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摘 要:2020年初,新冠病毒疫情導致中小學教育傳播載體和產品形式一夜之間進入了全數字化發展階段。雖然不少出版社、教育機構在產品數字化方面早有準備,但基數龐大的電子教材、在線課堂、網絡課程等數字產品需求仍令不少企業一時難以招架。在疫情期間,各級教育出版社、中小學校、各類教育機構以及技術運營商,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優勢開始了專業化打磨教育數字產品之路,以滿足中小學數字教育市場需求。本文通過對市場上熱門案例的分析、對比,探究其數字教育產品的成長路徑,以期為數字教育出版未來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啟示和建議。
關鍵詞:中小學 數字教育 教育出版 內容優化 專業化
專業教育出版社是中小學教育出版的核心源頭企業,憑借優質的傳統教育出版內容,深入人心。然而,如何充分挖掘內容優勢、獲取用戶數據背后的深意,使數字產品成為讀者和作者溝通的橋梁,牢牢把握每一個技術賦能提升出版決策和營銷能力的機會,將成為未來中小學教育數字產品開發和應用的關鍵。
一、數字技術植入產品策劃
在數字產品項目策劃中,編輯借助現有數字產品的數據分析對市場需求、讀者偏好進行追蹤,這是傳統出版很難實現的。年初,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為首的各家教育出版社,將教材搬上網絡供讀者免費閱讀使用。這一免費模式雖非長久之計,但借助“全民公測”的機會,出版社可以比較全面、直接地掌握用戶數據信息的一手資料。這是傳統出版幾乎無法獲取的直接用戶反饋信息。這些包含了區域、習慣、偏好、進度等有效信息的大數據,對今后教材改版、教輔策劃、數字化課程開發、網絡課程產品內容創新、相關產品推送等都將非常有益。
比如根據“人教社數學一年級下”電子教材閱讀情況可以了解到,在浙江省直播課程的教學進度大約是兩周一單元,比面授時相對較長,相應的數字教輔材料就可以修訂為14課時,如8課時知識點小訓練,2課時基礎訓練,2課時拓展訓練和2課時的相關知識點小游戲,以多種形式鞏固用戶的知識點學習,在保證數字產品有效且符合教學進度的情況下,再增設付費環節,以滿足讀者與出版經營的共同需求。
另一方面,以往中小學教輔選題的確定主要依靠教研員、編輯和出版商來把關,信息不暢、缺乏讀者數據信息反饋等原因,會導致部分品種市場的需求度、接受度不高,最終成為庫存。但在數字化教學中,這一情況將有所改變,選題策劃引入了B2C模式,編輯和出版商可以追蹤教學數據,實時分析讀者需求,技術賦能推動了出版物的內容優化,產品創新以及宣傳推廣,設計和預判更有的放矢。
比如近年來小學低段新設科學課程,根據數字產品使用狀況,了解到在今后的產品設計中,應主要考慮:教學過程中以實驗為主,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實驗過程符合小學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能力;在線教學注重視力保護,以1分鐘內簡短實驗或材料清單展示為主;實驗材料為家中常備的生活用品,實驗過程適合家中操作,且實驗結果容易獲得等因素。
目前市場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點讀(移動端)”和浙江教育出版集團的“青云端(移動端)”“青云在線(PC端)”都是比較成功的中小學教育數字產品。據統計,疫情期間人教社教材電子版網站日訪問量超過3000萬人次,如此大規模獲取當季新教材電子版,在人教社歷史上尚屬首次。這說明基于教學需求驅動的數字出版前景廣闊,同時這些讀者群具有較高的黏性。這類讀者的點擊習慣、閱讀次數以及對相關內容的閱讀時間、評論,都可以成為數字產品策劃和改進的突破口,促使出版物內容策劃趨于精準。這也將最大程度降低中小學教育出版物市場的出版風險,最大程度挖掘消費市場潛力,打造暢銷品種,確保產品效益。
二、傳統內容的技術賦能
2020年初,各教育服務、數字閱讀、在線課堂、教學專題課程等中小學教育數字產品的需求激增。雖然這一狀況的參考性不高,但中小學教育作為教育出版的關鍵領域,在外部環境突然發生變化,而讀者和用戶的習慣還沒有改變時,是否能夠延續之前的部分閱讀習慣并帶領讀者逐漸形成新的使用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市場中容易上手、性價比高且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易可取”的數字產品必將快速、長期掌握大量讀者和用戶,獲得最大的紅利回報。
“人教點讀”擁有大量客戶的獨特之處在于將電子書與點讀功能有效融合。讀者可以根據學習需求,直接點擊課文中的紅框,收聽相應音頻,書本與音視頻教學被有效地結合起來。這一功能對語言學習者尤為便利。這比一股腦兒地塞給讀者大量音視頻課程更行之有效,對用戶知識結構的建立和學習內容的梳理大有裨益。
另外,眾多的在線直播課堂也為學習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騰訊課堂、釘釘課堂、愛作業、每日交作業等紛紛推出了在線課堂、拍照批改、作業上傳等豐富的數字教育產品。出版商、學校與運營商合作,通過各種APP、H5小程序的配合,幫助老師和學生在家就能實現課堂教學目標,這與早期的遠程教育頗有相似之處。在大部分地區,在線課堂盡可能全面地模擬線下課堂教學,可實現音視頻直播、舉手發言、簽到、分享PPT及音視頻播放、學習遠程監控、分享屏幕、分享選定區域、錯題集錦等功能。大規模的在線課堂實際應用,將加速在線教育類產品的消費升級和技術升級,讀者會對人工智能、AR/VR技術、5G等提出更多的需求以彌補不足,從而促進中小學教育數字產品的技術賦能。
三、建立智能數字評測系統
智能數字評測系統是基于題庫建設的數字產品。區別于傳統“圖書+”教育類產品,在中小學數字化教育產品的實際運用中,讀者更傾向于獲得個性化的定制教育服務。目前的很多數字產品已經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這一功能。如作業幫、小猿數學、學而思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執行尋找讀者知識結構薄弱點生成相關產品并組卷、批改、分析、組課等功能。
