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文雅
2019年12月8日,電影《少年的你》在上映45天后正式下檔,最終收獲了15.45億元的票房,創下國產青春片最高票房紀錄,位居中國影史票房總榜第31名,同時位居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榜第9名。這些數據無疑說明影片《少年的你》成為今年的票房黑馬,它為中國青春片電影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其票房背后,人們可以看到大眾的審美接受與審美趣味。本文就接受美學理論,從觀眾的期待視界、審美距離的創造、觀影心理的實現以及電影的召喚結構與深層意蘊來分析《少年的你》口碑與票房獲得雙豐收的原因。
接受美學理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德國文學美學家姚斯提出來的。接受美學認為,任何文學文本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決定性的或者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個多層面的未完成的圖式結構。它的存在本身并不能產生獨立的意義,而意義的實現則要靠讀者通過閱讀對之具體化,即以讀者的感覺和知覺經驗將作品中的空白處填充起來,使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確定,最終達到文學作品的實現。這樣就將文藝作品視為受眾與作者的交互行為,而不僅僅是作者的單向性活動,為人們分析文藝作品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一、期待視界與現實題材
接受美學中的期待視野是指在文藝作品的接受活動中,受眾原先各種經驗、趣味、素養、理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藝作品的一種欣賞要求和欣賞水平,在具體欣賞過程中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毫無疑問,電影《少年的你》也取材于現實,現實題材本身就瞬間拉近了觀眾與影片之間的現實距離。在社會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在校園里生活過,每個人在現實中都或多或少地接觸過校園暴力,可以說這部電影取材于每個人的身邊。觀眾在觀影之前就可以通過預告片或者電影海報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對影片的一定審美期待,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已然形成的這種審美期待也會隨著故事的推進而實現一定程度的改變,因此這里還牽涉一個審美期待差距的問題。在故事的演進過程中,觀眾會將頭腦中已然形成的審美期待與影片真正呈現出來的情節進行比較,期待視界差距過大或者過度吻合都不會產生較好的效果。對于觀眾的期待視界來說,情理之中卻意料之外的跌宕起伏的情節設置才會更能引人入勝,才會令影片與觀眾之間產生出恰如其分的黏合性。
取材現實的故事之所以觸動人心,便在于真實,影片中的表現就是期待視界差距的設置,這就是導演在敘事方面的技巧。電影《少年的你》的主旋律是反對校園欺凌,目的是引起大眾對校園欺凌這一社會現象的關注進而實現一種改變。電影關注的事件會引起一個國家在社會制度、法律等方面的變革,所以取材于現實事件的電影有著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不容小覷的力量。在觀看影片時,觀眾便會期待相應措施的執行,該影片也在末尾對電影中的事件和目前我國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所出臺的相關政策加以說明,這給了觀眾以心理上的慰藉,這也是對觀眾審美期待的滿足。審美期待與現實題材之間互為闡釋,互相推動。
二、青春片的突破與觀影心理的實現
在傳統意義上,青春片觀眾范圍主要是青少年或者年輕的成年人,以諸如初戀、青春期焦慮、成年、叛逆、和父母沖突等情節為主要內容,將它們纏繞并一同出現于一部電影里,但是《少年的你》這部影片出現了對青春片固有元素和傳統故事情節的突破。這部影片在所謂青春片必備元素的選擇上僅僅關注其中的一兩個元素從而避免之前的大雜燴,在敘事方面更能抓住所要講述的重點,從而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大雜燴也是近年來青春片常犯的嚴重錯誤。在本部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設置就是以魏萊為首的心理扭曲的施暴者、無依無靠的社會小混混小北和同樣孤獨無依的受暴者陳念,影片聚焦這三種人物,講述著施暴者對陳念這類的受暴者逐漸變本加厲的欺凌,受暴者尋求保護,最后失手殺人的故事。
