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婷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發揮生態調節功能、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現代農業一定是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湖南作為農業大省,發展生態農業更是大勢所趨。而金融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支持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1.支農金融文件相繼出臺。2014年人民銀行長沙市中心支行聯合農林主管部門印發了《關于實施湖南省現代農業金融服務工程的意見》,構建了全省現代農業金融服務政策的框架體系,對湖南省現代農業金融服務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2016年發布的《湖南省金融精準扶貧規劃(2016-2020)》提到要積極支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對發展前景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貸款額度。湘政辦發[2017]79號文件《湖南省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實施方案》提出支持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加快湖南省縣域設立分支機構,落實普惠金融事業部制改革安排,深耕縣域經濟。這些文件的出臺為湖南金融支農指明了方向和重點,促進了湖南金融支農力度的加強。
2.支農金融機構以農村信用社為主。目前,湖南已形成了以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為主體,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補充的金融支農格局,但其中以農村信用社為主。根據湖南信用社官網信息,湖南省共1家省級聯社、13家辦事處、1家審計中心、102家農商銀行。在職員工約4萬人、全省銀行從業人員的30%,機構網點4062個、占全省銀行機構網點的42%,其中3280個網點分布在鄉鎮和社區,占比82%,實現鄉鎮全覆蓋,是全省機構網點最多、從業人員最多、服務對象最多、服務范圍最廣的地方性銀行業金融機構。全省農信系統涉農貸款總量達3898億元,比年初增加179億元,居全省金融機構首位;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436億元,比年初增加258億元,實現“兩增兩控”目標。累計對39.2萬戶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86億元,余額124億元。
3.金融支農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當前,湖南金融支農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以農信社為例,近年來,農信社瞄準糧食、油料、蔬菜等湖南重點優勢農林產業以及中藥材、花卉、竹木等縣域特色產業,逐漸將信貸投放重點投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支持推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如作為湖南省農業龍頭企業的湖南生安賽特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農信社為其放貸3700萬元,幫助該公司在慈利縣建成8個千畝天然富硒稻谷生產示范基地,帶動當地農戶增收。
二、金融支持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的障礙
1.農業雙風險的弱質性與商業金融信貸的逐利性的矛盾。一方面,農業生產存在著自然風險,農業生產高度依賴外部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且具有一定的生長周期,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再加上當前湖南的農業生產現代化程度低,農業生產者經營理念的落后,農業生產始終無法控制自然環境的變化及自然災害的發生。正是由于自然風險大,導致農業損失概率大,可測性和可控性差。另一方面,農業生產還存在著市場風險,風調雨順,則收成好,供給多,由于其需求缺乏彈性,變動不大,往往會導致銷售困難,市場價格降低,反而導致收益減少。而商業金融以追求盈利為目標,從商業自身利益的角度考慮,信貸在選擇發放對象的時候,其目標必定選擇風險小、盈利快的項目或是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正是由于農業雙風險的弱質性與商業金融信貸的逐利性矛盾,導致現代農業很難獲得商業金融信貸的支持,這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2.農業資金需求旺盛與農村信貸資金不足的矛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歸根到底都要依賴農業產業的發展,這形成了巨大的農業資金需求,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的資金規模更大、額度更高、用途更廣、期限更長。但農業資金的供給卻不足,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本身的資金實力薄弱,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目前只承擔了農副產品的收購貸款任務,對農業資金的供給有限;商業銀行—農業銀行,改革后,鄉鎮一級的營業網點只保留了中心鄉鎮的少數幾個,支農業務變少,將主要的精力、財力投向投資回報率高的非農業企業;農村信用社在進行商業化改革之后,也效仿商業銀行,把貸款投向非農業企業,貸款業務不面向農業及農村;郵政儲蓄銀行在農村的網點多,吸存的能力強,但不針對農村放貸。
