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振華/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桃源鎮政府
作為蘇州乃至江蘇運河走廊的“南大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桃源鎮有著大運河畔森林公園的美譽,有11.5公里沿岸依傍于京杭大運河,占運河吳江段的1/4以上、運河蘇州段的1/8以上。探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發展新路徑,旨在促進桃源鎮大運河畔“水鄉森林小鎮”建設。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并不必然帶動經濟增長,因為文化帶建設主要側重于文化。但對于桃源來說,至少會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方面,可以借機調整發展規劃和轉變發展思路,運用獨特的綠色生態和文化歷史,打造運河節點上的“綠色明珠”;另一方面,憑借特殊地緣位置,強化與浙江烏鎮、南潯的聯動發展,比如借助烏鎮發展旅游和互聯網經濟,借勢南潯高鐵新城建設,加快新興產業布局和項目招商引資,這些都需要借助大運河文化帶這個平臺廣泛聯系,最終達成發展愿景。
借勢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在眾多長三角運河城鎮中,桃源是“傳統運河空間尺度保存較好”的一座古鎮,對接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可以讓桃源發展橫跨江浙、交融互促。桃源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微縮版,與周邊地區的融合發展要以文化認同為驅動,以文為媒、共謀發展,打破一體化發展的思想藩籬。

大運河桃源段俯瞰
借力新型城鎮化戰略。城鎮化是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要以“四化同步”為抓手,以總體規劃、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村莊規劃修編和空間規劃編制為契機,科學優化城鎮布局,力爭更高品質城鎮核心功能落戶桃源,努力實現桃源發展城鄉間平衡,經濟與社會、文化發展平衡,讓桃源人“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發揮文化優勢。運河桃源段的發展催生了不少古跡、古村、古巷,有些文物保存較好。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遺址發掘于鎮內廣福村,并成功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鎮銅羅,更是釀酒歷史悠久、賡續革命傳統。還有眾多歷史文化古跡,如嘉樂堂、汪宅、陶墩古村落等。
發揮生態優勢。桃源擁有5萬畝水鄉森林,被譽為“天然氧吧”。“林海天池生態園”為森林公園的核心景區,獲評“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游景點”,建成集吳越文化展示、生態風光觀賞、原始森林踏荒區,以及酒店、賓館、會議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
發揮地緣優勢。從地理空間來看,桃源地處蘇滬杭1小時經濟圈中心,南接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烏鎮,西接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南潯,其運河段貫穿江蘇“南大門”,大運河支流密布鎮域全境,與桃源各大景點有機串聯、彼此呼應,有著非常獨特的發展環境。
兩岸融合。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聯合打造運河文化旅游品牌,事關沿線和兩岸人民的共同福祉。要把桃源和烏鎮放在同一個文化帶、經濟帶去整合發展,大力推進“一個舞臺、兩岸聯動”工作機制,打破運河南北各自相對封閉的環境。打造“一個舞臺”:以桃源酒鄉文化旅游節為主體,豐富各類節慶活動、文藝活動,持續打造“水鄉森林大舞臺”文化品牌。推進“兩岸聯動”:浙江烏鎮既是互聯網名鎮又是旅游大鎮,而桃源正在打造文旅大鎮、生態名鎮,兩鎮人民同飲運河水,地域相聯、文脈相通,“文化聯動+旅游互補”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和“水鄉森林小鎮”大有益處。
城鄉融合。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城鄉融合,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要有效銜接產城融合和鄉村振興戰略。道路、交通、水電、垃圾污水處理、清潔衛生、公共文化服務等,一直都是農村地區發展的“短板”,也是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掣肘。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并加快推進桃源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完成重點村、特色村、三星級康居鄉村創建任務,為城市游客到鄉村參觀、游覽、休閑體驗等提供便利條件,為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步提升桃源鄉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活品質。
農文旅融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綱領性文件強調文化和旅游也要“一體化”。這對桃源來說,就是要發揮區位和生態優勢,大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目前,桃源已編制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依托融創桃源國際文旅度假區項目的實施,做好小鎮森林、小鎮客廳前期工作,打造集經濟發展提升和人文休閑提檔于一體的“朝陽產業”。同時,融吳越文化、運河文化、釀酒文化、紅色文化于一體,大力創建“古鎮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工廠旅游+紅色教育游”的“慢生活”旅游新模式。還要注重把鄉村休閑旅游融入現代農業,構建生態牧場、桑蠶養殖、林果花木、優質水稻等優勢特色農業集群,實現從景點到全域的蝶變。
干群融合。當前,桃源發展得天時、有地利,關鍵在人和。針對桃源大運河跨區域、多部門管理的特點,建立鎮際會商小組、部門聯席會議等多層面協調機制,促進寬領域、多層次的溝通交流。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桃源干部群眾要將敢于冒險、敢于創新、勇于拼搏的“運河精神”發揚光大,將光榮的紅色革命精神傳承下去,齊心協力把大運河文化帶桃源段打造成“鄉村振興之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