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湘梅
摘 要:銅鼓文化作為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通過梳理銅鼓的功能作用,可以發現其受地域文化和藝術融合等方面的影響,顯示出廣西少數民族對銅鼓的崇拜和信仰,探究銅鼓深層次的功用價值,可以再現和凸顯其內在的精神內涵和民族文化。
關鍵詞:廣西;銅鼓;功用;精神內涵;民族文化
1 廣西銅鼓的傳承
銅鼓有著長達2000年的悠久歷史,是流行于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樂器,最早起源于云南祥云、楚雄一帶。青銅器時代,銅鼓作為普通的炊器使用。戰國至西漢前期,銅鼓向東直下廣西,在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銅鼓既吸收了部分中原地區青銅器的造型和思想文化,又極大程度地保持了其特有的地域性文化特色,這門藝術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傳承至今。在中西文明對撞交流和傳統技藝日趨衰落的今天,廣西西北部等地區仍有擊打銅鼓的習俗。
壯族銅鼓造型古樸莊重,工藝精美,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物質上的實用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要,是審美與實用的統一,是技與藝的高度融合,這一點在紋飾的表現上可以得到充分驗證。如太陽紋和云雷紋的產生源于古人對自然的崇拜,翔鷺紋和羽人紋形象反映當時的等級制度,魚紋希望多子多孫,龍紋則是追求榮華富貴的象征。銅鼓紋飾帶給人的真實感受,反映出了戰國中后期至東漢時期南方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審美特征。
2 銅鼓功用的分類
銅鼓作為具有獨特工藝的民族工藝品,歷經千年的傳承與演變,不能只關注銅鼓外在審美的特征而忽視了銅鼓自身的實用功能和文化內涵,其深層的文化內涵又因歷史的變遷而轉變,要討論銅鼓的功能必須對其發展傳承進行梳理。銅鼓的具體功用大致有以下幾種:第一種認為銅鼓是一種演奏樂器,將銅鼓歸入“樂部”之中,如《通典》《太平御覽》等記載;第二種是將銅鼓認作軍鼓,如《文獻通考》載:“唐《六曲》曰:‘凡軍鼓之制有三,一曰銅鼓,二曰戰鼓,三曰鐃鼓。”①陸游也曾對此進行論述,認為銅鼓還有祭祀的功能,“此鼓南蠻至今用之于戰陣祭享”②,認為它既是軍鼓又是祭祀用具;第三種則認為銅鼓是一種“重器”,如清代謝啟昆的《銅鼓考》載:“歐陽頒征蠻,以獲銅鼓為戰功者,所謂遷其重器也。”③
3 銅鼓的象征性核心
銅鼓在歷史上的真實作用應源于其內在的文化內涵,即作為古代少數民族統治階層的權力象征,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統治階層握有大量的資源和行使權力的特權,銅鼓是其權力與地位的標識。巫鴻曾在《中國古代禮器藝術的興衰》一文中指出:“‘禮器的本質并不僅僅限于它們的外形和表面功能,還在于它可以‘內化禮儀規章、社會關系、道德規范和政治制度,使來源于實際生活的這些物品具有了重大的、超乎它們實用價值的意義。”④
中國青銅器其本身的象征含義遠大于其實用功能,是身份的象征和表示地位的符號。《廣州記》中記載:“俚撩貴銅鼓……風俗好殺,多構仇怨,欲相攻擊,鳴此鼓集眾,到者如云。有是鼓者,極為豪強。”《隋書·地理志下》也有“有鼓者號為都老”⑤的相似記載。所謂都老,清代《清朝通典·樂二》記:“兩廣苗俚人,最貴銅鼓。鑄初成,懸于庭中,置酒招同類……有是鼓者,極為豪強,號為都老。”①這一記載便可以證明銅鼓雖有軍鼓的作用,但歸根結底還是特殊的文化象征。《南史·歐陽顧傳》載:“欽南征夷獠,擒陳文徹,所獲不可勝計,獻大銅鼓,累代所無,預其功,還為直閣將軍。”②當少數民族的統治者被奪走銅鼓時,也就表示其統治地位的丟失。