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真
會計專業作為一門研究企業收入與支出、資產與負債的學問,主要圍繞企業的日常經營業務而開展,因此會計專業的學生必須熟悉會計分賬、成本核算、企業審計、會計電算化等一系列技能,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畢業生。這就要求會計專業的專科教育要緊緊圍繞在企業會計業務周圍,以會計基礎教育、會計實操技能訓練相結合的方式去培養人才。
然而,我國的??平逃此絽⒉畈积R,包括了普通高中學生、重點高中高考失利的學生、中專生等等,學生學習背景、學習習慣、潛在能力、動手能力都有巨大差別,如果實行傳統的“無差別、一把抓”的教學模式,可能會拖慢了優秀學生的學習進度,而能力較差的學生又因為跟不上進度而壓力陡增。特別是會計專業中涉及大量的經濟原理、公式應用、數學運算,以及稅務、審計、法律等專業知識,教學量巨大,某一門科目一旦學不好,勢必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而且,會計專業囊括了公司會計、審計、稅收、財務管理、破產清算、商業咨詢、投資理財等眾多細分方向,這些方向對畢業生的實踐技巧要求不盡相同,傳統教學模式無法對學生因材施教,不利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所長選擇合適的職業發展方向及工作崗位。
因此,在大專院校中實行個性化的階梯分層教育,不但有利于優秀的學生突破自己、追求卓越,幫助落后的學生提升技能、達到畢業要求;也有利于老師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與此同時,各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及興趣選擇合適的職業發展規劃方案。總體而言,這是一種雙贏的教學模式。
階梯分層教育是指教師按照一定的標準把學生劃分成不同層次,在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中開展差異化的教學、管理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在我國,分層教育最早被運用在中小學教育上,當時的中小學出現了尖子班、提高班、重點班以及基礎班、后進班等。然而,由于這種分層單純以學習成績來劃分,而且在劃分過程中沒有科學的、統一的標準,不少家長認為這樣對待學生不公平、不公正,導致在中小學里分層教育難以推行。而在高等教育領域,實施階梯分層教育的院校并不多。
一般而言,按照帕累托法則,大專學生中學習基礎好、學習意愿高的約占20%,而學習基礎差、學習意愿低、只想混文憑的學生約占20%,絕大部分學生都是基礎一般、能力平庸的。因此如何為這三部分學生設定合理的劃分標準,如何制定具有激勵性、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是大專院校實施階梯分層教育成敗的關鍵。
(一)制定嚴謹可靠的分層考核標準
在實施階梯分層教育前,學校必須制定一個合理、科學、可操作性強的分層考核標準。因為分層考核標準一旦不夠嚴謹,可能導致原本優秀的學生被劃分到較低的級層中,或者能力平庸的學生被劃分到優秀層級中;前一種情況會導致人才埋沒,后一種情況會導致學生學習更加吃力。因此,有缺陷的分層考核標準不但難以達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而且會打擊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校培養人才。
根據大專院校的生源情況以及高等教育階段會計專業的課程特點,比較合理的考核標準應該是以在讀學生第一學年的成績作為評價內容,附加考慮學生是否具備會計專業相關證書、是否參加過高職院校會計類相關比賽等。第一學年作為打基礎的時期,也是老師考驗學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意愿的重要時期,在這段時期不宜盲目推行分層教育,而是需要通過無差別教學、細心觀察以及耐心挖掘來對學生能力進行甄別;同時,在第一學年各科目考試設定時要重點突出篩選功能,避免出現過偏、過難的題目。
(二)合理選擇分層時間節點、調整分層學生比例
通過科學合理的分層考核之后,把會計專業全年級的學生按照一定比例分為A、B、C三個層級,其中A級為專業成績在年級前20%,或者具有初級會計資格證書、參加過校級、省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能力比賽,或者在學生會、社團組織中負責財務管理的學生;B級為專業成績在年級前80%但不到前20%,沒有突出的會計技能、專長的學生;C級為專業成績在年級后20%,且出現核心課程不及格、多次逃課、學習態度惡劣的學生。
階梯分層教育的實施時間建議安排在第二學年,本學年會計專業課程以成本會計、納稅實務、ERP應用及會計崗位實訓為主,主要傳授專項能力知識。必須明確的是,學生被劃分到不同層級之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加入在第二學年B層級某些學生表現出色,也可以晉升到A層級;如果A層級部分學生驕傲自滿、成績不達標,也會被調整至B層級。這樣學生在三個層級之間流動,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又創造了跨層級交流的機會。
(三)實施以能力為導向、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階梯分層教育方案
1.階梯教學理論模型
按照大專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要求,本文將會計專業大專階段分為三個階梯,第一階梯:基礎能力培養;第二階梯:專項能力培養;第三階梯:拓展能力培養。(具體模型見圖1)
2.不同層級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
由于基礎不同、學習積極性不同,學校對不同層級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也不相同。對于C層級學生,其培養目標是掌握基本會計操作能力,成為中小企業的基層財務工作者;對于B層級學生,其培養目標是通過初級會計專業職稱考試,成為企業財務工作的中堅力量;對于A層級學生,其培養目標是在會計細分項目中找到優勢項目充分發展(如稅務、審計等),成為該細分項目的優秀工作者,或者通過專升本等渠道獲得學歷的提升。
3.不同層級學生的教學起點
根據以上階梯教學理論模型,不同層級的學生的教學起點也不同,由于分層教育開始于第二學年,第一階梯的大部分核心課程都已經授課完畢,B層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會計知識基礎,因此可以從第二階梯作為起點,并且在第二學年完成第二階梯的所有核心課程。C層級的學生由于基礎不扎實(某些學生可能有部分第一階梯的核心課程不及格),在教授第二階梯核心課程的同時,需要補習第一階梯的課程內容,因此該層級的教學起點依然位于第一階梯。A層級的學生由于學習自主性較高,可以適當加快授課進度,在第二學年下學期教授第三階梯的核心課程。

4.不同層級學生的教學手段
對于C層級的學生,需要通過老師重點抽查、同學相互督促的方式確保其出勤率,重點布置知識記憶、公式運用等作業,鞏固會計基礎知識。對于B層級的學生,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加入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方式,作業也以案例分析、軟件實操為主。對于A層級的學生,課堂則可以變得更為開放、更為活躍,導入包括沙盤模型比拼、企業實踐調查或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比賽的相關訓練等創新形式的授課方式。與此同時,尋找適當的契機引導A層級學生加入“校學企三融共建”協同育人平臺,通過學校、會計專業相關學會、企業等對優秀學生進行綜合性培養,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也有利于學校培養更多與社會接軌的綜合性人才。
本文主要論述了如何在會計專業??平逃虚_展階梯分層教育,雖然分層教育并不是新鮮事物,但是要公平、高效、高質量地在大專院校中開展階梯分層教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受各種客觀原因所限,上述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還需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總結出更多經驗,對我國高職院校教育改革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本文作者就職于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本文是省級教改項目研究成果。名稱:“職業標準引領,階梯式分層”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DGJ2019240)編號:(106/30036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