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是貫徹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本文主要從商業銀行的外部環境來剖析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面臨的難題:面臨著缺乏系統的綠色信貸的法律法規及健全的監督激勵機制等。提出加快完善法律政策、建設監督機制以及加快完善激勵政策等是解決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困境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1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6-0154-02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實現了世界第二的“發展奇跡”,中華民族實現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并走向“強起來”的歷史飛躍。然而,中國長期以來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經濟高速增長方式,形成的能源過度消耗、環境質量惡化、產業結構失衡、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愈發凸顯,存在著“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等制約因素。作為社會的資金樞紐,綠色信貸是商業銀行在授信過程中以國家環境保護政策和相關產業政策為依據,以社會責任為核心的價值導向,通過制定差異化的利率和針對性的信貸發放機制,進而達到引導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取向。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是積極承擔建設生態文明這一社會責任的表現,是推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商業銀行完善自身建設的客觀要求。一方面,商業銀行作為企業項目的主要資金來源,通過綠色信貸的開展能夠引導企業進行綠色生產,有效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升級,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進而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能夠促使其主動調整內部信貸結構、優化客戶群,從而有效規避信貸風險,提高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一、綠色信貸的基本理論
1.綠色信貸的內涵及背景
綠色信貸是指商業銀行在發放信貸時,以環保為基本原則對企業項目進行綠色評級,并以此為依據對不同級別的企業項目采取不同的貸款利率,以達到引導社會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綠色信貸包含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對于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的環保企業,提供優惠性低利率或優先放貸支持其發展。第二,對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采取懲罰性高利率甚至不予放貸約束其發展。
綠色信貸產生于赤道原則。赤道原則是在2002年10月由國際金融公司、荷蘭銀行等9家銀行在倫敦召開的一次商業銀行會議中草擬出來,并于2003年6月由10家國際銀行宣布采納實施的一項自愿性原則。赤道原則使用金融工具緩解環境壓力,它的出現為融資項目中的環境風險和社會風險提供了評估標準和管理框架。截至2018年4月底,全球已有37個國家的92個金融機構采納了赤道原則。在此國際大趨勢下,我國的興業銀行和蘇州銀行分別于2008年10月和2017年1月宣布成為赤道銀行。我國在2007年正式運用金融工具緩解治理生態問題。《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的發布首次提出了綠色信貸,指引商業銀行通過綠色信貸有效防范信貸風險。至此,綠色信貸在我國商業銀行間逐步開展起來。
2.綠色信貸的特征
(1)綠色信貸以環境保護為原則。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以環境保護為基本原則。在經營理念方面更多地重視環保,將國家環保部門的意見納入在內,充分考慮與環境相關的潛在風險與回報,不僅追求銀行的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同時追求綠色環保效益最大化,使銀行在信貸業務中發揮其最大的環保作用。
(2)綠色信貸具有環保預防性。企業啟動項目之前需先向銀行貸款,獲得項目資金后再進行項目建設,銀行在為企業提供綠色信貸時需先對企業項目進行綠色評估,對生產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污染的企業限制發放貸款,切斷企業項目的資金鏈,使其無法進行生產,從源頭上防范了該項目可能造成的污染。
(3)綠色信貸具有間接引導性。商業銀行作為企業項目的重要資金來源,對企業的綠色發展具有間接引導性。一方面,銀行對高污染、高能耗企業限制發放貸款,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從而促使企業自覺提高環保意識;另一方面,對于節能減排項目,銀行優先提供貸款,以優惠性低利率支持其發展。這都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引導企業進行綠色生產,緩解了環境壓力。
(4)綠色信貸具有交叉創新性。當前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保護環境成為各行各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作為將環保與金融聯系起來的綠色信貸應運而生。商業銀行在開展信貸業務時應充分考慮企業項目對環境的潛在影響,對不同環境保護級別的項目采取差別利率。
二、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面臨的困境
