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娟 王秋悅

模仿是幼兒的天性,是幼兒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創造性學習的基礎。幼兒通過模仿習得生活中的一些行為和技能,從而認識世界。班級的角色扮演區可以算是成人社會的縮影:娃娃家里,幼兒模仿爸爸媽媽的樣子買菜、做飯、照顧寶寶吃喝拉撒;娃娃醫院里,小醫生和小護士們用各種器具給娃娃看病開藥、輸液打針;娃娃超市里,有工作人員理貨,有收銀員算錢,還有顧客在挑選商品……
中班幼兒正處于從無意識模仿開始向有意識模仿轉化的階段,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敏感期,有意識地帶領幼兒玩一些觀察模仿游戲,比如模仿不同動物的叫聲、不同情緒下人們的表情和動作、有明顯職業特征的行為等。幼兒通過觀察模仿游戲發展了精準的觀察力和表現力,變得更加自信、大膽。根據兒童能力發展的階梯,模仿學習通常從動作的模仿開始。繪本《賣帽子》非常巧妙地營造了肢體動作模仿的故事情境,而且故事充滿了生活智慧和哲理,非常適合中班幼兒開展創意戲劇活動。我們希望幼兒在動作的模仿和創編過程中感受到玩戲劇的樂趣,并能在戲劇體驗中感悟“遇到問題發脾氣是沒用的,要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道理。
《賣帽子》是美國繪本作家艾斯菲·斯勞柏肯納的作品。賣帽子的老爺爺頭頂著一摞帽子在大樹下睡著了,一覺醒來,所有帽子都不見了。他抬頭一看,樹上有很多猴子,每只猴子的頭上都戴著一頂帽子!老爺爺生氣地叉著腰,對猴子大聲喊叫,讓它們把帽子還回來,猴子們也學著老爺爺的樣子叉著腰。老爺爺更生氣了,重重地跺腳,猴子也跟著跺起了腳……無論老爺爺做什么,猴子都有模有樣地學,可就是不把帽子還給老爺爺。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把帽子要回來呢?老爺爺氣得渾身發抖,一把把自己頭上的帽子摘下來往地上摔。這個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所有猴子學著老爺爺的樣子,紛紛把帽子摘下來摔到地上,老爺爺終于拿回了自己的帽子。故事的結局充滿意外的驚喜——老爺爺前面使出渾身解數,可帽子怎么都要不回來,最后一個看起來跟要帽子無關的偶然行為卻起了奇效。稍微思考一下,我們又能領會到故事背后更深層次的含義:生氣往往解決不了問題,但凡事都有解決方法,克制情緒也許很快就能遇到轉機。
《賣帽子》的故事簡單又富有邏輯,畫面樸實地呈現出有趣的動態效果,是一個“唱做俱佳”、富有戲劇張力的好故事。“有樣學樣”的精彩情節很適合用邊講邊演的方式“玩”起來,同時又能在快樂之后給人啟迪。
優秀的故事就像一顆種子,不經意地落在你心里一角,你不知道它什么時候發芽、茁壯,但它就這樣扎扎實實地種下了。這種故事會隨著小讀者一天天長大、一點點經歷著,慢慢地向下生根,緩緩地展開枝葉,變成一棵能遮風避雨的大樹。
1. 理解繪本故事,了解默劇的表演特點,運用動作、表情、語氣創造性地表達不同的情緒。
2. 通過觀察模仿、情境體驗及同伴學習等方式豐富自己的表演經驗。
3. 知道生氣解決不了問題,克制情緒,冷靜地想辦法才能解決問題。
繪本PPT、適宜的背景音樂、鈴鼓、帽子(教師和幼兒人手一頂);幼兒有玩戲劇游戲“照鏡子”的經驗。
一、暖身游戲:可愛的小貓
師:我們一起去散步吧!瞧,我手上有個鈴鼓,一會兒散步的時候,大家跟著鈴鼓的節奏來。我搖得快,你們走得快;搖得慢,你們走得慢,聽到“啪”的一聲時要立刻靜止不動。
【指導要點】第一遍游戲靜止時,幼兒停下來保持身體不動就可以了。后面可逐步增加條件:第二遍變小白兔靜止;第三遍變各種小動物靜止,但要發出自己扮演的動物的叫聲;第四遍變成小花貓靜止,并且根據教師描述的不同情境發出相應的叫聲,參考的情境如:睡著了說夢話,睡醒了找媽媽,看到美味早餐,早餐突然被搶走了,有一點點生氣,特別生氣,氣得渾身發抖,去追早餐時尾巴不小心被門夾住,捂著尾巴回家找媽媽等。這個游戲主要是讓幼兒體會情緒與聲音的關系,練習不同的情緒下表情、動作、語氣和語調的不同,為接下來的活動做準備。
二、戲劇研習
1.教師一邊播放繪本PPT,一邊有感情地講述故事的前半段,導入活動。
師:有一位老爺爺,他靠賣帽子來生活。每天,他都要把所有帽子頂在頭上,一邊走一邊喊:“賣帽子咯!賣帽子咯!”帽子很多,也很重,他走得很慢。這天,老爺爺走了很久很久,可是一頂帽子也沒有賣出去,他又渴又累,于是走到一棵大樹下休息。他慢慢地坐下來,背靠著大樹,小心翼翼地把頭頂的帽子靠在樹干上。很快,老爺爺就睡著了。當他醒過來時——咦?發生了什么?帽子去哪里了?
