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榮 樊琪
摘要:自20世紀初以來,旬邑嗩吶藝術形成以周派、呂派和北塬派為主的三大體系,從事嗩吶的藝人已有千余人。旬邑嗩吶藝術的繼續傳承和發展,不僅是嗩吶傳人賴以生存的手段,更是民俗學者重點研究的內容和方向。旬邑嗩吶藝術的傳承需要當地政府部門、嗩吶從藝者、高校研究者等多方面的合作,讓嗩吶進入校園,成為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嗩吶重新回到鄉村,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讓旬邑嗩吶藝術繼續傳承、永久發展,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護,更是對旬邑嗩吶藝術的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旬邑 嗩吶 傳承 創新
嗩吶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之一,嗩吶藝術廣泛流傳于我國民間,是人民群眾民俗節日、婚喪嫁娶等群體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藝術,承載著旬邑人民的情感意志和精神價值,凝聚了旬邑人民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人生感悟。
一、旬邑嗩吶藝術的傳承與演變
自20世紀初以來,旬邑嗩吶藝術形成以周派、呂派和北塬派為主的三大體系,從事嗩吶的藝人已有上千余人。[1]周派嗩吶音調婉轉、剛柔交融、激情灑脫、富有節奏感;呂派嗩吶演奏風格粗獷豪放、剛勁有力,猶如萬馬奔騰之勢;北塬派演奏豐滿華麗、時而細膩時而渾厚,極富韻味。[2]周、呂兩派主要是以家族傳承為主,至今已有十余代傳人,且都以本族傳人為主,北塬派并無家族傳承,以師徒相傳為主。
20世紀50年代末,旬邑嗩吶藝人周車兒榮獲陜西省第二屆民族民間音樂演奏一等獎,此后,旬邑嗩吶藝術逐步在國內外形成了很大影響。到90年代時,旬邑嗩吶在各類大型盛會中進行了藝術表演,取得了巨大的反響。21世紀以來,嗩吶已成為旬邑的另一個代名詞,2013年,旬邑嗩吶已被收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近年來,旬邑嗩吶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是這一地區鄉土音樂的主要內容,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的精神價值與文化意義。
從嗩吶傳人的角度而言,旬邑嗩吶是祖輩、師徒之間情感的紐帶,延續著生命的意義;對當地文化部門而言,旬邑嗩吶是鄉土音樂的活載體,擔負著鄉村文化振興的使命;對民俗學者而言,旬邑嗩吶是本地區域的聲音符號,記憶著當地人民的生活情味,成為本地人群相互認同的標志。因此,旬邑嗩吶藝術的繼續傳承和發展,不僅是嗩吶傳人賴以生存的手段,也是當地文化部門需要關注的對象,更是民俗學者重點研究的內容和方向。
二、旬邑嗩吶藝術創新發展的新策略
隨著外來音樂文化的不斷滲透,旬邑嗩吶和其他民間藝術一樣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轉變,傳統的傳承方式也受到很大的沖擊和影響,旬邑嗩吶在本地域的發展也越來越受到限制。因此,旬邑嗩吶藝術的創新發展就需要更為有力的策略。
(一)嗩吶藝術進校園
目前,嗩吶在中國民族器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嗩吶豐富的表現力,可以進行獨奏、合奏,也可以在民族管弦樂團中擔任領奏的表演任務。長期以來,旬邑嗩吶藝術都只是在民間流行,是本地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娛樂消遣、民俗節日典禮中不可缺少的鄉土音樂。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革,各種流行音樂文化的滲入,群眾對旬邑嗩吶的喜愛程度也有所下降,傳統的嗩吶表演方式、曲目也很難吸引群眾關注的目光。因此,尋找合適的傳承人是旬邑嗩吶藝術所面臨的首要問題。
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希望,也是旬邑嗩吶藝術最合適的傳承人。學生在學校中不僅要接受全面的知識教育,更要注重提高藝術教育。當前,學校開設的藝術教育課程不只是藝術知識的增加,更是注重藝術習慣的建立和藝術實踐能力的提升。研究表明,藝術習慣和藝術實踐能力對學生的審美素養有顯著的影響,能夠進一步健全學生的人格品質。同時,嗩吶表演需要學習者堅持練習,積極參與藝術實踐,既是傳承嗩吶藝術,也是將其進行廣泛的傳播和推廣。也就是說,在學生中開展嗩吶藝術教育,建立嗩吶演奏的習慣,加強嗩吶的藝術實踐能力,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種藝術方式,更是將嗩吶藝術進行傳承和推廣的有效策略。
因此,旬邑嗩吶藝術需要與當地中小學、地方高校進行構建,將旬邑嗩吶藝術傳承人引入到學校素質教育中,通過傳承人與學生的面對面交流,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旬邑嗩吶藝術的獨特魅力,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導學生進行嗩吶藝術實踐,一方面可以繼續傳承旬邑嗩吶藝術,另一方面加強了學生的素質教育,也提升了學生對本地域音樂文化的自信心。
(二)嗩吶重回鄉村
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是在充分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利用文化自身的功能,為鄉村經濟社會穩定可持續發展服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3]
旬邑嗩吶藝術源于鄉村,服務于鄉村。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旬邑嗩吶始終是當地鄉村民眾精神世界的寄托,喜也嗩吶、悲也嗩吶,民眾將自己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通過嗩吶聲傳遞和表達,是這一地域鄉村民眾的集體認同。對從事嗩吶藝術的藝人而言,無論是家族傳承,還是師徒教授,嗩吶都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和技藝,雖然社會地位并不被認可,但這給了他們表演的舞臺,讓他們在現實的鄉村生活中釋放了自己的情感,也對嗩吶藝術產生了文化的自信。而對旬邑嗩吶傳承人而言,嗩吶更是體現了一種價值的追求和認同,正如電影《百鳥朝鳳》中,游天鳴和焦三爺表現出了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感。[4]