1.缺乏系統的法律法規
自2007年《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正式提出綠色信貸后,我國陸續發布多項關于綠色信貸的政策文件。但這些政策條文多數是由原環保總局、原銀監會等發布的指導性的意見,如表1所示,對綠色信貸的發展缺乏強制性引導措施,對企業與銀行的約束力較低。此外,現有的綠色信貸相關法律多是在《環境保護法》《公司法》等法律中一筆帶過,暫未出臺最高層次的系統的相關法律,且執法主體不明確,也就無法利用法律的權威性對商業銀行和企業的不良貸款行為進行制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和商業銀行可能會選擇性地忽視一些政策條文的要求,企業繼續高能耗高污染生產,商業銀行繼續放貸給“二高”企業,以此來達到實現自身最大利益的目的。
2.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地方政府為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績效,可能會對當地作為經濟支柱、稅收大戶的“二高”企業降低綠色環保標準,甚至會弄虛作假使其得到銀行的貸款,這種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使得商業銀行無法準確獲得貸款企業的綠色環保信息,加大了綠色信貸的潛在風險,直接影響銀行開展綠色信貸的積極性。第二,商業銀行可能會對部分界限不明的企業放寬界限,對短期內無法暴露問題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3.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在沒有針對性的補貼政策、金融優惠等激勵傾斜政策的情況下,出于對最大利潤的追求,企業可能會選擇逃避社會環保責任,放棄綠色信貸。部分企業環保意識較低,尚未意識到自身生產經營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依然堅持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或因處于發展初期,出于生存考慮暫時無法全面顧及綠色生產問題,盲目追求自身利益,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此時若有相應的稅收補貼等綠色信貸激勵政策,便可引導這些企業進行綠色信貸。
三、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的對策
1.加快完善法律政策
加快完善法律法規建設,及時制定兼顧環保與金融的法律政策,提高立法層次,在法律層面上用權威性約束企業進行綠色生產,促使商業銀行積極發展綠色信貸。建設內容包括:一是明確企業的環境法律責任,進一步完善修改《公司法》。對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現象,法律條文中應加大處罰力度。二是明確商業銀行的環保法律責任,對《商業銀行法》進行修改調整。商業銀行對所投產業由于高能耗高污染生產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承擔連帶責任。
2.加快建設監督機制
綠色信貸的發展離不開監管機制。金融監管部門要針對綠色信貸領域的產品和業務流程加強監管,提高透明度,嚴格監管企業在進行生產經營時兼顧生態環境效益,監督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對企業的綠色評級,限制對二高企業的發放額度,對公眾關心的具體項目的信息要及時公開,促進綠色信貸的健康發展。政府要及時審查企業環境信息的有效性和準確性,防止企業以不準確的環保信息騙取綠色信貸。
3.加快完善激勵政策
在綠色信貸業務中,科學的激勵政策有利于提高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企業和商業銀行的積極性。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和企業對綠色信貸業務相關政策的表面響應度較高,但實際實踐力度卻很小,在這種情況下,完善的激勵政策就顯得很有必要。一方面,利用財政貼息等政策降低商業銀行對環保項目融資的風險,提高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政府對綠色環保生產的企業降低補貼標準,并在項目審批方面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在綠色信貸評級方面優先給予評定,以便其更好更快的發展。
四、結語
在綠色信貸的未來發展過程中,政府繼續推進法律法規建設,加強對綠色信貸的宣傳引導,鼓勵企業低碳經營。商業銀行加強自身建設,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的引領作用,在金融領域有效推進生態環境的建設。企業自覺培養環保意識,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嚴格按照環保政策進行生產,節能低耗,按規定排放廢氣廢水,養成良好的生產經營習慣。消費者個人應當綠色出行,節約資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自己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毓,胡海亞,李浩.綠色信貸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J].經濟問題,2020,(1):26~35.
[2]王曉寧,朱廣印.綠色信貸規模與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關系研究——基于全局主成分法的實證分析[J].金融與經濟,2017,(11):27~32.
[3]光琳,徐倩,王慧.基于赤道原則的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策略研究[J].武漢金融,2017,(10):54~60.
[4]郝睿.我國銀行業綠色信貸的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7.
作者簡介:
孔曉,供職于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陽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