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佩華 羌 燁 王建國/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通州區十總鎮農民新居 朱新通/攝
改善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緊密結合農村發展實際,抓住當前農村人居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聚焦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廁所革命、農村水環境提升、農業廢棄物治理、農村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任務,制定了《“兩成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實施方案》,多措并舉狠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努力讓農村綠起來、美起來。
根據“兩成示范,村村整治”方案,通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分“三步走”:一是2019年選定占行政村數兩成的示范創建村先行高標準開展各項整治工作,全面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積極建設“特色田園鄉村”,年底有85%以上的項目指標建成達標;二是2019年全區70%以上行政村的村莊環境達到干凈整潔有序的要求;三是2020年按照“三清一改”要求,全區所有行政村全面達到“環境整治村”標準。
為了保證整治目標的實施,通州強化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的推進力度和區級層面的督查督辦力度,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完善政府推動、部門協同、農民參與、社會支持的工作推進和長效管護機制。健全督查考核、激勵和問責機制。構建橫向協同和縱向貫通的工作情況交流體系。切實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擺在優先位置,高位推動責任落實、任務落實,管理機制得到完善、管護水平顯著提升。
遵循鄉村建設發展的基本規律,通州堅持系統思維,在規劃引領、統籌謀劃上下功夫。方案設計之初,通盤考慮今后的發展與管理,先建機制、后建工程。注重保護鄉村風情,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挽住鄉愁的魂,在文化傳承上注重個性彰顯。2016年通州區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村莊設計規劃,2019年,國家新出臺新一輪實用性村莊規劃相關方案,通州通過規劃設計單位提前介入,規劃編制與經費請示同步進行,先行開展了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在每個村域內形成“一張藍圖、一本規劃”,為農村人居環境分類整治夯實基礎。
整治行動中,注重整治任務之間的相互銜接,注重與鄉村產業發展相互銜接,注重與生態系統保護相互銜接。
全面治理農村生活垃圾。通州按照“誰污染、誰處置”、屬地負責、分類處置原則,穩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工作;在全區深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百日攻堅 ”行動;繼續對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進行“以獎代補”,推動鎮(街道)設施設備更新換代,建立穩定保潔隊伍,切實提升作業機械化率,實現收運設施設備全面提檔升級,落實長效保潔機制;加強垃圾治理工作的巡查頻次和力度,以“告知單”“催辦單”“督辦單”的形式對發現的帶有普遍性、苗頭性的問題及時交辦,每季度全區所有村居巡查考核1次。農村生活垃圾收運機制運行良好,垃圾分類試點村不斷增加,垃圾分類意識深入人心。
快速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小廁所,大民生;旱改廁,美鄉村。如今走在通州鄉間道路上,亂堆亂砌的旱廁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小菜園、小花池和新栽的樹木,廁所都搬進了自家院子里,大部分村民家中安裝上了潔白的抽水馬桶。通州將農村改廁列入年度民生實事項目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考核內容,區委書記、區長、分管副區長分別親臨改廁現場,對農村改廁工作進行專門批示,對重點鎮進行了督導,各鎮(街道)主要負責人多次深入一線開展現場督導;組織各地開展以“共推廁所革命,共促衛生健康”為主題的健康教育宣傳月和農村改廁宣傳月活動,印發“致全區居民的公開信”和改廁技術要求等宣傳彩頁,通過拍攝微電影、在鎮級網站或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文章,倡導農戶積極參與“廁所革命”;建立民生實事項目代表監督制度,組建農村改廁專項督導組,增強工作推進合力,組織人員開展不間斷現場巡回技術指導,及時解決施工技術問題。廁所革命,有力帶動了農村整體環境衛生的改善,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有了很大提升。
