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功

盡管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但印度的黃金產業至今存在較大問題。如標準不統一、價格不透明、產業升級緩慢、進出口受阻等,嚴重影響了印度黃金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而造成上述一些列問題的根本原因則在于印度缺乏統一、有效的監管體系,從而導致黃金產業政策碎片化嚴重。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打破各政府部門之間的隔閡,建立一個能夠協調各方意見的獨立監管機構。
一、印度黃金產業監管法律框架
印度現行的黃金產業監管法律框架主要由以下三部法律文件構成,主要在于劃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監管權力邊界:
1. 1951年印度工業發展與監管法(“Industries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Act”):該法附表一當中“冶金工業—有色金屬”欄目規定,中央政府有權對黃金政策進行管理和控制。
2. 2016年印度標準局法(“BIS ACT”):該法案第一章規定了貴金屬包括了黃金及其制品的提純、精煉等標準,為黃金交易雙方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3.印度憲法附表七當中涉及到的礦產管理(“Regulation of Minerals”)部分:該附表中的聯邦目錄I的條目54和邦目錄II的條目23授權聯邦和邦政府分別對礦產進行管理,其中主要礦產包括金礦由中央政府制定的法律和法規所管理。
總體來說,關于黃金的立法權與管理權主要歸于印度中央政府。除此之外,印度各邦政府、印度儲備銀行、財政部、工商部等也有相關的管理權。
二、多頭監管格局面臨的挑戰
目前,印度黃金產業監管實行多頭監管模式,擁有監管職權的政府機構眾多,其中與黃金產業相關的主要監管機構及其監管范圍如表:
由于監管部門較多,且部門之間缺乏充分溝通,因此不同部門制定的各項政策相互沖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已經阻礙了黃金產業的發展。例如,2013年五月印度黃金進口在混亂的監管規定下暫停,從而限制了銀行向黃金產業借出黃金;出口商得不到黃金來履行其出口黃金的義務,導致進口方取消了訂單;在國內市場方面,中小企業占據主導的黃金產業因為黃金等原材料的短缺而面臨著失業。在印度,不僅中央政府各部門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管轄權,而且中央與地方之間、地方與地方之間也存在著大量不合理的監管沖突與漏洞。
三、設立印度黃金委員會(GBI)的前景
為解決多頭監管的問題,印度財政部正與印度研究院(NITI Aayog)著手研究成立印度黃金委員會(Gold Board of India,簡寫為GBI)。在官方的設想中,黃金作為國際結算資產將繼續由印度儲備銀行專門管理,而GBI能夠建立一個綜合的“印度制造——黃金”門戶以提供與黃金產業有關的所有信息、政府政策以及各種辦事程序。這樣單一部門能夠審查監督所有涉及黃金的法律法規政策,并且建立起一個包含現有及未來所有政策的制度框架。
具體來說,GBI可能首先充當財政部下屬的咨詢機構,之后再轉為獨立的法人團體。而目前對印度黃金市場具有監管權的各個政府部門或機構(表當中所列)可以作為其共同上級,均具有投票權。這樣,GBI可以統籌協調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關系,理順跨部門規則之間的邏輯,形成統一、和諧、順暢的監管體系。但這也意味著印度黃金市場政策將帶來巨大變革,涉及到之前各部門要讓渡出部分監管權,并且還要進行部門規章的大規模梳理和調整,而這也是建立GBI的最大阻力。
四、總結
印度黃金產業監管體系目前仍處于變革階段,條塊分割、部門各自為政依然占據主導,這也是印度近年來黃金產業升級緩慢、消費市場波動較大、黃金進出口障礙難以消除的主要原因所在。目前印度黃金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個擁有足夠領導力與執行力的統一監管機構,爭取將印度黃金產業的標準化進一步完善,以此為契機逐步實現黃金產業的升級。印度黃金消費市場規模巨大,市場潛力還遠未釋放出來,在印度黃金產業監管完善之后其重要市場地位必將得到重新認識,對我國企業而言應當充分認識到印度黃金市場的重要性,提前做好調研及布局。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