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彬 郭顯軍
綠色金融是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對引導資源流向綠色產業、推動金融行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經濟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本文通過有代表性各省(區)綠色金融的特色梳理,了解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也在借鑒各地綠色金融發展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為后續廣州綠色金融發展研究奠定基礎。
一、我國綠色金融政策發展路徑
1995年2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頒布《關于貫徹信貸政策和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發[1995]24號)》,其中明確規定“各級金融部門在信貸工作中要重視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把支持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環境資源的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要把支持生態資源的保護和污染的防治作為銀行貸款的考慮的因素之一,以促進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的協調發展。”2月14日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配合金融部門貫徹銀發[1995]24號文件的規定,頒布了《關于運用信貸政策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從此國內商業銀行開始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拉開序幕。
2006年6月出臺《關于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切實加強信貸管理的通知》,要求嚴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項目;2007年發布的《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標志著綠色信貸政策全面進入到我國環境保護與污染減排的主戰場;2009年出臺的《關于全面落實綠色信貸政策進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進一步促進環保與金融部門的信息共享。
2015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綠色金融體系。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理念正式確立。2016年3月,綠色金融列入我國“十三五”規劃。“十三五”規劃提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綠色債券、綠色信貸,設立綠色發展基金。2016年8月31日,由我國國家發改委、“一行三會”、財政部、環保部等七部委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把綠色金融定義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將綠色金融體系定義為通過綠色信貸、綠色股票、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工具支持經濟向綠色化轉型的制度安排。由此,我國成為全球首個開展綠色金融體系頂層設計的國家。2016年9月,在G20峰會上,我國作為主辦方,首次將綠色金融作為國際討論的重點議題納入,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2017年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定,在浙江、廣東、貴州、江西、新疆五省(區)部分地區,建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綠色發展,發展綠色金融,將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2018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要求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產品。2018年12月,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再次強調發展綠色金融的同時還明確提出要不斷擴大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試點范圍。
2019年生態環境部等多部委聯合印發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進一步明確綠色產業發展方向,為綠色金融相關標準實施提供了重要依據。7月,央行發布《關于開展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業績評價的通知》,為提升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績效奠定基礎。當前,我國綠色金融雖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但近年來國家給予綠色金融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我國綠色金融體系也在逐步完善。
二、我國區域綠色金融實踐
2016年人民銀行等七部委《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地方政府做好綠色金融發展規劃,明確分工,將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納入年度工作責任目標”。我國多省市將綠色金融作為經濟手段解決環境問題并逐步推廣。
