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楠

有關音樂素養的相關問題歷來受到音樂界,特別是音樂教育界的普遍關注,而關于中國傳統音樂素養該如何衡量的問題卻較少涉及。本文基于中國傳統音樂素養如何衡量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就何為傳統、何為中國傳統文化、何為中國傳統音樂,中國傳統音樂素養的衡量以及傳統音樂文化帶來的啟示意義作簡要分析。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何為傳統
“傳統”是相對于“現代”而言的,它最早記載于《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當中,是一種世代相傳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它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人們的社會行為有無形的影響和控制作用。因此,傳統具有歷史繼承性,積極的傳統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保守和落后的傳統對社會的進步和變革起阻礙作用。
(二)何為中國傳統文化
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筆者認為它具備以下兩個特點:首先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它可能因為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原因而有所改變,但總體上某一事物的發展沒有中斷過;其次是它應當具備顯著的民族特色,是一種中國所特有的,與世界其他各民族所不同的傳統。比如諸子百家、十二生肖、傳統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傳統節日、中國戲劇、中國建筑、漢字漢語、傳統中醫等都屬于中國傳統的一部分,都是中國所特有的傳統文化。
(三)何為中國傳統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學者王耀華先生在《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一書中對其下了定義:“它是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筆者認為,該定義的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本民族固有方法是指中國傳統音樂大部分是由人民群眾在生產勞動或外出經商的過程中自己創作的,是廣大人民群眾抒發自身感情的一種創作方式。它與西方規整性的創作方法不同,有較大的隨意性。其次,本民族固有形式主要是指中國傳統音樂口傳心授的傳承形式,在中國音樂上千年傳承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許多古老的樂曲都是通過這種形式得以保存的。最后,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是指中國音樂所特有的五聲音階及其調式結構,它是一種由兩個相隔大二度的音程所構成的四度三音列,這是中國音樂所特有的形態特征。學者王耀華下的定義中的這三點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及其表現形式,是中國音樂區別于西方音樂的必要參考。
二、中國傳統音樂素養如何衡量
音樂素養是廣大音樂學習者必備的,它包括讀譜、視唱、聽音、節奏、和聲、寫作、音樂欣賞和音樂史等多個方面。這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基本音樂素養的條件。而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素養的衡量,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具備豐富的傳統音樂知識
要對傳統音樂這門學科進行研究,筆者認為具備豐富的傳統音樂知識是最基本的要求,它是人們開展一切研究的基石,沒有一定的理論支撐,實踐中的任何發現也就無法得到印證。因此,大量的理論學習對于音樂學習者日后的研究工作是大有裨益的,這同樣也是一名傳統音樂學習者所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養。
(二)對傳統音樂有正確的認知
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不同,主要表現在語言、記譜法、演唱與演奏方式、傳承方式等方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中國音樂體系與西方音樂體系就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國音樂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地域性,它具有單音節語言聲調感和語言音色變量的特點,這充分顯示在中國音樂的地區性方言風格、歌唱風格以及演奏風格中,這是西方音樂體系及基本理論所不能包含的本質素養。
就記譜法來說,中國自古就有燕樂半字譜、古琴減字譜、工尺譜等。它與西方五線譜不同的是,它只是單純地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屬于“虛靈”的空間轉碼形式,其譜面并不能表現出實際的演奏效果,不同的演奏者會根據自己對作品的不同理解而演奏出不同的風格。而西方音樂則使用了固定記譜,是一種“寫實”的空間轉碼形式,人們可以根據譜面的內容想象出某一作品的實際演奏效果。
再如,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是以口傳心授為主,是一種活態的、主體間的傳承,而西方音樂則是一種理性、書面邏輯的外顯。這可能與中國音樂藝術精神的文化意義有關,即中國藝術傾向于人文,而西方藝術傾向于科學。以中國的戲曲為例,拿到一份戲曲樂譜時,演唱者如果單純按照西方音樂體系中視唱練耳的方式去演唱,聽眾就會有一種不知所云的感覺,而這就恰恰引出了中國戲曲音樂的魅力所在——腔調和韻味。也就是說,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種唱法,這不是通過簡單地譜面信息能夠表現出來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國傳統音樂有它自身的特點,人們不能用西方音樂觀念去審視中國的傳統音樂。因此,對于傳統音樂的研究,學習者應時刻把握好它的音樂特點,最主要的是要理清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差異性,要對傳統音樂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特別是對于演唱與演奏的學習者來說,更應該要把握好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筆者認為,除了要具備豐富的傳統音樂知識外,這是傳統音樂研究者必須具備的第二項基本素養。
(三)在實踐中學習傳統音樂知識
此處的“實踐”主要是指田野調查,具備在實踐中學習傳統音樂知識的能力,這是對于傳統音樂研究者來說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素養。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踐研究中,最終又以實踐中的新發現來指導理論。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以往“扶手椅”式的研究方法,使研究者能夠深入田野,近距離地與民間藝人接觸、學習,從不同的角度領略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也會讓研究者對傳統音樂中的腔韻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認知。
三、傳統音樂文化帶來的啟示意義
(一)民族文化認同感
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紐帶,也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脊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又能培養出不同性格的族群,因此,大力發揚傳統文化,有助于增強某一地區的民族文化認同感。筆者正在做有關南曲曲牌“甘州歌”的相關研究,該曲牌與甘州本地之地名相關,因此,對這一課題進行研究,有助于弘揚甘州本地的音樂傳統,增強甘州人民的音樂文化認同感,對弘揚和傳承甘州地區的音樂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二)有助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種族雖無高低貴賤,但傳統文化卻有優劣之分。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催人奮進,使人向善。特別是在當代社會,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一些古老的傳統文化、傳統音樂越來越不被重視,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化。因而,部分人崇洋媚外,認為西方文化優于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有著上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文化就被置于此種境地,難道不應值得當代大學生群體深思嗎?筆者認為,重視傳統文化應從聽覺入手,要讓大家發自內心的喜歡中國音樂,了解中國音樂的歷史及特點,體會它的魅力所在。故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助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上千年來形成的崇尚道德、重視智慧、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而傳統音樂則能為其提供必要的精神動力。筆者認為,應讓傳統音樂進入課堂,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中國傳統音樂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他們為擁有這樣的文化資源、文化傳統而驕傲,這可以為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定的精神動力。
四、結語
本文是筆者在《音樂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課程中所作的一次主題演講,借助此次機會,就如何衡量中國傳統音樂基本素養的問題進行重點分析,并最終將其總結為三個方面:第一,要具備豐富的傳統音樂知識;第二,要對中國傳統音樂有正確的認知;第三,要在實踐中學習傳統音樂知識。筆者希望通過該論文的撰寫,增強人們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解和認知。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作者簡介:張曉楠(1995-),女,甘肅張掖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