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學改革的深化,音樂類專業基礎課程視唱練耳教學日益發生變化。對視唱練耳教學現狀的梳理,有助于教師了解和比較不同的教學模式和研究成果,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繼續深化視唱練耳課程的改革探索。
在音樂類教學中,視唱練耳為專業基礎課程。17世紀的歐洲,這門課程最初是為教會唱詩班開設的識譜訓練課。[1]1795年,歐洲第一所正規音樂教育機構“巴黎皇家歌唱學校”將之制定為一門訓練識譜及讀譜能力的基礎課程。到了19世紀初,很多專業音樂院校在歐洲各大城市紛紛建立,視唱練耳的教學體系逐漸完善。二十世紀初,一些歸國學子致力于音樂教育事業,在學校開設“學堂樂歌”課程,由蕭友梅創辦的國立音樂學院將之設為一門音樂基礎必修課,中國視唱練耳教學雛形形成。新中國成立后,音樂院校主要沿用西方視唱練耳的教學體系。改革開放后,該門課程開始注重民族音感的培養,除了以西方音樂大小調體系為主導的國外教材,國內音樂學者也編寫了很多偏向民族調式的中國視唱練耳教材。在“新時代”大背景下,視唱練耳課程該怎樣繼續改革,適應“雙一流”大學建設的要求,很多音樂教育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構想和認識。鑒此,本文對這些探索和認識進行一個梳理,并對該門課程的發展提出一些想法,以供大家討論。
過去,在很多人的觀念里,視唱練耳課被簡單地定義為教授如何視譜、聽記和弦、節奏、旋律等,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讀譜能力、聽辨能力、節奏和音高感。音樂專業的教師、甚至很多業余的兼職音樂老師都可以從事該門課程的教學,這種觀念導致了很多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師對教學失去熱情,課程的功能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久之,影響了視唱練耳教學的發展。進入新世紀后,在很多學者的努力下,視唱練耳課程逐漸被重視起來,其背后的豐富內涵被發掘和認知。
(一)視唱練耳的教學本質
天津音樂學院的孫從音教授在《新時期對基本樂科教學改革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視唱練耳課程應為“基本音樂素質”科目,[2]這一觀點很好地說明了視唱練耳教學的本質。視唱練耳是通過唱、聽、記來提高音樂基礎技能,進而提高對音樂語言基本要素的思考和理解。在這個練習過程中,學習主體可以表達和塑造音樂內涵,提升音樂觀念。視唱練耳是一種對音樂語言、音樂感覺的學習,是通過感覺、感知、心靈的唱和聽,培養一種音樂意識。很大程度上依賴學習的主體而存在,隨學習主體的發展而發展,是具有主體色彩的實踐學科。[3]學習視唱練耳,就是學習與積累音樂語言,熟悉音樂的規律,提高音樂修養,最終實現“音樂素質為本專業所用”的教學目標。[4]
(二)視唱練耳的多維屬性
視唱練耳的內容包括聽記旋律、和聲連接、節奏、讀譜等。它的教學必然與其它音樂課程的相關知識緊密相連,相輔相成,教師也將其它音樂知識滲透于本門課程教學中。讀譜和聽記能力提高的前提是對音樂要素的熟悉和理解,如對音程與和弦的熟悉,對旋律構成形態的區分,音樂規律的總結。對音樂材料有理性上的認知,才可以更好地提高視唱練耳水平。因此,視唱練耳教學是一種多維度的教學,更像是一門綜合音樂課程——以音樂基本技能培養為中心,輔以其他音樂課程的相關知識,而不是僅僅唱、聽和記。樂理、曲式、和聲多維度的全方位提高,才能使音樂的基本素質持續發展。
(三)視唱練耳的多元文化屬性
視唱練耳訓練采用的教學材料,包括大小調及世界各民族的民族調式旋律。這些不同風格的音樂材料就是世界各地文化的具體體現,是接觸和了解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載體。我國音樂教育長期受到西方教學體系的影響,對于本民族音樂材料重視不夠。如今,隨著人類社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越來越頻繁,各種文化發展都將面臨不同的機遇和挑戰。視唱練耳教學除了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和民族文化思維,課程設置也應該體現傳承文化的內涵。[5]
(一)教學理念的開放和多元
