合體試驗、綠色通道等品種管理制度在江蘇實施的效果和影響,進一步加強品種管理的科學性、制度性、規范性和權威性建設。從政策引導、制度設置、品種管理等多方面減少同質化、姐妹系品種大量同步進入市場,緩解品種多、雜、亂、同質化嚴重現象;減少或摒棄品種選育中片面追求數量、效率的現象,探索品種退出機制,進一步引導加強企業商業化育種能力建設,規范提高聯合體試驗、綠色通道制度執行質量,實現新品種由量增到質增的根本性轉變。從源頭上緩解或減少種業企業經營、農民選種用種、技術推廣指導以及種業市場監管的困難與壓力,助力農業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生產。
提升種業監督管理服務能力。為適應新一輪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適應現代種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統籌管理農作物與畜禽種業,進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和專業人才隊伍。加強《種子法》《畜牧法》及《江蘇省種子條例》等法律規章制度的宣貫,修訂《江蘇省蠶種管理辦法》《江蘇省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進一步提高種業從業人員依法開展種業工作的意識和能力,提高依法治種水平。繼續加強包括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在內的種業法治體系和機制建設,加大種子種苗市場秩序監管力度,嚴厲打擊侵犯品種權和制售假劣種子行為,切實維護品種權人利益。加強種業信息化建設,加大行業信息調度和統籌工作力度,建立種業大數據平臺,推進管理手段提升,提高監管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