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斌


弗里德曼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1976年,弗里德曼憑借在“消費理論分析、貨幣史和貨幣理論研究領域中的成就”和“對經濟穩定政策的錯綜復雜性的論證”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方面的觀點,代表了貨幣學派的主要觀點。除了在貨幣方面的研究外,弗里德曼還對福利國家制度理念進行了批判,并結合美國的福利制度詳細闡述了他的社會福利思想,尤其是對負所得稅提出了構想,對社會救濟制度進行了改造。
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于經濟大危機中上臺,實行了一系列福利和社會保障政策,如《緊急救濟撥款法》﹑《全國就業法》和《社會保障法》等。這一系列法律在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過建立一個聯邦的救濟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為老年人、盲人和殘疾兒童提供可靠的生活來源,為婦幼保健﹑公共衛生和失業補助法的實施做出妥善了安排?,F代福利國家根據凱恩斯主義的觀點,對經濟和社會進行全面的干涉。而在弗里德曼看來,政府為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實現福利國家而采取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干預了個人的自由,同時國家壟斷福利市場不僅會導致尋租的存在,也嚴重干擾了民眾自愿選擇購買保險的自由。他對美國的各項福利制度進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負所得稅計劃”的構想。
一、弗里德曼對福利制度的批判
(一)社會保險
美國在聯邦一級的福利項目是社會保險,它包括對老年、遺屬、殘廢和健康的保險。弗里德曼主要探討了社會保險中的養老保險制度。他認為養老保險是一種累退稅和一種強制將收入從青年人轉移到老年人手中的社會保險計劃。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美國政府對于社會福利相關的賦稅實行統一比率征稅,使得低收入者負擔最重;另一方面是當時的美國福利部門宣傳通過由人們就業時繳納的社會保險金而設立的信托基金,當人們生活出現問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改善其家庭生活。
弗里德曼分析認為,信托基金發揮的作用很小,養老保險實際上是一種強制的“隔代契約”——現在退休的人員得到的福利來自于現在納稅人的收入。弗里德曼批判這種“累退稅”使得雇主不愿意雇傭更多的工人,人們也失去了找工作的想法;而且強制的“隔代契約”不僅削弱了這種青年人供養自己父母或者其他上了年紀的親屬的家庭紐帶,更使得養老保險“從不那么富裕者向比較富裕者的轉移”。
(二)政府補助
當時美國的國民收入不斷上升,但是申請補助和救濟的窮人越來越多,并且出現了相關的腐敗行為和領取救濟的人進行高消費的現象。弗里德曼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了分析:一是政府補助的很多計劃是重疊的,有很多家庭會設法得到多項福利補助。二是為福利制度付出的行政成本過高,因為每項政府補助計劃都要有官僚機構管理,所以很多福利開支被官僚所消耗而沒有用在提高貧困家庭的福利上。
(三)住房補助
美國政府實行有“公共住房計劃”和“城市復興計劃”,具體做法是由國家興建廉租房,改造當地的居住環境。政策支持者認為,政府為了維護貧民窟的治安會付出極大的社會成本,因此改善當地的住房環境應該由政府出面負責。
但弗里德曼指出,公共住房計劃的效果并不會像其支持者期望的那樣改善了窮人的住房問題。被拆毀的房屋數量遠遠超過新建數量,這便導致不得不提高居住率來滿足公共住房的需求。但是,這種公共住房的修建加大了政府開支,反過來增加了稅負,同時也加大了用于住房的社會成本,進而使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趨于一致。同時此外,政府無法識別窮人究竟是想要住房還是其他方面的需求。所以在他看來,這種以幫助窮人為目的的住房政策實際上也剝奪了窮人的自由選擇被資助的形式。
(四)醫療照顧
