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淮陰是大運河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大運河江蘇段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存了從古到今不同歷史時期的大運河河道和歷代人民在此留下的大量水工遺存。做好傳承、保護、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產有著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本文從實際工作出發,對發展淮陰大運河文化帶的文化產業提出了一些筆者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淮陰大運河 非遺 發展 傳承
大運河從隋朝起,歷經唐、五代十國至明而貫通京杭,流經許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人杰地靈的城市,無數文人騷客對其進行文學藝術加工處理,增強了運河的文學與歷史魅力,增加了它的綜合文化厚度,讓百余處文化遺存重煥光彩,讓水文化經營促進經濟發展,讓厚重樸實的文化氛圍氤氳城市,天人合一,彰顯運河特色風貌,延續運河歷史文脈。做好傳承、保護、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產有著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展現古城、水城和生態發展特色,彰顯淮陰文脈,釋放黃金水道功能,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
一、用旅游思維做好淮陰大運河文化帶的文化產業
組織專業團隊編制旅游規劃,對相關建筑、碼頭、舟楫、橋梁、名人、文學、非遺等要素進行旅游文化包裝,把文化標志、產業要素、形象推廣、休閑度假服務、旅游小鎮、舟楫碼頭與旅游景觀、產業、文化結合起來。用旅游要素、文化景觀、名人文化園、運河小鎮等產業要素講好大運河故事。在活化歷史的智慧里,讓運河文化成為旅游新亮點、文化新產業,提升沿河區域的環境質量和美譽度。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2019年 “運河傳情、匠心筑夢”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在市美術館和市文化館舉辦,來自全國各地各具獨特的地方文化背景與特有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無論是靜態作品還是動態演出,在那里都匯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了各地區乃至省內外的游客前來參觀。淮陰區組織的非遺團隊,以江蘇省級非遺項目馬頭燈舞為首的表演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地再現傳承百年的淮陰特色人文娛樂風貌;以淮安市級非遺項目十八翻、淮陰布藝為首的靜態展示,帶給游客新鮮的獨具一格的觀賞體驗。不僅如此,這些靜態非遺作品受到了廣大游客遍及各年齡階層的喜愛和歡迎,淮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十八翻每日賣出的手工藝品近百件,每日瀏覽、觀賞、詢問、探究達千人次。2018年5月25日在碧桂園天山雙語學校天山劇場舉辦“繽紛四季·鄉約淮陰”大美運河非遺文化聯動藝術節,此次活動為淮陰區的老百姓送上一份豐盛的非遺文化大餐,進一步推動和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展示了運河文化的精髓和炫彩魅力。這兩次非遺展演、展示活動的巨大成功和深遠影響正是體現了運用旅游思維做好淮陰大運河文化帶的文化產業是可取的、有意義的、并且終將成功的。
二、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做好淮陰大運河文化帶的文化產業
發展文化產業必須靠產業支撐和資本驅動,因此,必須整合本地產業資本、媒體優勢、人才智力優勢,用好本土文化專家的優勢,謀劃大運河文化帶產業戰略,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打造大運河綠色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促進廣告服務均等化,促進沿河文化服務均等化,提升沿河居民的生活品質和生活質量,提高沿河居民的幸福指數,走出一條運河文化開發利用與保護傳承的雙贏之路。每年6月初淮陰區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契機,通過舉辦非遺項目的比賽和非遺生產性保護成果展示展銷活動,進一步推進淮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生產性保護工作,使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優秀地域特色文化以及當代時尚元素有機結合,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群眾生活,真正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共有的財富,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濃烈氛圍,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如今淮陰大運河沿帶綠樹成蔭、姹紫嫣紅、風景優美,成為淮陰特有的文化地標,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深入實踐、深入運河發展與淮陰發展方方面面。在宣傳輿論上政府注重對其價值意義的廣泛宣傳,新聞媒體等文娛類產業大力傳播運河文化,使得淮陰大運河文化在社會上引起熱烈討論,提高了它的話題度的同時也促進了人們對運河文化的進一步了解,有利于發展運河相關文化產業。
三、用好地緣優勢做好淮陰大運河文化帶的文化產業
把淮安歷史上“中國水上長城”澤湖大堤高家堰等;清口水利樞組、清江大閘、碼頭三閘遺止、王營西壩遺址等,清江浦石碼頭、龜山御碼頭、清口御碼頭、王家渡、西壩老船塘等整合起來。在淮陰運河發展、大運河與南北的溝通,促進萬里水路溝通發揮的重要作用,歷史影響深遠,為了凸顯淮陰優勢需要做好:(1)政府應當設置專門機構統籌規劃淮陰大運河文化帶發展、運營工作,重點推進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招商工作、旅游營銷,整體規劃設計和協調、督促沿線各相關單位做好各自所屬區域里大運河文化帶項目建設工作。(2)鼓勵民間資本以籌資、建設、經營的方式投資,發揮民間資本的優勢,提高項目的運作效率。(3)政府應加大對大運河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企業發展,擴大文化產品銷售,樹立文化品牌意識,打磨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
四、以旅游作為突破口,構建全域旅游特色,刺激區域夜間經濟發展
以傳統曲藝為例,各地非遺項目均是當地傳統民間戲曲發展而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古老的市井風情,在物質匱乏、娛樂甚少的年代大受歡迎,是當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娛樂形式愈發多樣豐富,這些地方傳統戲劇、曲藝便逐漸失去市場,離人們的欣賞眼光越來越遠。想要融入當地夜間經濟發展,僅僅打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頭已是遠遠不足。當代人們對景點的需求依舊很大,但是對旅游文化的需求亦已逐漸增加。群眾的口味不滿足于單調乏味的景色觀賞,而是對景點背后流傳的故事、配套的文化宣傳感興趣。曲藝內容陳舊且地方口音太重,群眾聽不懂便不會買單;民間故事、音樂、舞蹈藝術水平不夠,群眾不喜歡便不會欣賞。群眾需要的是歡愉的體驗、直觀的觀摩,倘若配套文化體驗跟不上難免成為景點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將互動性強、體驗性好、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精品化打造,為各項目編織傳奇色彩、動人魅力,既富有當地風情,滿足受眾新鮮感期待,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還應標新立異,在非遺項目外在打造、宣傳上創新,靜態開發、動態新穎,內外兼修才能有出路。要融入夜間經濟,相關商家相應延長營業時間,基礎配套設施、公共服務也需要配合到位,更需要交通、消防、公安以及市場監管等各部門的聯合推動。如開通更多夜間交通公交線路或延長公交運營時間,適當延長垃圾清運時間,增設安全巡邏,嚴格監管食品安全、商品價格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五、結語
淮陰是大運河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大運河江蘇段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存了從古到今不同歷史時期的大運河河道和歷代人民在此留下的大量水工遺存。建設大運河文化經濟帶是一項影響深遠的國家重大文化戰略,是彰顯文化自信的地標性工程,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戰略機遇,保護、傳承、利用好淮陰運河文化資源有利于打造展示淮陰文化的金名片,有利于獲得廣泛認可的城市文化符號。
參考文獻:
[1]朱毅民.努力書寫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嶄新篇章[J].江蘇政協,2020(20).
[2]唐寧,潘天波.江蘇大運河文化記憶場所的建設及其活化傳承[J].南京社會科學,2020(20).
[3]任占濤. 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助力鄉村振興[J].河南日報,2020(02).
[4]吳新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產學研融合創新研究[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9(28).
(作者簡介:孫璟卉,女,本科,淮安市淮陰區文化館,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