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高中音樂教學引入流行音樂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高中音樂教學引入流行音樂存在監管不嚴、理念沖突、內容泛化等問題,提出對策:明確教育目的,因地制宜建立流行音樂篩選標準;以教材為核心,因勢利導引入流行音樂輔助教學;提高教師素養,因材施教構建流行音樂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中音樂 流行音樂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021-02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音樂教學提出“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這是音樂教育在互聯網文化生態中應對外部挑戰、豐富自身內涵的必然選擇。基于此,本文闡述高中音樂教學引入流行音樂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高中音樂教學引入流行音樂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
一、高中音樂教學引入流行音樂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以下簡稱《音樂標準》)中明確指出:音樂藝術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不同地域、民族、時代有著不同的音樂文化創造,并直接表現為音樂作品題材、體裁、形式和風格等差異。這既是《音樂標準》中“文化理解”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也為流行音樂引入高中音樂教學奠定了必要性及可行性基礎。
(一)引入流行音樂的必要性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多元文化生態孕育出頗具生活化、通俗化、大眾化特點的流行音樂作品,加上高中音樂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進一步開放,這為流行音樂引入高中音樂教學創造了條件。特別是從當代高中生這一教育對象出發,作為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新生代,其對音樂的態度、需求、情感及價值觀等,也表現出更大的包容性,相比高中音樂教材內容,他們更喜歡符合自身個性的音樂形式,流行音樂選擇的多樣性優勢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同時,流行音樂作為教學資源引入高中音樂課堂,可以很好地彌補教材內容單一、匱乏之不足。
(二)引入流行音樂的可行性
首先,技術層面的可行性。由于受到技術限制,傳統高中音樂教學只能按部就班地依據教材及教輔資源展開,如音樂欣賞只能播放錄音、“學唱歌”只能師生同步,一旦脫離音樂教學環境,學生就很難得到音樂熏陶。隨著科技的發展,音樂早已經不是文化稀缺產品,如早期需要通過MP3、便攜式錄音機等工具才能欣賞音樂作品,現在通過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欣賞音樂作品,這意味著當代高中生接觸流行音樂的渠道更廣泛、成本更低廉,如果高中音樂教學依然抱殘守缺,顯然與時代相脫節;其次,資源層面的可行性。流行音樂具有快餐文化的特征,在不同時期的文化潮流引領下,它可以快速更新,加上音樂制作、傳播技術的優勢,足以保障高中音樂教學引入流行音樂資源的多樣性與海量性;再次,價值層面的可行性。在眾多爭議中,流行音樂是否具有音樂教育價值最為激烈。事實上,音樂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形式,在大眾流行層面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且與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等形成了相互借鑒與融通的關系,如“中國風流行音樂”與古詩詞、古曲之間就存在密切的關系,通過有效地篩選鑒別,完全可以滿足音樂教育的價值要求,取得良好的音樂美育效果。
二、高中音樂教學引入流行音樂存在的問題
高中音樂教學引入流行音樂主要存在3個方面的問題。
(一)監管不嚴,流行音樂缺乏篩選機制
《音樂標準》指出:普通高中音樂課程具有素質教育鮮明的大眾性和普及性特點,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因此,流行音樂引入高中音樂教學后,必須履行學科的必要職能(如美育、德育等),這是其作為教學資源或工具所應具有的基本意義。但流行音樂來源廣泛、形式多樣,高中音樂教材并不對其構成約束性,因此引入何種流行音樂、如何引進、如何與高中音樂課程相結合等,是必須考慮的問題,這就需要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對流行音樂內容、風格、成分等進行嚴格篩選。遺憾的是,當前流行音樂缺乏篩選機制,它的引入主要取決于在高中生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及音樂教師的自主判斷,其中“偶像效應”占據很大的影響力。從“四大天王”到“流量明星”,不是從文化藝術角度考量,更多的是以娛樂效應為標準。如此一來,音樂作品難免參差不齊,而高中生的文化沉淀、對事物的判斷能力等存在一定的欠缺,如流行音樂引入不當會造成負面作用。
(二)理念沖突,與高中音樂核心素養不相符
流行音樂之所以在音樂教育領域存在感不強,很大程度上是其作品理念與教育理念沖突造成的。結合人教版高中音樂教材內容來看,諸如民歌、民族器樂、京劇、非洲歌舞音樂等類型,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及系統的音樂體系,這些音樂作品用作高中音樂教學資源,有助于傳遞正統、標準的音樂理念,并促進多元優秀文化的融合與傳遞。換言之,高中音樂教學是建立在音樂文化基礎之上的,所界定的音樂作品大多具有代表性,能夠很好地展現人類社會先進文明和優良品質。但流行音樂是一種個性化文化(這也是吸引高中生的主要原因),從形式到內涵均強調自我情緒表達及價值觀放大,如此一來很容易造成理念沖突,尤其與《音樂標準》強調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相違背。
