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
[摘 要] 城市交通的主要目的并非是轉移車輛,而是人員上的轉移,具體來講,是為了給人們提供更便利的交通服務。因此,要想取得好的成果,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來對城市交通規劃做出進一步完善,尤其是對于智慧城市的交通規劃來講,以人為本理念的有效滲透是至關重要的,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給予足夠重視。
[關鍵詞] 以人為本;智慧城市;交通規劃
近幾年,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交通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有了改進。對此,為了不斷完善交通規劃,給城市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各地城市也逐漸重視起了以人為本、智慧城市等理念的科學引用,希望能夠以此來對交通規劃作出不斷優化,進而給未來城市建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為此,本文從不同層面入手,對以人為本智慧城市背景下的交通規劃措施方法進行了深入探索。
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城市中的交通與土地,以及自然環境、能源等方面存在的矛盾也得到了進一步突顯。就目前來看,我國城市現在的交通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問題:第一,交通堵塞。這一情況在很多城市都有著鮮明體現,不僅會導致道路通行效率的大幅度降低,也會給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的合理運行帶來諸多阻礙。第二,交通事故發生幾率大幅度增加。相比于其他國家來講,我國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明顯較高。第三,存在嚴重的交通污染。隨著車流量的不斷增加,很多城市都被交通污染困擾著。另外,石油能源的不斷降低,也是當前應考慮的一個嚴峻問題。
1.公交優先對策
在道路系統中,公交優先的核心是為了使交通擁堵現象可以得到有效緩解,對私家車的出行量作出科學管理,優先公共交通、低能耗污染小的一種出行方式。以此來為公交使用人員提供更迅捷、可靠的公共交通。
首先,應體現交通選擇的多層次。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應整合現有資源逐漸構建出:以中運量、速度快的軌道式交通為主要支撐,以地面公交為主,有效輔助其他客運交通的多層次城市交通體系,且還要實現與生態、環境標準的協調統一。公共交通的技術功能逐漸呈現出了大功率、低能耗、大容量等發展趨勢,同時也產生了不同層次,且不同規模的城市公交系列,希望能夠以此來滿足不同層次提出的各項要求[1]。
其次,為乘客換車提供一定便捷。為了有效減少乘客換乘過程中的等候時間,應對多數車輛同一時間經過同一站點的時間表做出合理安排,通過公交路線的完善,以及起始時間信息表的制定與有效實施來為乘客提供更大便利。在行程開始之前,要確保為乘客提供的車輛、線路與時間上的科學合理性,在行駛中也要為乘客人員及時進行相關信息的播報。在市郊的火車站,以及一些大型地鐵中轉站附近進行汽車、自行車停靠場所的合理設置,為私人汽車、公交等方面的有效換乘提供一定便捷。
最后,完善公共交通專屬路權規定的制定。為公交設置合理且專用的車道,這一公交優先的形式一般都適合應用到公交線路當中,針對客流量較大的路段,公交專用路的設立,往往都會減少其他車輛使用空間,基于此,行車環境也會出現一系列變化。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就是若遇到比較密集的交叉路口,或是較為繁華的地區,便難以將公交專用車道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特別是反向的專用車道,在具體使用期間,極易導致一系列的交通事故。公交信號優先。主要指的是對相應的交通權限實行優先。通過有效延長信號綠燈時間,以此來確保交叉路口地段,公交車輛的有效通行能夠得到合理控制,由此也能夠為公交專用車道積極作用的充分發揮提供有力保障[2]。
2.平靜狀態規劃對策
首先,針對流量化管理來講。交通環島的所有入口都是單行道,能夠實現對交叉口通行能力、車速的有效控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該區域的通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道路封閉的相關設施不僅是補充設施,也代表著禁止行駛機動車,這類設置在引用時,行人、自行車可以通行;其次,速度管理。社區道路,以及城市的支路等道路可以引用減速帶,且還要輔以粗糙的人行橫道,以及路邊收縮等,以此來達到限制車速的目的。
3.慢性交通規劃對策
