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曉成:現任上海市競技體育訓練管理中心乒羽中心教練員,先后培養出林芳靈、周芯如、商亦辰等在全國比賽及世青賽、亞青賽上取得優異成績的年輕球員。
在羽毛球比賽中, 混合雙打屬于一種常見的比賽形式,跑位輪轉則是混合雙打中的一項重要技巧。在混雙比賽中,只有充分發揮出男女球員自身的優勢,才能取得較好的比賽成績。
混合雙打的站位主要包括左右防守站位、前后進攻站位、輪轉站位等,本文則主要對目前上海羽毛球隊混合雙打輪轉跑位的特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混合雙打、輪轉跑位、特點
回溯從2011年開始帶隊至今上海隊在混雙一項上獲得過的成績:姜彬彬/趙健奪得全國青年錦標賽分站賽(淮北站)冠軍,唐平陽/倪昊蘇奪得全國青年錦標賽亞軍,唐平陽/趙健奪得一青會混雙第五,唐平陽/史龍飛奪得全國錦標賽混雙季軍,唐平陽/史龍飛奪得全國冠軍賽亞軍,林芳靈/馮彥哲、周芯如/蔣振邦包攬2018年全國U16-U17羽毛球比賽總決賽混雙冠亞軍,林芳靈/商亦辰奪得二青會體校甲組混雙冠軍,周芯如/蔣振邦奪得二青會體校甲組混雙第四,但在比賽中戰勝了頭號種子劉玄炫/黃嘉威,林芳靈/蔣振邦在去年全國錦標賽八進四時3局負于最后的冠軍王斯杰/倪博文,獲得混雙第五,林芳靈/馮彥哲獲得去年世界青年錦標賽混雙冠軍、亞洲青年錦標賽混雙亞軍及七個世界青年賽的前三名和澳門公開賽的混雙季軍。從這些成績不難看出,上海隊在混雙一項上的表現還不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代技術的進步,我們仍需要不斷從自身找到缺點,及時加以彌補。因此,本文根據上海隊混雙比賽的視頻進行技戰術數據分析,系統地對本隊混雙選手在比賽時的各場區及戰術的運用、各自的優勢等進行對比研究,為被研究者和上海隊今后的訓練、比賽提供參考依據。
上海羽毛球隊混合雙打輪轉跑位的特點。從2011年至2019年上海隊參加全國羽毛球各項賽事和世界羽毛球各項賽事的錄像資料中,選取進入正賽的20場比賽作為研究樣本。其中包括上海隊隊員:林芳靈、周芯如、姜彬彬、唐平陽、商亦辰、趙健、蔣振邦等。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的信息平臺,圍繞羽毛球雙打技戰術及輪轉跑位的研究內容,閱讀有關的參考文獻,搜集相關信息。同時,通過中國期刊網搜索有關羽毛球雙打技戰術研究的相關文獻和圖書,以及互聯網對相關賽事的報道。
(2)錄像觀察法
本研究選取2011年至2019年上海隊隊員參加全國比賽和世界比賽的錄像進行研究對象,共計20場比賽錄像進行技戰術統計。
(3)數理統計法
完成各場比賽錄像資料的原始數據收集后,對由統計得來的20場比賽的數據運用進行統計。
1、接發球跑位分析
接發球是組織進攻的開始,只有接發球到位才能為進攻爭取機會。高質量的接發球可以為本方取勝創造重要條件,因此接發球前三拍甚至前六拍尤為重要。處理好接發球戰術,有利于控制整場局勢的主動,對獲得勝利有著重要的意義。下表1是接發球統計數據。

如表所示,我方運動員在接發球的處理上,取得主動的比例為47.63%,效果一般的占49.56%,出現被動情況比較少,僅僅為5.1%。
在實際發球中,女選手發球,男選手在中后場站位,這種站位是混雙最佳的發球站位,可以將兩人的能力強項充分發揮出來。女選手在前場發球后,迅速搶網形成進攻態勢;男選手的后場進攻能力強,當對手起高球后,男選手可以保持進攻狀態;如果對手接發球搶攻,男選手較強的移動能力和反擊能力可以盡可能地幫助本方減少被動狀態,從而獲得更多的進攻機會。
2、 前場擊球跑位分析
在混合雙打比賽中,前場擊球作為重要的技術被廣泛使用。如表2所示,對比前場技術的運用情況可以看出,推球和挑球是運動員采用比較多的技術,分別占到總數的23.3%和23.1%;其次是搓放和封網技術,占總數的16.4%和14.1%。另外,運動員在混合雙打比賽中使用比較少的是推壓、攔截和撥球技術,在前場技術的使用率中分別占比3.2%、3.9%和3.9%。