當時美國政府在醫療費用上增長迅速,美國不得不實行醫療社會化。其政策倡導者認為實行醫療社會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大多數美國人負擔不起醫藥費;二是醫療社會化將在某種程度上降低醫藥費用。對此,弗里德曼批進行了批判。他認為政府在醫療上的開支實際上使用的是納稅人的錢,是人民間接地支付醫藥費用,這和直接支付醫藥費用沒有太大不同,所以第一個理由不成立。對于第二個理由,他指出沒有哪個政府管理可以比私人經營更為經濟。所以,對于醫療照顧,弗里德曼認為美國大多數家庭完全支付得起普通醫藥費用,而對于意外的特大醫療費用支出可以通過私人保險的方式解決,當人們在醫療上遇到特殊困難時政府或私人應該提供某種幫助。但他強調了這種偶爾提供的幫助,并不能證明醫療制度社會化是合理的。
(五)負所得稅
負所得稅是由政府制定一個最低生活水平標準,凡收人超過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家庭將交納累進所得稅,而所有其余的家庭將得到足夠的政府補貼,使其收入提高到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負所得稅制度中的補貼是在納稅人不具有法定義務的情況下支付的,它是一種財政轉移支付形式。弗里德曼主張通過這項計劃的實施,廢除一切現有的福利計劃。
具體來說,負所得稅有四個優點:一是使公共基金集中用于窮人而不是無目標地分配資金,減少了貧富差距;二是使窮人有了自助的動力,因為多掙一美元,就意味著有更多的錢可以花;三是向個人提供最有用的幫助即現金幫助,減少了資源的浪費,支出較少但卻幫助了更多的窮人;四是有助于消除官僚主義,執行負所得稅方案的政府機關只是稅務部門,負所得稅計劃可以消除累贅的、代價高昂的各種官僚機構。
但是,這種負所得稅的構想在實際應用中也面臨著一定的問題,因為要縮減名目繁多的福利計劃中得到高額補貼的人們的所得,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同時,這種負所得稅也會降低工人的生產積極性甚至放棄工作。
二、負所得稅的簡單數學分析
弗里德曼提出的負所得稅制度實際上是對社會救濟制度的一種改造。這種負所得稅制度不同于凱恩斯主義者的差額補助金的福利制度,而是由政府規定某種最低限度的收入保障數額。當一個人收入超過最低收入指標時,他要繳納稅款即正所得稅;在他的收入低于最低收入指標時,他就繳納負數值的稅,即從政府那里拿到一筆津貼。
弗里德曼提出的負所得稅計算公式為:
負所得稅=政府規定的最低收入指標—(實際收入額×負所得稅稅率)
個人可支配收入=個人實際收入+負所得稅
不妨設政府規定的最低收入指標為β美元,負所得稅稅率為α,個人實際收入為x美元,負所得稅為B美元,在政府補貼后個人可支配收入為y美元。
顯然,y是關于x的一次函數,斜率k=1-α,常數項為β,該曲線即可反映負所得稅制度下個人可支配收入與個人實際收入的關系。在沒有實行負所得稅制度時,個人可支配收入與個人實際收入相等,即y=x。在同一圖像中反映,可得圖1。
由圖1可以看出,在負所得稅制度下,個人可支配收入高于個人實際收入兩者相差即為線段AB。顯然,對窮人的補貼隨著個人實際的收入在不斷發生變化,當窮人實際收入為0時,補貼為政府規定的最低收入β;在窮人實際收入到達所得稅起征點時(或許此時不應該視為窮人),補貼為0。在零收入與零補貼區間的內部,補貼隨著實際收入的增加在不斷均勻減少。
即窮人每增加1美元收入,補貼變化減少α美元。這樣的設置完美地與正所得稅制度進行了結合,充分發揮了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
但是,這種制度同時也存在的一定問題。在兩條曲線的交點位置,雖然低于最低收入時,補貼后的支配收入依然低于最低收入,但由于消費者偏好的存在依然會存在著一定的跳躍。假設一個人正好達到政府規定的最低收入時,他此時面臨兩種選擇:多工作一小時以多賺取一美元,少工作一小時少賺取一美元。將貨幣的邊際效用設為1,如果進行娛樂和休息的邊際效用小于1,此時他會選擇工作。但是,如果娛樂和休息的邊際效用大于1時,他此時不工作不僅可以得到更多的效用,而且還可以獲取政府的補貼。此時,他便會選擇休息而不是努力工作。(當然,即使沒有負所得稅,他也會休息,但負所得稅使得這種情況更加明顯。)
三、弗里德曼福利思想的評價
縱觀弗里德曼關于社會福利的論述,可以看出他對福利國家實行的社會政策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并在自己的經濟學和社會哲學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社會福利建構的新主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在承擔社會穩定發展的責任時,應該考慮自己的職能范圍,應該倡導一個有限責任的政府;市場經濟機制可以滿足人們大多數的需要,并且最大限度的實現效率最大化;個人的自由應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社會政策應該以個人的自由為最終目標;社會再分配不能以減少個人責任為代價。弗里德曼的社會福利思想對正處于轉軌期的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