銅鼓被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權利的象征,在后來的文獻中依然有大量的記載,如明朝征討九絲山,便將獲得的銅鼓作為戰爭勝利的標志:“克寨六十余,獲賊魁三十六,俘斬四千六百,拓地四百余里,得諸葛銅鼓九十三,銅鐵鍋各一。阿大泣日:‘鼓聲宏者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號稱王。鼓山巔,群蠻畢集,今已矣。……鼓失,則蠻運終矣。”③明朱國禎《涌幢小品》有所謂“藏鼓二三面即僧號寨主矣,凡破蠻必稱獲諸葛銅鼓”④,這些史料都充分說明少數民族貴族失去銅鼓便喪失了統治地位,體現銅鼓作為權力與地位象征的重要作用。
銅鼓還常用于賞賜或進貢表示臣服。銅鼓因制作復雜、耗材巨大,極其珍貴,多為統治階層所有,常作為珍貴禮物賞賜給有功者或向中央王朝進貢。如《炎徼紀聞》記載土人挖出的銅鼓賣得百牛,“土人或掘地得鼓,即禱張言諸葛武侯所藏者,富者爭購,即百牛不惜也”,突出了銅鼓的珍貴價值。再如《唐書·南蠻傳》中載:“有功勞者,以牛馬銅鼓賞之。”⑤銅鼓代表著權力與地位,賞賜給有功勞者本身也是對統治者自身權力和地位的證明。代表權力的銅鼓在朝貢中是不可缺的,《宋史·蠻夷傳》載:“乾德四年,南州進銅鼓內附,下溪州刺史田思遷亦以銅鼓、虎皮、麝臍來貢。”又載:“淳化元年,南丹州蠻酋帥莫洪皓襲稱刺史,遣其子淮通來貢銀盤二十、銅鼓三面……上降優詔,賜探百匹。”由此可見,銅鼓在南方少數民族中就是權力的象征和代表。
4 銅鼓的祭祀功用
銅鼓不僅象征著權力和財富,還是少數民族貴族神權的工具。銅鼓自古被視為祭祀的樂器,廣泛用于祭祀祖先、迎神賽會、驅邪避災。在遠古時代人們常通過巫術活動向神明祈求保佑,銅鼓則是巫術活動演奏的樂器。《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記載:“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信巫鬼,重淫祀。”⑥南方地區巫術之風十分普遍,鼓作為打擊樂器很適合用于頗有節奏的巫術活動中,《世本》曰“巫咸作鼓”即是如此。雖然少數民族族群在千百年中不斷變化,銅鼓這種宗教祭祀功能卻一直沿用至今。《宋史·蠻夷列傳》記載祭祀時擊鼓祈福:“雍熙元年,黔南言溪峒夷獠疾病,擊銅鼓、沙鑼以祀神鬼。”⑦唐宋詩歌中也有許多關于賽神擊鼓的描寫,如“瓦樽留海客,銅鼓賽江神”⑧,“銅鼓賽神來,滿庭幡蓋徘徊”⑨,“銅鼓與蠻歌,南人祈賽多”。目前廣西一些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繼承了先民的傳統,依然使用銅鼓進行祭祀、祈禱活動。
此外,少數民族先民們在鑄造銅鼓時寄予其原始宗教含義,也是銅鼓常被用于祭祀活動的原因之一。南方少數民族歷來都是農耕民族,太陽主宰農作物的生長,將太陽的形象鑄于銅鼓的正中心,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又如銅鼓上出現的云雷紋是對云、雷的崇拜,古代南方的少數民族喜祀雷神,先民們認為必須敬畏雷神才能得到庇佑,將云雷紋鑄于銅鼓上,敲打時聲音沉悶似天雷滾滾,來祈求降雨。其余諸如翔鷺紋象征著祥瑞,水波紋是對水神的崇拜,禽畜紋是對榮華富貴、福祿長壽的追求,蓮花紋則和佛教思想信仰有關。
5 結語
銅鼓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發展與傳承中,其內在的文化象征遠遠大于其所帶有的實用性,與商周時期作為禮器的青銅器交相輝映。因地緣、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這種文化象征一直延續至明清“改土歸流”之后,隨著當時統治者權力地位的衰落而消失,逐漸成現在慶祝節日的樂器。銅鼓目睹了中國文化由愚昧走向開朗的全過程,并將繼續見證中華文明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