【指導要點】教師一邊出示繪本PPT,一邊講述故事,語速不宜過快,應根據情節有適當的停頓和語氣變換。比如在說到“老爺爺走了很久很久,可是一頂帽子也沒有賣出去”時,放慢語速,用比較低沉的語氣讓幼兒感受到老爺爺的辛苦,為后面帽子不見了,老爺爺著急生氣的情緒做鋪墊。當講到“發生了什么”的時候,要適當停頓,給幼兒觀察畫面并思考的空間,等幼兒思考、猜測后再出示下一張圖片,驗證是“帽子不見了”。
2.依次出示四張老爺爺生氣的圖片,請幼兒仔細觀察并創編動作。
(1)教師出示第一張老爺爺生氣圖片的PPT,幼兒觀察并創編動作。
師:老爺爺現在是什么心情?他說了什么話?做了什么動作?我們一起來學學看。
【指導要點】教師可以用描述性的語言介紹情境,請幼兒做出對應的動作。情境描述示例:老爺爺用手指著猴子,大聲說:“猴子,快把帽子還給我!”在所有幼兒一起模仿老爺爺的動作時,教師觀察并提取精彩動作,號召所有人一起邊做動作邊大聲說出老爺爺的臺詞。
(2)師幼配合,用默劇的方式表演故事片段。
師:現在我來演老爺爺,你們演搗蛋的猴子,我做什么動作,你們也做什么動作。
師:猴子會不會說話?那等一下大家不發出聲音只學動作,可以嗎?這像是我們玩的什么游戲呀?對了,就是“照鏡子”的游戲。
【指導要點】這里有兩次配合表演,第一次游戲時,幼兒會習慣性地在扮演猴子時完全模仿出老爺爺的動作和語言,此時教師組織討論:猴子會說話嗎?不會說話的猴子是怎么學老爺爺的?然后向幼兒強調“猴子們”只需要模仿動作、表情和說話的口型就可以了,不用發出聲音。主動探究并確定游戲規則對幼兒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學習。
(3)教師依次出示其他三張老爺爺生氣時的圖片PPT,請幼兒繼續觀察圖片、創編動作,同時分角色表演,一名幼兒扮演老爺爺,其他人演猴子模仿他的動作和表情。
師:這又是什么表情和動作?我們一起來試試看。誰來扮演老爺爺?我們其他人扮演小猴子。
師:小猴子這樣不發出聲音、只用動作和表情來表演的方法,叫默劇,也叫啞劇。
【指導要點】三張圖片分別是老爺爺揮拳、跺腳、渾身發抖地跳起來的情景,老爺爺生氣的程度逐漸加深,幼兒的情緒也逐漸興奮。三次動作創編,每一次教師都要先請幼兒觀察圖片,然后用語言描述情境,讓幼兒創編動作。教師觀察后請不同幼兒上來扮演老爺爺,其他人扮演小猴子互動表演。所有動作創編結束后,可以告訴幼兒這就是默劇的表演方式,幫助幼兒提升戲劇概念。
3.請幼兒幫助老爺爺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老爺爺非常生氣,沖著小猴子又喊又跳,可是帽子還是拿不回來,你們快幫老爺爺想個辦法吧。
(1)幼兒討論拿回帽子的辦法。
【指導要點】教師正面鼓勵,不否定幼兒的想法,最后可提示幼兒從猴子愛學動作的特點去想辦法。
(2)集體閱讀繪本,看看書上老爺爺想的辦法并表演。
師:老爺爺的帽子怎么拿回來的?一開始老爺爺很生氣,不停地讓猴子們把帽子還回來,但猴子們不給他。生氣有沒有用?遇到問題要怎么辦呢?原來生氣并不能解決問題,動腦筋、想辦法才能解決問題。現在我來扮演老爺爺,你們扮演猴子,一起把老爺爺拿回帽子的情節演出來。
4.教師旁述故事情節,幼兒用默劇的形式完整表演。
師:我們一起來完整表演這個有趣的故事,我來講故事,你們來表演。誰愿意演老爺爺?好,那其他人就是調皮的小猴子。