實戰中,我方男女運動員呈發球姿勢站立,一前一后呈對角線。女運動員站在前發球線中線偏右一腳長的位置,男運動員站在中場偏左偏前的位置。我方男隊員在進行搓放、推球、殺球進攻時,女運動員馬上移位到前場發球線位置,準備守網、封網,以及殺沒有過自己頭頂的球。同時,女運動員與男運動員呈對角線站立,在處于守勢時,男運動員的弱側站斜線封直線球,通常女運動員站位靠前,注意封住對方回直線球的路線,這樣就比較容易封住部分前場和中路球,讓對方的回擊球壓力加大,從而使得本方男運動員更容易獲得得分機會。

3、中場擊球中的跑位分析
在混合雙打比賽中,中場技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相對于其他場區,中場技術的使用頻率最高,具有強大的攻擊力。
由表3可見,在中場技術的運用中,抽球的使用率最高,達到33.2%;其次是擋球,占28.2%;挑球和殺球分別占19.6%和14.8%。通過觀看錄像發現,林芳靈在世青賽和亞青賽的主要對手、印尼隊的卡爾南多/賈米爾,其特點是速度快、網前控制好、技術細膩、出球質量高、網前連貫性好,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相比之下,我們的連續性更強,只要把網前控制好,連續推半場,則會取得較大的進攻優勢。
在混合雙打比賽中,男女雙方運動員均采取前后站位的方式,男選手在頭頂區殺直線,女隊員則把“封直線”作為重點。同樣在觀看所有比賽中發現,無論隊友殺直線或是斜線,女隊員主要是在同一半場區防守,或是偏中場線一點。當兩人輪換殺中路、吊對角時,就容易迫使對方起球,從而更便于為本方贏得進攻優勢。
4、 后場擊球跑位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我方運動員在后場擊球技術的使用中,殺球的使用率最高,場均112次,占總數的59.4%;其次是高吊球,場均30.7次,占總數的16.3%;低吊和反手吊球使用率比較低,分別占1%和1.2%。值得注意的是,我方運動員每次攻擊性的擊球都有可能得分,其在后場擊球技術的戰術選擇上,多采用攻擊性技術。

后場技術在整個比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過研究可以看出,我方運動員使用平高及吊球技術的比例很接近,因此可以得出我方在后場處理中還是以積極主動下壓技術為主的結論,由此體現出我方在后場具備較強的主動進攻意識。
另外,我方運動員使用殺球的頻率高達59.4%,由此可以推論出,我方運動員在有機會進攻時,一定會使用對對方具有威脅的進攻技術,這也充分說明我方運動員有較強的進攻意識。
結論
第一,技術方面越來越著重于發接發的銜接,重視網前球的拼搶與控制。在進攻上,以殺球為主要手段,并配合多變的手法,來達到得分的目的。
第二,戰術方面仍然以后攻前封為主,通過創造機會進行輪轉跑位,以此實現優勢互補。混雙比賽中,男運動員強調強勢的進攻,女運動員的打法則趨向男性化,并多以攻人戰術配合后攻前封。
第三,在發接發這一環節上失分比較多,中半場處理時積極主動下壓不夠,節奏經常被破壞。
第四,運動員在比賽場上想得很多,因此導致原有的水平不能正常發揮出來。在輪轉跑位上,也出現了不及時的“漏洞”。
建議
第一,這四種組合類型具有各自的特點,有優勢有劣勢。因此,在實際比賽和實戰訓練中,不同組合對于比賽結果也有著不同的影響。選手需要合理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
第二,混雙組合在接發球時要加強對對手偷襲后場區域的防范意識,男運動員應更加積極采取主動性技術,加強攻擊對手后場底線區域;女運動員則需加強接發時網前假動作技術的使用,干擾對手的判斷,增加接發球的威脅,壓制對手的回球,為爭取主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 程勇民. 變革正圍繞進攻展開——2016年羽毛球技術亮點賞析[J]. 羽毛球, 2017(1):74-83
[2] ?彭偉民. 羽毛球技術訓練的落點控制法分析[J]. 體育風尚, 2018(8):83-83
[3] ?彭昊. 羽毛球技術動作常見錯誤、力學分析及指導實踐[J]. 教育現代化, 2017(47)
[4] ?鄭強, 戴勁. 世界優秀男子羽毛球運動員雙打發接發的技術分析[J]. 運動, 2017(13):14-15
[5] ?袁玉鵬, 劉寶林, 濮隆亮. 羽毛球單打運動員山口茜VS王適嫻技術特點分析[J].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