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先木·司馬義
摘 要: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度逐漸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直接從事生產實踐活動或服務活動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新型農民以及其他勞動者。中職教育的價值體現在它為社會所培養的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上,取決于其畢業生在為社會的發展所承擔的責任和貢獻上。因此中職學校學生素質評價,必須緊緊圍繞專業培養目標、貼近市場需求來進行。本文就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模型建構與實踐控制探討。
關鍵詞:職業學校 學生 綜合素質 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5-0-01
引言
職業教育秉持“立德樹人”,改革傳統的人才評價模式,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著眼于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五唯”頑瘴痼疾,探索新時代人才評價新方法、新路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擺在職業教育人面前亟待研究、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構建學生學業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應遵循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即指對學生的評價要以客觀事實為準繩,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公平、公正的判斷。在評價中,我們必須采取務實的態度,不能以貌取人,先入為主。(2)激勵性原則:每一個學生的天性都是向上的,我們教師應當多鼓勵,少埋怨,多表揚,少批評。要善于發掘學生身上的有點,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和滿足。(3)全面性原則: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擅長方面,在評價學生時,我們必須全面考慮學生各項素質的,以體現教育目標的全面性。
二、當前的中職學生評價模式存在的問題
然而,當前的中職學生評價模式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評價內容片面。學校過于側重課堂教學內容的測試,忽視職業教育中應該培養的實操能力和職業技能。二是評價指標單一。學校或主管部門過于關注學業成績、結果,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忽視學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三是評價方法單調。評價者過于注重書面測驗、考試等量化評價,缺乏突出職教特色的針對性評價。四是評價主體單一。當前教師幾乎是評價的唯一主體,忽視評價主體多元化,尤其是忽視自我評價及社會行業評價的價值。在這種以普教教育評價模式來評價職業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家長和學生只關心學習的結果,即考試成績,而不關心學習的過程和學生個性的發展,輕視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這對職業教育的發展非常不利。五是偏重于結果評價、統一評價,基本引用普通教育的評價方式。如個別省市還在組織期末統考,嚴重忽視個性化評價、過程性評價、多元化評價、職業性評價等。面對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生源素質較差,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明確、厭學情緒嚴重等情況,繼續使用傳統的學業評價方式,不僅不利于中職生的學業進取,而且可能進一步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加劇他們的厭學程度,甚至退學。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模式迫在眉睫。
三、學生學業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具體實施
1.重視實踐教學評價,引導學生掌握職業技能
(1)定期組織開展技能考試。根據教學計劃內容,各系部組織學生參加技能考試和考核。例如:數控專業在第二學期的第10周的考試,學生利用實訓課練習技能考試內容,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技能考核情況或作品進行評分,并計入實踐性教學成績。(2)各系部進行的技能大比武。各系部根據自己專業特點,開展各種技能比賽活動,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3)實行“雙證書”制度。即學生畢業時要有畢業證書和技能鑒定證書。制定相關學校制度,鼓勵學生參加技能鑒定并取得相關專業的技能證書考。例如:電子商務專業可以參加電子商務員證書鑒定,會計電算化專業可以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考試,計算機專業可以參加計算機操作員證書鑒定、食品專業可以參加食品檢驗員證書等。
2.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細化評價內容指標、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等級評價要求和評價實施細則
建立一種言語表達和操作技能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他評和自評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模式,形成一套操作性強、便于評價的流程與細則,使綜合素質評價的四個方面真正成為學生發展成長的坐標,使評價具有規范性、引導性和可操作性,更富有激勵性,真正發揮綜合素質評價推進學校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企業聘任人才和高校選拔人才提供依據、促進應用型本科高校對口招生和高職院校分類招生考試改革的功能。
3.搭建智慧評價平臺
依托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建立“學生素質銀行”,搭建一個基于“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采集與管理平臺”,每年定期開展評價基本信息采集與管理,評價數據分類和統計分析,自動生成評價報告單;在招生錄取、教育管理和學校教學之間實現素質評價結果互聯互通,通過“智慧評價”真正實現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踐行“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多元立體評價理念,基于數據庫和網絡技術,構建包含全體學生、涵蓋“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立足三年、跟蹤終身的人才評價模型和智慧評價系統,是深化教育綜合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不合理的教育評價有效探索。是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人才評價的技術保障;建立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多元化評價模型,是加快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堅實保障。
4.引入社會評價,檢查教學質量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職業學校學生為了更好的融入社會,要進行企業頂崗實習。我們制定了頂崗實習的評價標準,并評價學生參加頂崗實習情況和就業情況。學生就業處定期走訪學校合作企業和學生家長,聽取他們對實習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評價,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的評價和意見。通過社會評價意見的反饋,促進學校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檢查我們的學生是否是社會需要、企業歡迎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學校的社會知名度。
結語
對學生的學業評價不應該只是考試成績的高低,也不應該是在成績表中名次前后。它應該能夠反應學生多方面的因素。我們教師評價一個學生必須全面地了解他,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健康、和諧地發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使其自身價值得以體現。
參考文獻
[1]楊帆.中職學校學生學業成績評價方法初探[J].現代經濟信息,2016,(12).
[2]楊淑英.技工學校學生學業成績評價方法的初探[J].中國電子商務,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