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先倩
一、前言
區域經濟活力是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為提高經濟活力,一些地區推出了許多刺激經濟活力的優惠政策。但是,由于資源稟賦的不同,這些政策在不同地區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而其他影響因素對不同區域的經濟活力影響也不同。因此如何抓住關鍵因素,有效提高區域經濟活力和經濟增長值得我們探究。
二、區域經濟活力影響因素分析
區域經濟活力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能力和潛力,區域經濟活力受許多因素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一)政策、制度因素
政府通過實施各種經濟政策對經濟產生影響,比如擴張性或緊縮性政策,如果總需求小于總供給,有效需求不足,此時,政府應采取擴張性的政策措施來調節總需求;如果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存在過度需求,引起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等,政府就會采取緊縮性政策措施來抑制總需求,實現供需平衡。
(二)人口因素
人力資源是生產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是勞動力資源實現市場自由配置的保證,優秀的勞動力質量和充足的勞動力數量,在激發區域經濟活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勞動參與率是經濟活動人口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其比例越高,勞動力參與經濟活動的機會越多,就越有利于推動經濟增長。
(三)資本投入因素
資本包括以下三種形式:一是投資于有形資產所形成的的物理資本,它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其他因素發揮作用的形式載體;二是投資于教育方向的人力成本,是物理資本發揮作用的基礎,成為推動生產效率、提升勞動者素質的重要因素;三是投資于研發與開發所形成的知識資本,用以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力來提高經濟發展活力,推動和促進經濟發展。
(四)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和資源差異也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沿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相對于內地較高,南方區域毗鄰東南亞以便招商引資,進出口貿易繁榮等等。
(五)企業因素
中外社會經濟發展實踐證明,中小企業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契機和優勢,有效地發揮中小企業作用,對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人口與企業因素對區域經濟活力的影響
(一)人口因素對區域經濟活力的影響
人口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人口問題對區域經濟發展舉足輕重。
1.人口結構的變化對經濟發展與經濟活力產生巨大影響
(1)老齡化削減了勞動力,人口紅利減弱。從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的發展情況看,當達到和我國目前類似的人口年齡結構后,即開始進入經濟低增長時代。以江蘇省為例,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在2010年達到頂峰后開始回落,全省GDP的增長速度也與之同向變動、增速漸緩。
(2)經濟主導產業房地產,將告別高增長時代,未來將呈現分化格局。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預計到2020年,25-44歲人口將大量減少。置業人口(25-44歲人口)的減少將對房地產投資形成抑制,房地產市場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同時,經驗數據表明,人口凈流入的城市,房地產市場則發展空間較大、韌性較強。房地產投資的變化將成為影響經濟增長即經濟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3)消費結構向老齡人口和兒童傾斜。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導致市場需求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涌現出一大批符合老年人消費需求的行業,比如醫療、健康、旅游度假、智慧養老產業等。另外,低年齡段人口母嬰消費需求正處于旺盛時期,“兒童消費中心化”趨勢明顯。在某種角度上,各種行業的涌現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經濟活力。
2.人口的流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
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異越來越大,區域間人口流動愈趨頻繁、規模日益增大,對區域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1)對于流入區,可以提供更多勞動力帶來人口紅利,促進地方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消費的增長,同時流入地為了節省費用,將尋求低價格的替代資源,促進綠色高效能源的發展;但是大量的人口流入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加大了城市管理難度,造成污染和浪費,帶來了資源的緊張和社會治安等問題,不利于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2)對于流出區,人口過量外流可能會造成勞動力不足,生產滯后,同時造成區域資源的閑置與浪費,資源利用效率低下,不能充分發揮資源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但是如果外流人員數量合適,則會緩解資源的緊缺和環境的污染問題。
(3)人口流動將會帶來人才的流動,從而造成區域間技術水平的變化。
(二)從企業因素方面分析對區域經濟活力變化的影響
根據經濟學觀點,完全競爭市場是最有效率的市場形態,而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征之一就是是市場存在眾多的企業。其中,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參與市場競爭能創造市場活力與經濟發展活力,對市場效率的提高和增強區域經濟活力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1.中小企業是提高市場效率,增強區域經濟活力的主力軍。
中小企業具有產品和技術結構相對簡單、應變能力強、經營靈活等特點,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所以數量居多的中小企業為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營造了一個競爭性的市場環境,對市場效率的提高和增強區域經濟活力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數量已經超過4200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對GDP的貢獻超過60%,稅收收入總額中來自中小企業的占據53%,因此已成為增強區域經濟活力的主力軍。
2.中小企業是解決區域經濟就業問題的主渠道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中國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根據我國國情,應該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小企業,且中小企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相對較低,勞動密集程度高,工資成本卻普遍低于大企業,以同等的資金投入可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從而緩解就業問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四、提高區域經濟活力的行動方案
(一)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政府應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政府可以加大對第一產業的扶植,并理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統籌協調,以提高經濟活力。
(二)加大物質資本投入。加大對教育的投資,使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重視和培養應用型人才,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和保留人才資源;加大對科學技術研發方面的投資,以提高生產力,激發經濟活力,開拓創新發展模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三)大力發展經濟,縮小區域間、城鄉間的貧富差距。只有讓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生產力提高、收入增加之后,才會緩解人口流動帶來的區域間經濟差距的增大,才有可能讓人才留在本地發揮作用。
(四)加快城市化進程,扶持當地企業。努力發展第二、三產業,提升經濟總量,并逐步開放行政審批制度并減稅,為本地中小企業提供扶持政策,使其有能力進一步發展,同時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體系,發揮中小企業的作用,從而擴大規模提供就業崗位,提高當地經濟活力。(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