建立農村污水治理機制。近年來,通州著力加強農村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2018年,由區住建局牽頭實施的8個鎮20個村(集居點)生活污水治理“EPC+O”項目,為農村生活治理工作提供了較為成功的案例。到目前為止,全區60%行政村已建有小型污水處理設施或接入附近城鎮管網。村口公共綠地旁矗立著的一臺臺“大家伙”,是農村居民的生活污水凈化器,村里的生活污水通過統一的主管網進行收集,再匯集到這個生活污水凈化器中,經沙石、土壤過濾和植物根系等多種微生物吸收,水質得以凈化,農村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著力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通州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工作目標,以河長制工作為抓手,全力打造水清岸綠優質水環境。有序推進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削減河道內源污染負荷;在農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實施的基礎上,對所有農村河道情況進行摸排,制定疏浚計劃;按照“截污是前提、清障是基礎、活水是靈魂、管理是保障”的總體思路,因地制宜、統籌推進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持續打造生態樣本河道,有力有序解決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突出環境問題;將河道的日常管護保潔全面納入長效管理工作內容,市場化、專業化、機械化模式不斷落實,管護效能不斷提高。
強勢推進農業廢棄物治理。科學統籌,因地制宜,走能治理、可持續的農業廢棄物治污之路。建立健全全區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機制;推行養殖場污染治理主體責任公示制度,進一步落實污染治理網格化管理;重點扶持畜禽養殖企業糞污處理設施升級改造,源頭污水減量,大力推行有機肥使用,加大對種養結合、農牧結合型家庭農場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探索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途徑,確保畜禽糞污資源能充分、有效利用到位;推進糞污社會化治理服務體系建設,全區畜禽養殖重點鎮做到糞污社會化治理全覆蓋,推行市場化運作,實現治污可持續。多措并舉構建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充分發揮秸稈機械化還田示范村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全區域“堵疏結合,以疏促堵”,按照以秸稈機械化還田為主其他多種形式利用為輔的模式,大力推進以機械化收割、機械化粉碎、機械化深翻還田為重點的一條龍秸稈處理為主體的秸稈還田可循環利用方式,開展休耕輪作試點,保護和提升地力,增強糧食和農業發展后勁,促進秸稈資源有效利用、農業增產增收、生態環境改善。加強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管理,強化農膜及農藥經營者、使用者的主體責任,摸清各地農膜生產、銷售、使用及廢舊農膜回收加工利用等情況,嚴厲打擊違法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地膜行為,健全源頭嚴管體系。加強回收利用宣傳引導,加強回收點建設,健全回收網點臺賬記錄,開展回收點與加工企業的對接,打通回收和利用環節,努力提高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率。全區15個鎮均已建廢舊農膜回收點,400余個農資店基本配齊了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桶,各村部也都設置了回收點,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網絡全覆蓋。
不斷美化村容村貌。完善農村公路、通村道路系統,加強路域環境整治及路田路宅分界工作,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加快危橋加固改造、公路安保工程建設與公路養護,推進行政村連通成網工程、村內道路硬化建設、城鄉客運一體化建設,農路環境質量得到提升,村民交通出行方便。開展村莊綠化美化行動,在可利用空間植樹造林,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建設省級綠美村莊,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明顯改善。注重農村特色風貌,保護歷史文化名村,注重建筑風貌、歷史文化、景觀美化、自然風景的協調。通州有塵封的歷史“活化石”——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余西古鎮,有“舊貌換新顏”的江蘇最美鄉村——五接鎮開沙村,有榮獲全國民主法制示范村、江蘇省文明村、江蘇省生態示范村、江蘇省康居示范村等多項稱號的徐莊村。2019年又確定了東社鎮東平村為省級特色田園創建村、石港鎮睹史院村為市級特色田園創建村。全區累計完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街道)5個,建成國家衛生鎮3個、省衛生鎮4個,省級健康鎮1個、健康村(社區)16個。
通州各鎮(街道)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支撐點,開展各具特色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注重“黨建引領、多網融合”,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百日整治”“奪紅旗、亮黃牌”“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我先行”等活動,依托“通州之夜”亮點品牌工程,開展整治宣傳。試點全域推進垃圾四分類治理、農村環境全域保潔市場化、“以河養河”清潔河塘治理等模式,突出“一村一品”創建,從樹立“示范美”、力爭“大家美”,到提升“內涵美”,因地制宜,開展各具特色的“星級清潔文明戶”和“美麗庭院”評比活動。各部門、各鎮村協調聯動,全區上下形成“一盤棋”,同抓共管、一抓到底,形成“治理環境齊動手,村容整潔共分享”的良好社會共治格局,讓群眾成為整治工作的真正推動者。
通州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大力推進“兩成示范、村村整治”工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全面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步伐,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讓寧靜、和諧、美麗的自然生態美景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