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孫愛芳
(新疆石河子市人民醫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消化道腫瘤是臨床常見的疾病類型,其治療方法多為手術,但手術效果的影響因素較多,為保證療效,多行圍手術期護理[1]。常規的圍手術期護理以手術成功為目標,忽略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護理效果欠佳。為此,本研究選取70 例消化道腫瘤患者,旨在探究圍手術期FTS 護理的作用,現進行如下報告。
研究對象選擇2018 年3 月—2019 年9 月間來院治療的70例消化道腫瘤患者,隨機分A 組和B 組,均35 例。其中,A 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是45~78歲,平均(57.24±0.63)歲;疾病類型為:結腸腫瘤10 例,胃腫瘤14 例,直腸腫瘤11 例。B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范圍是43~77歲,平均(57.57±0.46)歲;疾病類型為:結腸腫瘤9 例,胃腫瘤15 例,直腸腫瘤11 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無差異(P >0.05),分組對比具有可行性。
B 組行圍手術期常規護理,包括術前準備、術中監測和術后觀察等。A 組行圍手術期FTS 護理,具體為:
1.2.1 個體化教育 術前與患者溝通,了解其情緒狀態和疾病知識掌握度,向其講解手術流程、配合方法和術后護理要點,給予其認可與鼓勵,提高其治療信心。
1.2.2 術前準備 術前6 ~8h 禁止食用固體食物,可補充碳水化合物與微量元素,術前2h 囑患者喝糖水500ml,保證其機體氮平衡,無需服用瀉藥或是灌腸。
1.2.3 術中配合 術中適度調節手術室溫濕度,指導其正確擺放體位,于關節突出部位墊一軟墊,防止壓瘡,嚴格監測患者失血量與尿量,控制補液量,必要時留置引流管。
1.2.4 術后指導 手術次日可進食流食,術后2 ~3d 進食半流食,并遵醫囑適量減少補液量。術后6h 可將病床調至45°,使患者取半臥位,生命體征穩定后,可每隔2h 翻身1 次,左右交替取側臥位。術后5h 指導患者練習咳嗽與呼吸方法,外展或屈伸四肢,于床上行抬臀運動。術后1d 可下床活動,扶床行走,而后增加運動強度,延長運動時間。拔管前,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如利用深呼吸法減輕疼痛,保證拔管順利。
觀察患者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等恢復指標;記錄靜脈血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尿潴留與吻合口瘺等并發癥。
利用SPSS20.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n/%)和計量資料(±s)分別行卡方和t 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A 組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B 組(P <0.05),見表1。
表1 對比恢復指標(±s)

表1 對比恢復指標(±s)
分組 例數 排氣時間(h) 排便時間(h) 下床活動時間(h)住院時間(d)A 組 35 37.65±2.48 50.24±4.33 45.12±4.33 7.16±0.85 B 組 35 56.24±2.45 57.62±4.39 50.47±4.45 9.65±0.99 t - 31.548 7.081 5.098 11.290 P - 0.000 0.000 0.000 0.000
A 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71%,B 組為22.86%(P <0.05),見表2。

表2 對比并發癥率[n(%)]
消化道腫瘤患者多行手術治療,但術后易出現切口感染或尿潴留等并發癥,需加用護理干預[2]。圍手術期護理以手術全程為護理節點,于術前、術中和術后給予系統化護理[3]。但其過于關注手術效果,未體現人文化服務理念。FTS 護理強調患者的生理與心理舒適度,通過個體化教育可疏導的術前焦慮感,使其理性面對手術治療,高度配合手術操作[4]。術前不采取灌腸等準備措施可避免患者因過度饑餓產生煩躁心理,術中體位指導和交流可保證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減少應激反應,而術后飲食護理、運動指導等干預可規避并發癥風險因素,促進其生理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中A 組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B 組(P <0.05),說明圍手術期行快速康復護理可縮短排氣、排便時間,使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進而促進病情恢復。A組的并發癥率(5.71%)低于B組(22.86%)(P<0.05),說明快速康復護理可減少并發癥,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傊瑖中g期快速康復護理是消化道腫瘤患者的理想護理模式,可在臨床實踐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