在數字測評系統的建立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四個重要環節。一是確定測評目標。這是數字測評系統的核心所在。這類目標可以是與學段、學科、難易度相關的,也可以是針對某類考試或競賽的專項目標。如浙江省小學科學實驗教師技能大賽測評題庫系統,就是一款針對競賽設計的測評系統,其內容不僅包含了各學段的試題組卷、自動批改功能,還含有實驗視頻參照模塊,為競賽的選拔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同時,這套系統也可以用于學生科學學科的學習與復習。
二是題庫建設。這是數字評測系統的核心,需要獲得專家的評審、出版商的內容和運營機構的技術支持,同類需求的數據庫也可遷移借用。因此,要特別關注防止內容與構架的剽竊,并關注各類教改信息,做到數據的及時更新。
三是評測數據分析。這部分對技術提出較高要求,目前以人工智能數據檢測最優。現在市場上主要使用相對簡單的SWOT分析法為主,通過分析學習發展趨勢來判斷用戶的學習需求,這種方法相對于人工智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不良統計,導致錯誤結論的出現。但可以通過后期多次學習與測評獲得修正。
四是測評內容生成。根據用戶指令或評測結果,在題庫中調取相關學習內容,組合生成個性化學習產品。隨著技術的進步,基于數字測評系統的數字產品將在用戶使用過程中逐步完善針對性學習,真正實現數字化因材施教。
四、中小學教育數字產品的潛在風險
從這次的“全民公測”效果來看,中小學教育數字產品確實存在諸多局限與挑戰。對于出版業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要認清數字出版的發展階段,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不斷提高數字產品的核心內容質量水平,通過技術升級降低潛在風險,打磨產品專業化教育模式,為數字出版在中小學教育出版中的應用與發展提供可靠的藍圖。
首先,注重教與學之間的直接溝通與交流。中小學教育的教學特點決定了最有效的方式是面對面的交流,數字教學產品的缺陷之一是弱化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當面交流。在實際教學中,雖然在線教育通過模擬現實課堂環節、豐富產品形式等技術手段努力彌補這種缺陷,但這種方式依然不利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情感紐帶的建立。就目前來看,并沒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實現“面對面、手把手”的教學需求。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教學需求將不斷驅動數字技術優化,最終促成優質的專業化數字教學產品。
再次,關注教育多元化。數字化產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問題,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技術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用戶搜索熱點數字產品,但當大部分用戶都成為同一課程的同一位老師和同一套題庫中打磨出來的“教學精品”,那必將影響未來人們的創新能力和社會的多元化發展。
五、數字教育產品的理性發展之路
2020年初,數字教育產品的開發與應用為傳統教育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帶來了機遇。不論在項目策劃、內容形式、產品數據庫還是產品營銷推廣方面,數字化產品都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中小學教育數字出版產品特別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注重用戶價值。在數字出版領域,基礎用戶的數量是產品發展可依托的強大優勢,正如人教社教材的用戶數量、騰訊QQ基礎用戶數量,都是數字產品開發與應用的基礎。重視且深入開發用戶價值,將有助于數字產品的全域布局及產業鏈拓展,有利于數字產品生態的構建。
其次,注重產品的內容創新與實際效能。從用戶的需求著手,在中小學教育項目策劃、編輯、印刷、營銷各出版環節中主動融入數字技術創新,同時注重實際應用效能,避免浮夸。特別在項目前期和投放市場后,進行至少半年的使用反饋調研,深入了解實際需求和使用情況,找準問題的關鍵,為教育數字化融合和市場認可不斷修正改進,也就是“以需求為中心的精準內容創新”。同時,注意數字化產品產生的各種負效應情況并積極妥善地應對。
再次,理性對待技術開發和應用對中小學數字教育出版的作用。技術開發商在產品設計初期,過于注重建立一套自適應的使用標準,步步為營地收集用戶信息,從而降低了用戶體驗,這會導致其忽略技術服務教育、出版和用戶的根本目的,令數字化產品變得冗余無味。因此,亟需建立和引入一套合理的數字化產品出版流程,加強技術服務于出版流程,加速中小學數字教育產品理性的發展步伐。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于愛護與陪伴”。在這段特殊的時期,教育數字產品如何回歸本源、應需而動,在瞬息萬變的數字技術中保持冷靜的頭腦、沉淀的教育理念,在陪伴孩子的學習與成長的同時,做好深度內容專業建設、服務教育繁榮發展,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王志剛.數字教育出版的人才隊伍建設現狀、不足及路徑[J].出版參考,2019(9):44-45.
[2]張忠月.全媒體時代出版單位開展數字教育出版業務的路徑探析[J].出版參考,2019(9):46-49.
[3]趙樹旺,付佳.人工智能在美國出版業中的應用、問題與啟示[J].出版發行研究,2019(10):81-85.
[4]黃楚新.2018年中國數字內容產業發展報告[J].出版發行研究,2019(7):5-11.
[5]爾山采.何成梁:將重點品投入地面店的營銷意義[EB/OL].(2020-02-26).http://www.bookdao.com/article/419326/.
(作者單位系浙江教育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