1.浙江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設立相關綠色金融機構并出臺和綠色金融有關的金融創新產品,如推出的綠色循環、綠色能源、綠色科技、綠色農林、綠色鄉村五大系列綠色信貸產品。對于綠色信貸的審批標準和流程逐步優化,并提出應該從涉綠企業客戶的貸款準入,貸款信用等級的評定,貸款的審批到發放都進行優化,設立綠色信貸產品清單化管理機制。比如浙江湖州銀行將綠色生態、節能和循環經濟類產業細分為9個大類27個小類,針對性的采取不同的信貸支持政策;安吉農商銀行連續打出了排污權抵押貸款、兩山農林貸等創新特色產品;華夏銀行設立專項100億元“綠水青山產業投資基金”,投向全市的節能、污染防治等相關行業;興業銀行推出“環保卡”,支持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等。
2.廣東省。廣東的特色則主要在于創新綠色金融服務平臺和碳金融業務模式。“廣碳綠金”是由廣東省首創的第一個綠色金融服務平臺,該平臺既致力于服務企業,協調企業與金融機構的關系,便于金融政策的實施;同時服務金融機構,整合與綠色金融相關的產品,如綠色基金、綠色信貸等。2016年廣東碳市場成交量與成交金額均位居全國榜首,該平臺的促進作用功不可沒。
3.江西省。江西省通過走“產業+金融”發展的模式,建設省級綠色產業項目庫,不斷引導該省的金融資源向綠色產業項目轉移。該省綠色產業項目庫第一批入庫項目達248個,充分發揮了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榜樣作用,打造出集綠色金融示范街等為一體的綠色創新發展綜合體,促進產業、資本、科技與人才的融合。除此之外,還推出了綠色創新保險產品試點、金融科技實驗室等創新模式,齊力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發展。
4.貴州省。2018年貴州省盤活綠色信貸資金17.7億元,主要通過綠色貸款的方式取得,有力地支持了當地綠色企業的快速發展。 2018年貴陽銀行等4家金融機構獲得人民銀行支小再貸款5.7億元,為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發展獲得了所需資金。這些資金的取得主要通過運用傳統產業技術改革、綠色農業開發等8.5億元綠色信貸資產作為抵押品,從而獲得的再貸款。
5.新疆省。通過“金融服務創新模式”,開展金融服務創新的同時加大對綠色金融的扶持力度。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開展的:一方面引導金融機構開設綠色專營部門。 另一方面,鼓勵各金融機構增加綠色信貸的放貸規模,引導綠色債券的發行和開發綠色保險創新產品,積極與綠色智庫及各金融機構總部溝通,達成綠色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6.海南省。大面積推廣綠色信貸服務,利用開發性金融手段和金融杠桿進行調控,從資金源頭對高污染、高能耗行業進行限制,淘汰落后產能,對于列入淘汰落后產能名單的企業,銀行機構拒絕向他們發放貸款。通過加大對商業消費、文化創意產業、新能源、旅游業等領域的金融服務、資金支持,提升節能減排授信率,優化產業結構。近年來海南銀行業節能減排授信占比逐年提升,全省節能減排貸款總額也不斷提高。
7.重慶市。大力推進綠色信貸,把環保產業作為服務的重點領域。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為有效防范和控制“雙高”行業風險,保持信貸政策與宏觀政策的協調,信貸投放適應行業發展速度,各銀行還通過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調整經濟結構的步伐。對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行業提高準入門檻。對國家環保部門限批的項目以及未達到國家環保部門整改要求的督辦企業不再發放新的貸款,對使用落后生產工藝、存在嚴重環境污染的企業則堅決退出。
8.上海市。上海金融機構迎著自貿區發展的機遇,在扶持低碳產業、創新綠色金融服務產品方面不斷創新。創新構建綠色產融網,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致力于打造“綠能源、綠土地、綠金融+互聯網”的生態產業體系,進而促進產融網的結合。開展低碳產業融資機制,浦發銀行每年制定《信貸投向政策指引》,扶持低碳產業。力圖打造低碳銀行配合產業升級和低碳可持續發展,上海金融機構通過一系列金融產品以及服務模式的創新,不斷開辟節能減排金融服務的新途徑。
三、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問題
雖然各省(區)域,綠色金融發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各具特色,但普遍還存在問題。首先,綠色金融市場發展程度較低,綠色金融市場創新性金融產品種類較少,僅局限于綠色信貸等原生性綠色金融產品,衍生性綠色金融產品還屬于空白。其次,綠色金融制度欠缺。目前,我國對于綠色金融并沒有出臺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只有一些關于綠色金融的規章條例,而這些規章條例大都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地指導綠色金融業務的一進步開展。也沒有制定綠色金融業務的監管制度,使得綠色金融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再其次,綠色金融的發展就是為了促進生態環保、節能減排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綠色金融項目比其他的傳統金融項目相對投資周期長、成本大、風險高,所以導致在一定程度上金融機構的參與度不夠,參與積極性不高。這也需要我們在各地經濟和生態發展的不同環境下,在不斷實踐摸索中去尋找適合各自特點的更具體和有效的措施來推動我國綠色金融更好和更長遠發展。[基金:2018年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校級課題(2018JG05)]
(作者單位: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財經學院? ?廣東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