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琪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發展農村經濟,走產業興盛、環境宜居、鄉村和諧的鄉村發展之路。然而,傳統農業生產的風險性較大、銷售渠道較窄,極大的限制了農民的收入。近年來,我國的電子商務貿易得到快速的發展,農產品已經可以借助電子商務產業來擴展銷售渠道,各大電商平臺上農產品的銷售額也逐年提升。但是,在農村電商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法律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對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法律風險的分析,提出了幾點完善建議,以從制度的角度保障農村電商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電商;法律保障
中圖分類號:D912.2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5-0048-02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需要法治予以保障,我國農村產業的發展以及電子商務領域的建設更需要法治來保駕護航。《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子商務法》)的出臺為我國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導致農村電商的發展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
一、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現狀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農產品資源豐富,且我國的地域廣闊,農產品的種類繁多,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農業技術的普及與發展,我國的農產品產量不斷的提升。但是我國大部分農民不懂得營銷方法,使得在產量提升的情形下,我國的多數農村地區都存在農產品銷售的難題。如何銷售農產品,如何暢通農產品的渠道成為了推進農產品銷售亟待解決的難題。
電子商務的發展為農產品的銷售拓展了途徑,擴大農產品銷售的范圍,成為了我國農產品銷售的新的主流渠道。現代物流的發展,特別是冷鏈物流的發展,更使得我國的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斷暢通。根據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的農村電商銷售達到1.6萬億元,突破了萬億元的大關,銷售額比2017年增長36%。2018年我國的農村網店的數量超過1 200萬家,帶動的就業人數超過2 800萬人,農村電商的網店平臺主要是淘寶、拼多多、云集、趕集網等平臺,其中淘寶網的農村網店數量超過100萬家。農村電子商務不僅在國內發展迅猛,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我國的農村電商也開始進入國際市場。這便使得我國的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呈現出國際化、標準化、智能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發展趨勢。我國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為農村精準扶貧,推動農村就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二、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法律風險
《電子商務法》的出臺為我國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電子商務法》第10條對農村電商的經營者采用“通商寬農”的規定,即個人銷售自產的農副產品的,無須進行市場主體的登記。這一規定對于活躍農村電商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立法在保護農村電商的發展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與風險,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被動承擔合同的違約責任
農產品的生產具有不確定因素多,而且受季節性因素的影響較大的特點,直接導致農村電商的經營在合同違約方面存在較大風險。很多農產品的生產具有產地固定性、時間固定性的特點,所以許多農村電商網店為了擴大銷售,往往對于農產品采用預售的方式,消費者通過預售鏈接完成下單時,雙方的買賣合同關系成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的規定,買賣合同訂立生效后,雙方都應按照合同的約定履行各自的義務,但是由于農產品生產、產量、品質都會受到季節因素的影響,往往容易導致農產品無法滿足預售市場的需求,或者可能出現品質并未達到要求等非人為情況,導致訂單容易出現違約的現象。
(二)電商平臺的責任模糊
《電子商務法》第38條中對電商平臺的責任規定為:電商平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而不采取必要措施的,承擔連帶責任,對于并未做好資格審核義務的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承擔相應責任。雖然立法對電商平臺的責任進行了規定,但是這一規定過于原則與籠統,對于“相應”責任的條款規定缺乏具體的司法解釋。并且電商平臺在何種具體的情況下承擔的是“相應”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也沒有配套規定。這種邊界模糊性容易導致電商平臺規避責任,加重平臺買賣雙方的責任。在農村電商的銷售方中存在大量的個人銷售者,而農產品運輸途中使用的保鮮劑或者是農產品本身的農藥殘留問題,都可能會對消費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但是,《電子商務法》中對于個人銷售農產品的并不需要進行登記,一旦出現因農產品原因而損害消費者生命健康的事件時,追究農產品銷售方責任是肯定的,但是電商平臺是否需要因審核不嚴而承擔責任并未予以明確。