《少年的你》不同于以往單純傷感或單純懷舊主題的青春片,還在于發生在學校中的那些事件已經不是單純的小打小鬧而是令人戰栗的校園欺凌。現實就是這樣,即使是看似單純的校園,其實也存在著危險的社會群體,校園中發生的不僅僅是初戀那些小事,也不單是與老師、父母之間的對抗,更多的是學生能否在校園這個環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順利地完成學業。學校不僅僅是承載學生夢想的基地,更是需要構建穩定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地方,但是目前對于很多學校(尤其是高中)來說,教師與學生的關注點只剩下成績與分數,在成績與分數要求背后的心理層面卻滋生了太多的扭曲。影片中,正是他們之間“我保護你,你保護世界”的情感令觀眾在殘酷的校園霸凌中感受到人性的溫暖。
雖然陳念失手殺了人,但是影片的講述方式令觀眾在心理上還是希望陳念與小北的生活能夠重見陽光,不再只是黑暗與陰霾,希望他們不再只是活在陰溝里。所以,影片最后鏡頭的切換讓觀眾看到陳念在陽光明媚的教室里教學生英語,放學后,小北依舊跟在陳念的身后,但是這一次小北摘掉了帽子,在有監控的道路下露出了面部,不再躲閃,這時,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此時的畫面與感情基調與前面相比有了轉變。這令觀眾在觀影心理上得到了安慰,犯了錯誤,承擔責任之后依舊可以遇見光明的未來,尋找曾經失去的樂園。
三、召喚結構與深層意蘊
學者朱立元在《接受美學導論》中指出:“按照伊塞爾的觀點,文學作品中存在著意義空白和不確定性,各語義單位之間存在著連接的‘空缺,以及對讀者習慣世界的否定會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所有這些組成文學作品的否定性結構,成為激發、誘導讀者進行創造性填補和想象性連接的基本驅動力,這就是文學作品召喚性的含義。”同理,電影中也常常使用同樣的召喚結構,以未展現的情節或者留白引起觀眾的無限遐想。德國接受美學大師伊瑟爾認為,正是文本中的斷裂現象為受眾創造了一個開放的解讀空間,不斷地激發著受眾的想象力,使文本在受眾的參與、補充、互動中最終完成向作品的轉化。因此,電影中的“留白”設置實現了觀眾與影片可能進行的更深層次的互動,是一種良性的誘導。《少年的你》這部影片能夠獲得如此成功的原因也少不了對于召喚結構的使用,召喚結構的使用令影片以觀眾的再創造煥發了新的活力。
影片的開頭就出現了“胡小蝶”之死這一幕,同學們圍繞在這具尸體的周圍議論紛紛,只有陳念用校服幫她做了遮擋。胡小蝶為什么死,胡小蝶的死只是單純的自殺嗎?觀眾帶著這樣的疑問繼續觀影,鏡頭卻轉向他處,學校為了防止學生再次發生自殺事件,將教學樓做了全方位的嚴密圍擋。這樣的召喚結構與觀眾在預告片中對影片的了解相結合,使人可以讀出學校只是做表面功夫的愚昧,學校沒有試圖揭開胡小蝶自殺的真正原因,只是運用物理手段進行了遮擋,學校也不在乎真相,只是一味想要先將這件事情快刀斬亂麻地做個了結或者掩蓋下去,以盡快使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恢復到緊張的學習狀態,這些做法就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悲傷基調。從未試圖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也預示著更大的一場關于校園欺凌風暴的來臨,陳念不幸成為下一個受到校園欺凌的最大受害者,陳念為胡小蝶的尸體做遮擋暗示著陳念與胡小蝶交好,在警察詢問陳念在受到欺負時為什么不報警的時候,陳念卻回答道:“那你想聽到的回應是為什么(受到欺負的人)是你而不是別人嗎?”這句話讓警察啞口無言,這也召喚起了觀眾的思考,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多少次都是因為這句話而掩蓋著內心的聲音,這才讓真相沉默了。
電影《少年的你》不僅滿足了觀眾的期待視界,給人們帶來了飽滿的故事結構,也反映了社會現實中存在的校園欺凌事件,關注了社會熱點,并使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產生了深層次的思考。從反映現實類的影片《我不是藥神》開始,中國電影在呈現社會現實、引發深刻思考方面開了一個好頭,《少年的你》作為青春片的一個突破,既照出了現實,又發現了青春片的另一面,這是對國產青春片的貢獻。
(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