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教育層面和社會層面對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進行反思,認為我國高中教育存在認知偏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向職業教育、社會崗位的分流,提出準確把握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特點、建立健全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制、高中學校應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投入、基于家校聯合展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對策。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 高中教育 關聯性 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006-02
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既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就教育層面而言,高中階段已經脫離義務教育范疇,未來的發展直接與就業掛鉤,及時培養高中生職業意識是教育應有之義。而從社會層面分析,無論高中畢業直接就業,還是進入高校深造后再求職,二者在“社會勞動力”概念上具有相同屬性,積極展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對學生負責任的表現。但長期以來,我國在高中教育方面存在認知偏差,將“上高中、考大學”視為一個教育整體,從而衍生出數量龐大的復讀生,不僅造成嚴重的過度教育及資源浪費,也限制了人才向職業教育、社會崗位的分流。本文通過分析高中生職業生涯教育價值、闡明職業生涯教育特點,提出一些合理化策略,以供高中教育工作者參考借鑒。
一、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緣起
(一)實施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方面,中國在經歷了40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經濟環境進一步優化、體制進一步完善,多數用人單位已經改變傳統人才觀念,從“重學歷”的桎梏中擺脫出來,回歸到“重能力”的正確軌道上,而高中教育理念在這一方面卻轉型緩慢。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社會對人才需求進一步細分,不同層次的人才可選擇的就業區間擴大,同時大學擴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含金量,這意味著某些市場就業領域不再拘泥于學歷這一“敲門磚”,不斷建立起“能者上”的用人標準。這樣的社會發展形勢下,在高中生群體中展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利于人才的多樣化發展和多渠道輸出。
(二)實施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版)》(以下簡稱《方案》)中明確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作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依據這一要求,高中階段就應該讓學生了解“職業生涯”概念的內涵、外延,正確看待職業與人生的關系,從根本上消除“就業是大學生要考慮的問題”的錯誤認知。深層分析,造成我國高中教育視野狹隘的原因,仍然是根深蒂固的“高考文化”,尤其一些家長認為,只有沒有能力的孩子才考不上大學而走向社會。從消除過度教育的教育改革觀點出發,加強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糾正錯誤的社會就業觀念。
(三)實施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個人發展的主觀需求
如前文所述,高中階段是學生職業生涯的“探索期”,在這一階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幫助高中生明確自身資質、準確定位職業方向。
以參加高考競逐大學為例,其間涉及高考志愿填報和文理科劃分,如果學生沒有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就容易對未來發展判斷不準確,跟風填報所謂的“熱門行業”。一旦“入錯行”,就會對終身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這也就意味著,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不僅是未雨綢繆,更是真真切切地關系高中生自身利益,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職業認同和專業喜好,間接影響到其工作滿意度、人生幸福感。反觀現狀,高中階段的教育幾乎被文化課所覆蓋,填報志愿的標準完全被考分所決定,專業的篩選缺乏科學的衡量標準。這樣即使他們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也難以保障大學畢業后就能夠順利進入工作崗位。
二、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策略
根據《方案》提出的課程內容關聯性原則,在實施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關聯,另一方面要促進“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的內在聯系”。一言概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強調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
(一)準確把握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特點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先明確高中生職業生涯教育特點,才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教育工作。
第一,高中生特殊的年齡階段決定了其職業生涯的可塑性。在我國,高中生的年齡普遍為15~18周歲,這一階段正處于生理、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具備了較為完備的知識儲備,在許多問題上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堅持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他們雖然在生理層面接近成年人,但心理上并不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構建尚不完善,存在進一步優化的空間。也正因為如此,這一個特殊年齡階段具備良好的職業生涯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高中生自身性格、智商、愛好、思維等綜合判斷,及時將他們從職業生涯發展存在的錯誤認知中糾正過來,尤其是要糾正一些不切實際的“人生目標”,引導他們進行理性角度分析,將對未來職業的渴望轉化成努力學習的動力。