首先,行人交通規劃。一是要為人行道的使用權提供有力保障。在交通規劃中,應將滿足行人正常通行的一系列需求視為人行道的設計重點。嚴禁在空間不充裕的人行道進行公共設施的安設。在交通管理中,應避免各類車輛,以及小攤販使用或者是占用人行道。二是優化設計行人過街道路。行人過街的道路通常都涉及到過街橋、斑馬線等部分。其中,針對通道這一位置,要結合行人過街的實際情況來作出更完善的設計,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公交換乘的具體情況。同時,還要結合具體情況在車道中間位置,進行待行空間的合理設置,以此來為行人過街的合理通過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完善行人交通安全設施的科學設置。一方面,進行行人過街指示標識的安裝,進一步規范行人橫穿車道的一系列行為;另一方面,優化行人交通安全設施的科學設置。簡單來講,就是在其中心位置進行護欄設置,或者是為行人過街進行相應保護設施的設置。針對隔離帶的路段內來講,其人行橫道線一定要穿過相應的隔離帶,以此來增強安全保障,除此之外,也能夠成為車輛、行人間的保護屏障,以此來為行人人身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四是不斷完善對行人、機動車的交通秩序管理。通過各項管理措施的有效實施來對行人,以及駕駛人員的一系列行為作出合理規范。為此,可以通過有效調動社會力量來進一步提升交通秩序管理水平,進而使得警員的工作壓力可以得到有效減輕[3]。
其次,非機動車的交通規劃。一是空間上要注重分流、分隔的有效實施。在路段上結合具體情況來進行隔離設施的有效設置,以此來最大限度地減少給機動車、非機動車帶來的影響。在大型公共場所的出入口位置,要結合具體情況,合理指揮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且要強調該路段路邊的非機動車車道不可占用,對于公交車輛應進行港灣式停靠。二是針對交叉口的設計來講。非機動車的左轉行駛,可以通過對專用左轉信號的合理設計來給予科學規劃;而針對直行行駛,應注重機動右轉的專用車道,或者是專用相位的合理設計。而針對自行車的停車線應結合具體情況給予前置設計。三是針對停車規劃來講,應注重對地下空間的科學利用,對自行車免費停車場做出合理規劃,尤其是一些比較大型的換乘位置,整合現有條件對非機動車的停車規劃不斷完善。
首先,要保持交通平等性。交通平等主要指的是在交通系統中,對于所有參與都要公平對待,公平占用交通系統是其重點。不同交通方式產生的效率也存在一定差異,占用的資源也是各不相同的,需要結合不同情況投入相應的社會成本。基于交通平等這一原則的考慮,在交通規劃有效實施中,應對不同交通使用者各自擁有的通行權限、使用權,以及占用權的平等做出充分考慮。基于此來對交通結構做出不斷完善,科學合理配置路網,進一步優化慢速交通與公共交通,以此來體現出對公平原則的堅持。
其次,注重對弱勢群體的合理保護。在交通規劃過程中,安全是要給予首要保障的,在行人、機動車輛,以及非機動車輛同時出現的交通環境中,若出現了接觸性的矛盾,其中極易受到傷害的就是行人,以及非機動車輛的駕駛人員,且極易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從首要保障人身安全的角度來講,應將行人、非機動車人員視為需要著重保護的一類特殊群體。
最后,要重視交通綠色的低碳性。綠色交通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交通規劃領域中的具體表達、落實,也是安全、低能耗、低污染等方面的協調統一。在此過程中,要將對“人、車、路”關系的協調處理視為重點,真正做到慢行交通、優先公共交通、控制小汽車交通,然后圍繞以人為本理念來對城市綠色交通規劃提供科學引導[4]。
綜上所述,不同地域在進行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僅要基于因地制宜原則,將城市特色充分突顯出來,還要對智能城市系統的不斷優化作出深入探究。以往引用的交通規劃方式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智慧城市交通系統提出的各項要求,也難以給交通安全、環保,以及高效性提供有力保障。因此,為了取得更理想的發展前景,應結合實際情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探索出更新穎、更完善的智慧城市交通規劃策略,為未來城市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蔣敏,羅天麒.科技引領建設特色智慧交通[J].道路交通管理,2019(10):48-49.
[2]趙舒揚,趙東輝,喻華,孫國平.大數據背景下智慧城市交通應急平臺建設[J].測繪通報,2019(S1):140-142.
[3]艾希,宋雨桐.智慧城市建設下居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分析——以貴陽市智慧交通建設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14):77-80.
[4]杜丹丹.以人為本智慧城市交通規劃策略的探討[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18(04):85-86+89.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浪潮軟件集團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業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