因此,在當前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條件下,鄉村振興需要加強對當地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旬邑嗩吶藝術作為當地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是鄉村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只有將嗩吶藝術重新回歸到新鄉村之中,讓嗩吶重新回到鄉村民眾的日常生活、娛樂消遣、民俗節日典禮之中,旬邑嗩吶藝術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也才能真正對鄉村振興戰略做出重要的貢獻。
總之,旬邑嗩吶藝術不能單純地依靠傳承人自身進行,更不能放任自流、自生自滅。旬邑嗩吶藝術對于學校素質教育、鄉村振興戰略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價值,讓嗩吶藝術進校園、嗩吶重回新鄉村,不僅是學生素質教育的實踐性策略,更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性策略。
三、旬邑嗩吶藝術傳承的具體措施
旬邑嗩吶藝術流傳500余年經久不衰,有其迷人的魅力。雖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嗩吶藝術的傳承發展受到嚴峻的挑戰,但旬邑嗩吶依舊是鄉土音樂的重要內容,是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地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因此,無論是嗩吶的從藝者,還是當地文化部門、地方學校都有必要推動旬邑嗩吶藝術的發展。
(一)成立嗩吶行業協會,明確行業規范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藝術都有成立行業協會的傳統,宋代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專門的藝人民間組織——“社會”,即行業協會。行業協會一方面便于從藝者的管理,另一方面在從藝者內部之間形成專業的交流,提升從藝者的專業能力。旬邑嗩吶形成了周、呂、中塬等三派藝術,再加之當地政府的培訓扶持,從藝者達上千人,通過成立旬邑嗩吶行業協會,既能打破派系之間的束縛,形成明確的行業制度規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嗩吶藝人的能力與水平,同時,也便于當地文化部門進行管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二)建立校地合作機制,推動藝術教育發展
藝術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學校,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民間藝術,讓更多優秀的民間藝術進入學校藝術教育中,是對學校藝術教育更好的完善,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旬邑嗩吶是優秀的民間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學生而言,學習嗩吶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傳承。建立學校與地方之間的合作關系,讓旬邑嗩吶藝術的傳承人進入地方高校、中小學的課堂中,面對面地教授學生學吹嗩吶,是最有效的藝術實踐活動,能夠進一步推動學校的藝術教育。
(三)構建地方特色旅游,塑造文化品牌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旅游已經成為民眾新的時尚,隨之也興起了許多鄉村旅游項目,各種特色小鎮、鄉村層出不窮,但也有研究指出,一些鄉村旅游項目缺少文化內涵,無法形成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很容易形成曇花一現的現象,不僅讓游客喪失旅游信心,更是浪費了資源,造成了重復建設或過度建設。旬邑嗩吶藝術是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嗩吶在這一地域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淀形成的文化精品。旬邑嗩吶融合了幾百年來當地群眾的情感共鳴,是群眾日常情感表達、審美訴求的寄托,是精神世界滿足的藝術載體。地方政府應該圍繞嗩吶藝術打造精品,形成旬邑嗩吶藝術體驗、感受和觀賞的旅游文化品牌,讓游客在嗩吶豐富的表現力下情緒得以感染,精神世界得到更多的滿足。
(四)借助網絡媒體資源,宣傳嗩吶藝術
旬邑嗩吶雖然源于民間,也曾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介中出現,但當前借助網絡媒體資源對宣傳旬邑嗩吶藝術是更有利的舉措。具體而言,在嗩吶行業協會的基礎上,整合旬邑嗩吶藝術的精品內容,用現代審美的眼光進行包裝、加工和改造,既要保留傳統的表演形式、內容,也要符合現代審美的標準。一方面是普及旬邑嗩吶藝術,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嗩吶藝術的表演能力和觀眾對嗩吶藝術的審美能力。
總而言之,旬邑嗩吶藝術的傳承需要當地政府部門、嗩吶從藝者、高校研究者等多方面的合作,讓嗩吶進入校園,成為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嗩吶重回新鄉村,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因此,旬邑嗩吶需要建立行業協會,加強校地合作,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和形成網絡媒體宣傳途徑,讓旬邑嗩吶繼續傳承、永久發展,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護,更是對旬邑嗩吶藝術的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文平.淺析旬邑嗩吶的分布、演奏形式與內容[J].音樂時空,2015(53).
[2]呂海東.淺析旬邑呂派嗩吶的傳承和發展[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8(05).
[3]張軍.鄉村價值定位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村經濟,2018(01).
[4]張琳.從電影《百鳥朝鳳》看傳統技藝的傳承[J].漢字文化,2017(07).
★基金項目:本文系咸陽師范學院校級重點科研項目(項目編號:XSYK1901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崔海榮,男,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鄉土音樂文化審美;樊琪,男,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陜西民間樂舞文化)(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