第二,高中生特殊的教育階段決定了職業生涯的兩面性。高中生特殊的教育階段表現為“真空性”,既脫離了義務教育又未達到高等教育,本質上是一個“教育過渡”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需要做兩手準備,一是學業規劃教育,二是職業規劃教育。前者面向“考大學”,后者面向“進社會”,兩者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協同性。一方面,學業規劃教育依據高中課程系統展開,對語數外、政史地等學科的知識要有一個全面性的掌握,在此基礎上突出興趣所在,不斷注入更多的精力與時間來完善。另一方面,職業規劃教育則是依據社會發展需求,尤其是未來可期待的崗位需求,通過教育形成一定的職業基礎技能。
第三,高中生特殊的社會地位決定了職業生涯的多樣性。隨著市場經濟參與主體多元化發展,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樣性的,換言之,并非所有的職業都需要本科及以上學歷,也并非所有的專業技能都需要在高校中才能獲取。因此,針對高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結合家庭教育、企業教育、社會教育等多種形式展開,例如引領高中生走進工廠,以實踐的形式了解職業前景。
(二)建立健全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制
短期來看,從立法層面實現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尚不具備條件。高中學校作為教育主體應該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建立健全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制,實現高質量、長效性的職業生涯教育。
第一,依據“三全育人”理念展開管理。所謂三全,即全體成員、全過程、全要素。高中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積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認知的普及,進一步結合教師、教材、教法等因素,幫助學生建立起高中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之間的聯系。
第二,高中學校建立導師模式。進入高二階段,學生就已經能夠對未來職業發展形成明確的認識,學校應成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互助組”,為學生確定不同的職業導師,帶領他們積極參加互助組的研究、實踐、探討等活動,促使職業目標更加清晰化。其中,教師主要發揮引導、說明的功能,有關職業的價值交給學生自己反思。
第三,搭建特殊技藝培訓平臺。長期以來,高中藝考教學范圍覆蓋面較窄,除了滿足向高校上升的需要,還要考慮部分高中生直接走進社會的可能性。據此,高中學校應該建立特殊技藝培訓平臺,鼓勵學生在文化課學習之余,積極參加自己感興趣的培訓小組(社團)。
(三)高中學校應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投入
拘囿于高中教育視域,針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投入主要是“教學資源”,學校可立足校本課程開發理念,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職業生涯課程體系。例如,除了語數外、政史地等國家課程,還應根據自身辦學條件,開設綜合理論課程,將各學科知識、技能等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相關聯,在“跨學科”的基礎上加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念的滲透,這種職業教育與學科教育有效整合的方式,也更容易被高中生所接受。在教育投入的具體實施上,方法不一而同,可根據高中學校自身的條件進行。例如,各科任課教師可以作為“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在課程設計、教學教案中主動滲透職業相關的教育內容,也可以定期組織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題班會、師生座談會、講座、演講、咨詢等活動。
(四)基于家校聯合展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其一,教師作為教育的第一資源,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高考成績,更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主體。據此,高中學校一方面要建立專門負責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部門,日常負責教育方向、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設計,并為教師提供職業生涯教育專業培訓。另一方面教師自身要積極提升理論及實踐水平,作為一名“過來人”,根據自己職業生涯中的經歷、挫折、經驗等,轉化成有針對性的教育資源,扮演好高中生“人生導師”的角色。其二,聚焦家庭教育環境,父母長輩從小會引導孩子“立志愿”,憧憬未來“成什么樣的人”,這本質上就是一種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或者說,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種潛意識的教育,之所以進入高中階段之后發生異變,主要原因是教育功利心理在作怪。相對而言,高中階段對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更具有務實性,其影響力雖然不及家庭環境,但卻更加科學,可行性更高。據此,面向高中生展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家校聯合”的教育優勢,教師、家長在高中生未來職業態度上要達成一致,尤其要消除家長層面不切實際的功利思想。
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個整體,即以“考大學”為主要目標的高中教育階段,也可以視為未來職業生涯的篩選階段,在形成職業意識、了解職業前景、明晰職業需求等之后,將職業規劃訴求付諸大學專業學習之中,從而保障高中、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一體性。
【參考文獻】
[1]段進全.職業生涯規劃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20(4).
[2]呂廣文,趙建磊.新高考下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對志愿填報的積極作用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9(36).
[3]黃莉莎,孔曉瑜,石蕊,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探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1).
[4]藏亞琴.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9(31).
[5]李薇薇.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研究及對高中生的幾點建議[J].學周刊,2019(25).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計劃課題(C類)“高中階段普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研究——以玉林市部分高中為例”(編號:2017C223)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澤戰(1977— ),男,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物理教育教學。
(責編 文 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