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寒梅 聶立剛 劉曉濤 張永 盛欣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國務院先后批準實施《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規劃》和《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規劃》,累計解決了5億多農村居民和4 700多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使我國農村長期存在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實現了從喝上水到喝好水的目標[1-4]。2005年以來,北京市結合實施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逐步推動農村供水設施的升級改造,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性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5]。現階段,北京市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主要以小型集中式工程為主。為了更好地從衛生學的角度了解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在設計、建設、管理和運行階段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和風險,2018年10月,對一個北京地區典型的小型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進行衛生學評價,為農村改水及農村飲用水衛生監測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1 對象 北京市某小型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
1.2 方法 搜集工程資料,組織現場調查,同時采集水源水、出廠水和末梢水進行水質檢測。組織專家專題論證會,從水源水量及保護措施、工程設計、衛生管理、水質衛生等方面對該工程進行評價。出廠水、末梢水和水源水均檢測1次,檢測項目為水質常規項目中的34項指標,出廠水和末梢水的采集、保存、運輸和水質檢測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檢驗方法》(GB/T 5750-2006)進行[6],水源水按照《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進行水樣采集、保存、運輸和檢測[7]。
1.3 評價依據 根據全國愛衛辦、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衛生學評價技術細則(試行)的通知》(全愛衛辦發[2008]4號)制定評價方案[8];出廠水和末梢水的水質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進行評價[9];水源水按照《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進行評價[7]。
2.1 基本情況 該工程建成于2008年9月,占地約40 m2,設計供水規模為960 m3/d,實際供水規模為800m3/d。供水覆蓋范圍共480戶,1 100人。該地無地方病史。
2.2 水源選擇 水源為地下水,有1個井眼,井深120 m,出水量約為35 m3/h,水源地保護較好,取水點30 m范圍內無滲水廁所、滲水坑或其他污染物,無堆放廢渣或鋪設污水管道,無從事破壞深層土層活動,農田未使用持久性、劇毒性農藥。未設置明顯的警示標語。
2.3 工程址選擇和布置 周邊500 m內環境良好,無工廠、養殖業。生產附屬建筑物為加壓泵房和消毒設備間。
2.4 水處理過程 工藝流程為僅消毒,消毒方式為臭氧消毒。消毒劑在設備內自動生成,具體投加劑量不詳。臭氧消毒設備的使用情況為偶爾使用,管水人員反映,冬天由于天氣寒冷設備易出故障,故偶爾開啟(圖1)。

圖1 水處理工藝流程圖
2.5 輸配水管網 水泵房建筑面積約12 m2,內設1臺離心泵,泵房無檢修平臺,設有配電柜,井房上鎖。管道敷設穿越了農田,管道埋設深度為0.9 m,沒有被污水或者其他污染物淹沒的情況,在管網建成后和維修后均用消毒劑對管道沖洗至微生物指標合格后方才使用。井下管道為球墨鑄鐵壓力管,所有管道、內襯和粘合劑均有衛生許可批件。管水員每天對供水管網進行巡查。
2.6 衛生管理 有1位管水員,無專職維護人員。管水員每年在北京市農村改水辦培訓1次。北京市農村改水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制定了一系列水廠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供水消毒制度》《電工安全操作制度》《安全運行制度》《員工崗位責任制》等。《供水消毒制度》要求飲用水安全工程設置專職人員負責供水消毒工作,有設備運行維修記錄,消毒員要熟練掌握消毒方法,了解消毒設備性能,按照操作規程維護使用消毒設備等。工程所使用的管道、配件和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均有衛生許可批件。管水員持有有效健康證。
2.7 衛生檢測 無檢測設備、實驗室和檢驗技術人員。此次調查時,對該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的水源水、出廠水、末梢水進行采樣并檢測常規項目的34項指標,水源水、出廠水和末梢水的水質均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要求(表1)。

表1 飲水安全工程的水源水、出廠水、末梢水檢測結果
3.1 該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的水源水質量較好,水量保證率高,水處理工藝規范,出廠水和末梢水水質均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要求,運行管理制度較為健全。但由于消毒設備不正常使用,存在一定的衛生學風險。水源為地下水,按《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評價,水源水質量綜合類別為Ⅱ類,Ⅱ類指標為總硬度,Ⅱ類地下水化學組分含量較低,適用于生活飲用水水源。檢測結果顯示,水源水的水質指標均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要求,可只進行消毒處理。地下水水源有穩定的含水層,不易受污染,建議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18)設置水源保護區[10],并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技術要求》(HJ/T433-2008)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邊界設立界標,敏感區域設立警示標志[11]。
3.2 調查發現該工程消毒設備為未使用狀態。雖然出廠水和末梢水的微生物指標均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但是消毒設備不正常使用增加了水污染的風險。因供水存在高、低峰不同時間,即使在消毒設備正常使用的情況下,消毒劑投加劑量不詳,如果無法監測消毒劑量投加量,也就無法保證消毒效果,故存在衛生安全隱患。建議加強對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業務技能,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正確使用和維護各種設備設施,對電器設備定期檢查并記錄,及時上報檢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飲水消毒設施的按要求使用率。增加投入,安裝在線監測設備監測供水量、水質和消毒劑余量,通過在線監測數據,適當調節消毒劑的投加量,以保證消毒效果。
3.3 該工程設施簡易,人員有限,僅有1名專職管水員,無專門的水質檢測實驗室和人員,每年僅兩次水質常規指標監測,不利于及時了解水質衛生狀況。根據《村鎮供水單位資質標準》(SL308-2004)[12],該飲用水安全工程為Ⅳ類,應逐步具備檢驗能力,做到水源水的感官性狀指標、pH每月檢測2次,微生物指標每月1次;出廠水的感官指標、pH、消毒控制指標每日1次,微生物指標每周1次;末梢水的感官性指標、pH、微生物指標、消毒控制指標每月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