21世紀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更加開放包容,知識和觀念的更替加快,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習慣。很多音樂類的社會考級都將視唱練耳列為考查項目,使得該門課程的教學更加普及,更加大眾化。視唱練耳不僅要面對音樂專業的學生,可能還要面對不同行業背景、不同基礎,不同年齡層、不同學習目標的學生,需要針對不同施教對象而采用不斷變化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比如,著眼早期音樂教育的鈴木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為普及音樂而推出的柯達伊教學法,通過充分調動人體感知器官來領悟和學習音樂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和魯道夫·施泰納的形體律動等。這些針對不同教育目標的方法都可以被融合到該門課程教學中,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近年來,多媒體及音樂軟件在音樂教育中的使用打破了依靠單一鋼琴音源、純聽覺技能訓練的視唱練耳傳統教學模式。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線上線下同步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加高效,更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只有經常將自己立于現代科學知識的前沿,才能具有創新意識,才能具有真正的教學優勢。[6]
(二)課程的交叉與融合
學科交叉是近年來教育形勢的新要求和新潮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整合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率。[7]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視唱練耳的教學可以與諸如基本樂理、和聲、復調、民族民間音樂、作品賞析、聲樂、鋼琴演奏等課程交叉或融合。一方面可以使教學內容靈活豐富,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對各科知識融會貫通。近些年,很多藝術院校紛紛建立起視唱練耳研究生教育,社會音樂考級也引入視唱練耳的考試,音樂基礎教育專業化意識逐步深入人心。不久的將來,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師隊伍將會不斷壯大,視唱練耳的教學將會更加專業化、綜合化。
(三)教學內容的人性化
視唱練耳教學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不能套用一種固定的方法或者用一個標準去要求學生。長期以來,視唱練耳教學中,究竟采用“固定唱名法”好,還是采用“首調唱名法”好,或是采用“哼鳴法”好,大家為之討論不休。本人以為,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專業特點或者學生自身知識結構,采用不同的唱名法。如學習民族聲樂的學生大都使用民族調式,對簡譜比較熟悉,采用首調唱名法比較適合。而學習歌劇表演的學生,五線譜使用較多,作品轉調的情況比較常見,適合固定唱名法。有時候,也可以結合使用兩種唱名法。只要能更加快捷地把音聽準、記準、唱準,體驗出旋律的內涵,方式可以靈活多變。當代學生更加有個性,知識結構更復雜,學習音樂的機遇更多、更廣泛;視唱練耳教學需要與時俱進,針對思維意識不同的學生,調整教學方式,使之更加人性化,真正實現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
視唱練耳不過近百年歷史,還有很多可以發展提升的空間。關于視唱練耳學科的探討越來越深入,內涵不斷的豐富。本文的寫作旨在“溫故”——即梳理當下學者們對視唱練耳的一些思潮和現象,目的是為了“探新”——繼續推進和改進視唱練耳課程的發展。隨著5G技術、AI技術、VR技術、教學app的不斷開發,整個教育行業會迎來一個更大的機遇和挑戰,視唱練耳教學的探索和改革會更加深入,順應時代之要求。
注釋:
[1]《外國音樂辭典》,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年,第319頁。
[2]孫從音:《新時期對基本樂科教學改革的思考》,《音樂基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全國高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音像出版社,2004年。
[3]任志琴:《21世紀視唱練耳教學的轉型》,《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第76-80頁。
[4]任志琴:《音樂素質為本專業為用》,《音樂周報》,2000年9月1日,第3期。
[5]閆震,牟雪蓮:《以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觀為指導,促進我國視唱練耳教學的發展》,《中國音樂》,2011年第4期,第163-165+188頁。
[6]張海燕:《視唱練耳課教學過程中應堅持的原則及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第68-71頁。
[7]李錦生:《高師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學科交叉》,《中國音樂》,2003年第2期,第97-98頁。
吳小路 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