【指導要點】這是第一次完整表演,最好加上道具帽子以增加趣味。教師要盡量邀請一位能力較強的幼兒扮演老爺爺,同時在講故事時,要根據幼兒的現場表現調整語速,并適當增加動作提示語。比如講到小猴子從老爺爺頭上拿帽子的時候,可加上“輕手輕腳”“一個一個拿帽子”等詞語,提示幼兒做動作。完整表演在讓幼兒享受戲劇表演的樂趣的同時,也有助于他們進一步體驗老爺爺的情緒變化,再次感悟到克制情緒、冷靜思考才能解決問題的道理。
三、舒松活動
師: 剛才你們用默劇的方式表演了整個故事,每個人演得都特別好,大家還開動了腦筋,想出了很多好辦法。以后遇到難題,你們會一直生氣嗎?那你們會怎么做呢?
【指導要點】完整表演是活動的高潮部分,幼兒的興奮達到了頂點,疏松環節集體回顧活動過程,可以讓幼兒逐漸從高度興奮中舒緩下來。最后的回顧和討論,再次強調繪本的核心價值,達到教師期許的情感態度目標。
1. 在戲劇活動中對繪本故事進行適當的加減。
把繪本故事作為戲劇活動的文本來源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對繪本故事的難易程度進行任務分析,并做適宜的加減。在這個活動中,教師主要做了以下調整:減畫面。我們節選了四幅情緒變化及動作提示都比較明顯的畫面來進行創編,便于幼兒觀察、遷移經驗并創編,也避免內容多、課時長,導致幼兒疲倦;減語言。繪本中的老爺爺在不同生氣程度下說了不同的話,為了讓幼兒的創編維度集中在動作和語氣上,我們對老爺爺的語言做了減法,每一次生氣都說同一句話,這樣幼兒只需要運用不同語氣和音量來表達不同程度的生氣就可以了。當然,對語言,教師也不是一味地做減法,最后完整表演的部分,教師講的故事在繪本文字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象聲詞和動作形容詞,起到了提示幼兒表演和擴充表演內容的作用,讓幼兒的表演更流暢,更具有戲劇性。
2. 在戲劇情境中提升幼兒的觀察模仿與創編能力。
整個戲劇活動都需要幼兒運用觀察、模仿與創編能力來參與。故事中的矛盾雙方——調皮的猴子和越來越生氣的老爺爺,在動作上雖然類似,但存在主動和被動之分。動作的發起者是老爺爺,除了動作和表情,還有語言上的表達,但猴子們的模仿并不是完全復制,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聲音,不使用語言只模仿動作和表情,整個過程既遵從了幼兒愛模仿的天性,又增加了局部控制的學習難度,還讓整個過程滑稽有趣,很有戲劇張力。克制又釋放的游戲過程也讓幼兒的能力得以提升。
3.讓幼兒與角色共情,主動思考,收獲成長。
幼兒通過創造性地表現老爺爺和猴子之間有樣學樣的故事情節,與角色共情,體驗到老爺爺逐漸升級的生氣情緒及生氣無法解決問題的事實。此時,教師與幼兒充分討論解決方法,一方面肯定了幼兒遷移生活經驗想出的多種方法,另一方面也鼓勵幼兒根據繪本故事提供的邏輯,想出扔帽子的妙招來解決問題。這個過程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育理念,也向幼兒傳遞了本活動的價值核心:遇到事情要克制情緒、冷靜思考,才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生活智慧讓人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