(三)內容泛化,難以界定音樂教學需求尺度
互聯網文化的繁榮帶來了“大數據化”生產模式,流行音樂在沖破渠道限制、媒介限制之后,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作品及形式涌現,這就造成了流行音樂內容泛化。一些奪人眼球、吸引流量的流行音樂,顯然是不適合作為高中音樂教學內容的,但在“適合”與“不適合”之間如何界定尺度,既是一個學術問題,也是一個教育實踐問題。一部分教師為了突破自身的“陳舊思維”,在自身并不了解流行音樂的前提下盲目引進,或者應學生要求引入一些與價值觀、世界觀相違背的要素,就容易造成流行音樂教育價值的貶損。
三、對策
為確保流行音樂引入高中音樂教學能發揮積極作用,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開展教學活動。
(一)明確教育目的,因地制宜建立流行音樂篩選標準
根據《音樂標準》中“課程目標”的設計,高中音樂教學應著力培養和發展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等三個方面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這也可以作為流行音樂引入高中音樂教學的標準框架,進一步結合本地高中音樂教學校本理念,因地制宜地對標準展開細化,從而實現流行音樂篩選功能。在具體實踐方面,首先,教師要明確本單元或本節課的音樂教學目標,如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例,那么流行音樂內容范圍就得到了有效界定,如“現代京劇”或“戲曲腔”流行音樂作品,以及互聯網上大量流傳的“中國風”流行音樂作品等。同時,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目標之下,還可以實現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跨域聯合,如“中國唱詩班”所創作的一系列詩詞音樂作品,實現了高中音樂與高中語文學科的跨越。當然,具體的音樂篩選標準制訂應該允許多元主體參與,教師、學生之間加強對流行音樂文化的認知交流,形成一種相對寬松、自由的音樂環境與氛圍,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二)以教材為核心,因勢利導引入流行音樂輔助教學
無論哪一門學科,教材都是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尤其高中音樂教育屬于“學校教育”范疇,更應該重視教材的地位與價值,它是確保高中音樂教學工作循序漸進展開的保障。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依據教材所學內容(單元、章節、知識點等)引入流行音樂作品,如人教版高中音樂教材第一節“音樂與人生”欣賞課中,所篩選的《草原放牧》《長江之歌》等作品,屬于典型的傳統音樂范疇,雖然具有很高的音樂教育價值,但在情感、風格、形式、技法上與高中生“個性音樂認知”存在脫節之處,為了發揮因勢利導的功能,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音樂教育領域,教師可以通過引進相似或相同的流行音樂作品進行輔助教學,如《我和草原有個約會》《長江邊》等流行作品。如果說高中音樂教材中的音樂作品具有音樂文化的“宏大性”,那么流行音樂作品能夠體現音樂文化的個性,通過氣聲唱法有利于建立學生與音樂的實踐關系,再進一步向教材內容滲透。
(三)提高教師素養,因材施教構建流行音樂教學方法
音樂歸根結底是一種社會文化,將它禁錮于知識理論領域,甚至圈禁在舞臺之上是一種固步自封的做法,互聯網時代的高中音樂教師必須明確這一點,并通過主動接觸、學習、研究,提高自身在流行音樂文化方面的素養,這樣才能滿足因材施教引入流行音樂的要求。事實上,學生對于流行音樂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是“流行性”提供的文化心理滿足感,流行音樂消解了音樂“高大上”的壁壘與外殼,而傳統戲曲、歌劇、民歌等是不具備這種功能的。因此,教師在根據學生需求篩選流行音樂作品的同時,還應根據“教無定法”的要求,掌握解構流行音樂的手段,如《最炫民族風》《南方姑娘》等流行作品,通過解構實現音樂要素及知識的顆粒化,再與高中音樂教學知識點、技巧點相結合,以此實現“以學定教”的目標。
總之,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合理地引入流行音樂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但是,教師也要注意選擇音樂的標準,以具有正能量的音樂為主,因材施教,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和素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真正愛上音樂,感受到音樂的無限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媛媛.論高中音樂欣賞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J].名師在線,2019(36).
[2]王斐.流行音樂在高中音樂課堂開展的優勢[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
[3]趙珂珂.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策略分析[J].才智,2019(20).
[4]楊智遠.芻議流行音樂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9(5).
[5]王珠鳳.結合流行音樂,提升教學效率[J].藝術評鑒,2019(4).
【作者簡介】陳梅青(1977— ),女,廣西陸川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流行音樂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
(責編 蘇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