(三)對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不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追求回歸原生態的生活,因此激發出消費者對于原產地產品的濃厚興趣。特別是物流的快速發展,消費者更愿意選擇購買一些擁有知名度的品牌農產品,如具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這些具有地理標志農產品在電商平臺上銷售能夠引起消費者的關注與信任,但是地理標志的使用與商標使用存在差異性,地理標志性產品屬于公用標志,在區域內的個人和企業都能夠使用。在電子交易中,由于交易的非面對面性,容易出現大量“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發生,即打著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幌子而銷售非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現象。這樣一方面不僅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另一方面也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知識產權產生侵害。但是,我國的立法以及實踐中關于地理標志農產品的保護力度不足,電商平臺上存在大量冒充地理標志農產品進行銷售的情況,平臺經營者的監管并不嚴格、消費者也難以甄別,容易導致農村電商的發展出現混亂。
三、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法律保障對策
法治是最大的營商環境,完善的法律是營造一個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保障。因此,進一步完善關于農村電商的法律法規,是農村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注重農村電商的法律誠信體系建設
農村電商的主體包括農產品的銷售者、農產品的生產者、消費者以及電商平臺等,每個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都存在著差異性。對于消費者而言,其通過電商平臺上購買農產品,其與平臺上的商家簽訂的是農產品買賣合同,雙方應當按照電子合同的約定履行各自的義務。對于銷售方而言,需要對自身的農產品的銷售情況有整體確實的把握。對于消費者需要按照民事交易中的誠實信用的原則,尊重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而不是以不合理的借口為由而發起退貨或者退款。對于電商平臺而言,需要對平臺上的經營者的資質予以保障,平臺上的經營者要誠信經營,防止出現坑騙消費者的行為。電子商務交易存在虛擬性,更加需要以誠實信用作為交易的準則。加快建設完善的誠信機制,確保各方主體能夠按照合同的約定履行各自的責任與義務,積極促進農村電商的健康發展。
(二)明確電商平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電子商務法》的出臺為我國電商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的指引,但是同時《電子商務法》中關于電商平臺的責任規定上存在籠統性,容易導致電商平臺責任的虛設。在農村電商的發展過程中,如果電商平臺一味的規避風險與責任,將風險與責任付諸給銷售者,對于農村電商的銷售經營者極為不利,因此需要明確電商平臺的責任承擔問題,明確二者的責任邊界。在平臺的責任承擔舉證上,應當由平臺承擔舉證責任,一旦出現舉證不利,平臺應當承擔責任。
(三)關注農村電商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農村電商產品中,地理標志農產品不僅受到國內消費者的歡迎,在跨境電商貿易上也深受國際消費者的喜愛,但是在農村電商的發展過程中卻存在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現象。在國內,農村電商中容易出現大量假冒地理標志農產品銷售的主體;而在跨境電商貿易上,農村電商又存在知識產權的貿易壁壘的現象。因此,在農村電商的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方面,應當發揮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與電商平臺的作用,二者共同打造農村電商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網絡體系,加快推進農村電商中的商標、專利、原產地地理標志的注冊與登記工作,并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知識宣傳,讓農村更多電商經營主體能夠了解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推進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國際互認互保,切實推進農村電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伍自強,程 媛.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電商發展法律問題研究[J].電子商務,2019(1):39-41.
[2] 李桂紅.供給側改革下農村電商的法律規制[J].農業經濟,2018(10):139-140.
[3] 王云鵬,于店剛,王慶敏,李 強.山東省農村電商發展和網絡消費維權機制建設調研報告[J].消費電子,2018(7):32-37.
[4] 魏東雄,華玉武,李宇佳.北京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前景[J].農業展望,2018,14(5):96-101.
[5] 郝曉雅,程書華,陳勝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7):14-15.
[6] 李茂春.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商法律風險防范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16(17):64-65.
[責任編輯:蘭欣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