3.農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與農村金融品種供給單一化的矛盾。農村金融需求呈多元化的態勢,既有對傳統信貸的需求,也有對保險、融資租賃、抵押擔保、信托、支付清算等金融業務的需求,信貸需求呈現大額化、增長快、多樣化的特點。而農村金融品種的供給卻相對單—,目前還是以基本的存貸款業務為主,保險、信托等業務嚴重缺失,且為了盡快回籠資金,信貸大多傾向于提供短期小額信貸,現代農業發展所需要的中期貸款和長期貸款很少涉及。農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與農村金融品種供給的單一化的矛盾,使現代農業發展的金融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這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4.農村金融信用環境不佳與農村金融本身安全性的矛盾。首先,與城市相比,農村金融意識普遍淡薄,金融知識缺乏,部分農民受傳統思維的方式影響,一味依賴自身資金積累,不愿意到金融機構借款,加上農村居民信用意識不強,惡意逃債現象存在。其次,目前農村信用評價體系在湖南農村還沒有實現全覆蓋,農村各類企業法人和農民的信用檔案沒有真正建立,對客戶的信息收集困難,銀行涉農貸款管理難度大。再其次,湖南信用擔保還處在起步階段,農戶和涉農企業缺乏有效擔保資產,土地承包經營權、養殖業的產權等缺乏有關部門的評估和認定,轉化為貸款抵押物困難,雖然在湖南省某些縣,比如說漢壽縣政府成立了相關服務中心,各金融機構也對農業融資抵押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都只停留在小范圍試點和個別產品的推行上。而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的時候要注重資金收回的安全性,農村金融信用環境不佳與農村金融本身安全性的矛盾,導致農村金融機構對涉及農業、農村的惜貸、慎貸。據統計,湖南農村家庭貸款申請成功率僅為27%,遠低于40%的全國平均水平,這妨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金融支持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1.加大政府對金融支農的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過制度構建和實施政策激勵等措施,加大對金融支農的扶持力度。第一,可由政府牽頭設立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不以盈利為目的,主要為農戶和農業企業提供互助性的保險,增強其風險承受能力。第二,完善政策保險、政府貼息、基金補償的多重保障補償機制,建立信貸風險共擔機構機制。擴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補貼保費和風險補償。第三,對提供農業金融服務的各類機構,給予稅收減免和信貸傾斜方面的扶持優惠,帶動金融和社會資金更多轉向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第四,各級地方財政要認真落實支農貸款獎勵政策,確保資金及時到位。
2.完善農村金融供給體系。一方面,調動目前服務農村主要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推動其回歸金融支農的本源。充分發揮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各自支農領域的優勢,讓資金投向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生態補償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另一方面,鼓勵設立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和社區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消費金融公司等,便捷吸收農村資金和社區資金,增加對小微經濟主體的金融服務供給。
3.創新、完善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金融支農機構應從湖南省本地實際出發,針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的特點,創新設計和完善不同的金融產品。如設立農業產化專項貸款支持規模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對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小額信貸業務,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創新開發林權證抵押貸款、農民工創業貸款、農產品訂單貸款等信貸產品;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擔保機構+農戶”等新型信貸模式 。另外,政府應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推廣網絡銀行、手機銀行、農村自助銀行等新型支付工具和手段,向農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現代金融服務,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所必需的支付、結算需求。
4.優化農村金融信用環境。一是加大宣傳力度。一方面通過宣傳,在農村普及金融知識和信用知識,培養農民的金融意識和信用意識。另一方面,通過向社會公布失信名單,增加失信者失信行為的成本。二是建立和完善農村征信體系。提高現有征信系統的農業人口、農業生產單位的覆蓋率,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充實和完善農戶、合作社、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檔案和信用數據庫,同時實現信息在金融服務機構之間的互聯和共享。三是建立農村守信激勵和失信懲罰機制。對信用良好的農戶,實施貸款利率優惠、擴大貸款額度等措施;對失信或惡意拖欠貸款的農戶或企業,采用經濟、行政、法律、社會監督等多種手段實行聯合懲戒。[基金項目:2016年湖南省情與決策咨詢研究課題項目(16JCC011):湖南生態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2019年湖南省發改委創新研發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湖南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研究;2017年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創新項目: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研究。]
(作者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