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偉
(南寧市第八人民醫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結腸癌是發生在結腸部位的惡性腫瘤,目前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全結腸系膜切除術是指在直視下將臟層筋膜層和壁層分離,使被臟層筋膜層包住的整個結腸系膜顯露,將供血動脈起始部位結扎[1]。有研究表明腹腔鏡全結腸系膜切除術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利于患者恢復[2]。基于此,本研究選用我院50 例進展期結腸癌患者,實施腹腔鏡全結腸系膜切除術,取得不錯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7 年3 月—2018 年10 月期間納入的100 例進展期結腸癌患者,分成傳統組和腹腔鏡組,組內均有50 例。傳統組中,女24例,男26例,年齡35~70歲,均數為(50.12±4.01)歲,左半結腸癌20 例,右半結腸癌30 例,Dukes 分期Ⅰ期15 例,Ⅱ期28 例,Ⅲ期7 例。腹腔鏡組中,女25 例,男25 例,年齡36 ~70 歲,均數為(51.23±4.05)歲,左半結腸癌21 例,右半結腸癌29 例,Dukes 分期Ⅰ期14 例,Ⅱ期29 例,Ⅲ期7 例。兩組年齡、性別、腫瘤位置、病理分期等資料基本保持一致(P>0.05)。
傳統組:在患者腹正中部位做一切口,采用中間入路,分離筋膜,高位結扎中央血管,再清除腸系膜根部淋巴結,切除距腫瘤至少10cm 內的腸管遠近端結腸及其系膜,行遠近端腸管吻合。腹腔鏡組:中間入路,5 孔操作法,避免觸碰腫瘤,分離臟壁層,使腸系膜供應血管顯露,結扎根部,使腸管游離,清除淋巴結。左半結腸切除時,使橫結腸系膜和前葉分離,使降結腸與系膜分離,直到胰腺下方,顯露腸系膜下的血管,結扎根部,切斷左結腸、系膜到中結腸動脈左側1cm 處停止,切斷中結腸動脈左支,使橫結腸系膜、大網膜分離到脾區,在左腹做一切口拉出腸管,并切除,最后做腸吻合。右半結腸切除時,切開升結腸系膜使血管暴露,切斷中結腸右支、回結腸、右結腸血管,使臟壁層分離,再切除右半橫結腸系膜和大網膜,使遠端回腸和升結腸分離10 ~20cm,右腹做一切口拉出腸管,并切除,吻合橫結腸回腸。
(1)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時間、住院時間、淋巴結清除個數等各項手術期指標。(2)觀察兩組術后發生并發癥情況,包括腸梗阻、切口出血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等。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19.0 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行t 檢驗;(%)用于表達計數資料,行χ2檢驗,其中P <0.05 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腹腔鏡組比傳統組手術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淋巴結清除個數更多(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手術期指標相比(±s)

表1 兩組各項手術期指標相比(±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淋巴結清除個數(個) 術后引流時間(d) 住院時間(d)腹腔鏡組 50 118.67±16.23 148.19±14.01 32.65±4.12 5.24±1.21 8.64±2.01傳統組 50 150.23±18.45 155.84±15.32 26.85±3.86 7.15±1.35 10.25±2.03 t-7.035 2.018 5.627 5.771 3.087 P-0.001 0.048 0.001 0.001 0.003
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00%,顯著比傳統組的14.00%低(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發生并發癥情況相比(n =50,例)
對于進展期結腸癌,臨床主要通過手術治療,腹腔鏡全結腸系膜切除術在清晰的手術視野下,徹底的切除癌組織和周圍淋巴結[3]。
有研究得出腹腔鏡全結腸系膜切除術與傳統開腹全結腸系膜切除術相比,淋巴結清除數目更多,并發癥發生情況少[4]。本研究得出腹腔鏡組比傳統組手術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淋巴結清除個數更多(P <0.05)。由于全結腸系膜的臟層腹膜在直腸上延伸,將乙狀結腸和降結腸覆蓋,一直到胰腺后,包被胰頭、盲腸、十二指腸、升結腸和右邊腸系膜根。全結腸系膜切除術能直視下進行臟層筋膜層和壁層分離,獲得整個腸系膜。并且膜間是少有或沒有血管的,這樣使手術中的出血明顯減少。被切除的組織被膜信封樣包裹,將其整塊切除,可以將局部淋巴結清除的更徹底,降低局部復發率。堅持膜間分離,還可以避免損傷神經、器官、血管等[5]。并且手術視野更清晰,因此腹腔鏡組能清除更多淋巴結,因腹腔鏡手術較小的對腹腔環境造成破壞,因此術后引流時間更短,更利于恢復,住院時間也會縮短。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00%,顯著比傳統組的14.00%低(P <0.05)。由于腹腔鏡手術對腸道內各組織和結構創傷小,患者應激反應小,因此并發癥發生少。
依上所述,進展期結腸癌患者用腹腔鏡全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能改善各項手術期指標,術后發生并發癥少,利于恢復,值得廣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