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棟 劉慧翮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利用跨國并購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成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特征。分析發現:核心技術的缺乏、技術研發能力的缺乏,技術獲取意愿的強烈、自身優勢的發揮是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顯著特征。
【關鍵詞】案例分析;跨國并購特征
21世紀以來,全球對外投資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中國家逐步崛起,出現了發展中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和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投資的局面。隨著中國貫徹落實“走出去”戰略,中國的基礎設施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跨國企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通過跨國并購的方式提高本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2016年,中國跨國并購實際交易總額為1353.3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跨國并購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成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一、案例分析
(一)吉利并購DSI
DSI是從事汽車變速箱生產的巨頭,其總部位于澳大利亞,公司自成立以來已有近百年歷史,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變速箱獨立生產商,主要擁有美國通用、馬來西亞Proton、韓國雙龍、起亞等知名汽車生產商客戶,掌握著全球領先的全驅的大扭矩自動變速器技術,擁有一大批優秀的自動變速器技術工程師和管理人員。由于下游客戶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大量減產與破產,導致公司受資金鏈斷裂影響而被迫啟動破產程序。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以下簡稱“吉利”)是中國知名的國產品牌汽車生產制造商,是少數發展良好的國產汽車品牌之一,得益于優秀的資本運營戰略,吉利在1997年進軍轎車市場后,通過把握一系列準確迅捷的市場信息,快速并購了擁有多項專利技術的海外知名汽車以及相關配件生產商。2008年,吉利在獲知澳大利亞DSI啟動破產程序后迅速做出反應,積極探索并購可能,并在同其他14個競爭對手的競價中以4740萬澳元的價格順利實現了對DSI的全資收購。
(二)紫光并購銳迪科
銳迪科總部位于美國圣地亞哥,是從事手機高集成射頻收發器研發和制造的高科技公司,其產品技術研發能力在全球享有較高的聲譽。清華控股下屬企業紫光集團是中國少數打破國外全球移動通信芯片技術壟斷,并且具備相當技術攻關實力的芯片制造商,為了拓展企業芯片業務研發范圍,改良企業制造工藝水平,公司于2014年以17.8億美元完成對銳迪科的并購,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技術吸收,使得紫光在中國國產芯片制造領域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技術優勢。
(三)萬訊并購丹麥Scape
丹麥Scape是全球最早開始從事機器人和自動化生產研發的企業之一,早在20世紀末便獲得了機器人和自動化生產的相關專利,并且隨后持續投入研發和產品創新,使得丹麥Scape在21世紀初成為全球首家掌握Bin-Picking機器人3D視覺系統,配合智能控制系統及相應的機械手臂自動從物料框中識別并拾取隨機堆疊的零件并將其置于指定位置技術的制造商,但隨著該公司同歐洲其他機器人生產商的競爭逐漸加劇,其業務水平開始下滑,短期內面臨巨額壓力。萬訊自控作為中國最早進軍電力自動化及通訊的民營企業,利用其早期在中國電能表制造方面的巨大市場優勢,開始嘗試以并購的方式進行企業的業務多元化發展,公司于2015年開始,投入總計650萬丹麥克朗收購丹麥Scape27.14%的股權,并協商雙方共同出資在中國大陸成立生產基地,但受制于核心技術仍由丹麥Scape控制,因此,此項技術在中國國內并沒有順利完成應用。
(四)中國化工并購先正達
中國化工集團是中國化工行業規模最大、產品研發功能最全面的超大型國有企業之一,其資產總額曾一度高達2800億元,在最新出爐的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名列第167名。中國化工目前共擁有7家中國A+H股上市公司,產業鏈條包括基礎化工、石油加工和精煉、農用化工、橡膠輪胎、化工裝備、化工新材料和特種化工八大化工領域,可以說幾乎囊括了化工行業所有的領域。為了進一步擴展農業化工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2016年2月,中國化工開始接觸國際知名農業化工巨頭瑞士先正達。先正達作為在全球擁有90家科研機構、2萬余名科研員工的世界知名農業科技巨頭,掌握著包括轉基因、作物轉化、合成化學和先進農業化學制劑等尖端化工制造技術。隨著中國化工正式完成對瑞士先正達的收購,順利開啟了中國在農業化工和農業轉基因領域的自主研發之路,也改變了大宗農產品由海外控制的被動現狀。
二、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特征
(一)核心技術的缺乏
通過扎根理論對本文所選擇的案例進行研究,可以發現成功實現技術融合的企業大多具備相同的特點,其存在的差異多是由于其所處的行業環境、市場環境和企業的發展環境不同而導致的,但僅就跨國并購事件來進行分析,其表現出的特點是具備一定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即企業在核心技術上的缺失是上述成功的跨國并購案的共同特點。案例中,所有企業的成立年份均是在20世紀初,因此,對于技術研發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才能取得成果,要想短期內迅速實現核心技術的融合與趕超,通過并購進行技術學習是最快捷也是最高效的渠道。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之路的艱辛也體現了技術獲取和應用的難度,正如一位業內人士在評論吉利汽車聯合12家國內車企競購美國博格華納股份事件所指出的:“股份競購后美國人依然擁有公司三分之二的股權,怎么能輕易地將最先進的核心濕式雙離合變速箱技術告訴我們?”
(二)技術研發能力的缺乏
中國企業之所以熱衷并購那些擁有核心技術的外國公司,一方面是由于核心技術的缺失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發展速度,企業沒有話語權,即便擁有高市場占有率,也無法獲得核心技術帶來的利潤,而不采用核心技術,企業產品又將被冠以低價低質的標簽,無法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此外,在當前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技術更新換代速度是過去從未出現的,今天的核心技術明天便有可能過時,所以,企業在獲取核心技術的同時,往往不是單一針對技術本身,而是對自身技術研發水平的一種追求,體現在客觀事物上,只有具備了相應的技術研發能力,才能實現企業在核心技術領域的追趕和超越。在對紫光的調研過程中,其高管表示:“企業非常清楚自身的真正短板是技術研發實力,而非技術本身,企業希望通過并購實現的,是企業在技術、管理、規模等多方面的突破,正是基于對行業的技術發展趨勢的了解,才讓企業做出這項并購的決策,從而跨越技術壁壘,讓企業在短期內能夠同其他國際性企業一同競爭。”
(三)技術獲取意愿的強烈
萬訊投資丹麥Scape看到了技術在中國的前景,并希望通過逐漸學習技術,并將其引入中國從而迅速占領市場,但遺憾的是,Scape在該項技術上已經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盡管Scape在歐洲市場遭遇挫敗,但未來該技術的前景依然廣闊,所以Scape難以放棄當前已經投入市場的技術,因此萬訊逐步滲入獲取技術的美好愿望也隨之落空。從跨國并購失敗的案例也能看出,企業強烈獲取技術的意愿,是企業展開并購行為的條件,也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四)自身優勢的發揮
通過對多個案例的分析和總結,得到的另一個高頻詞匯是“企業所擁有的優勢”,雖然并購企業均在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上有所欠缺,但并不意味著并購企業一無是處,成功的案例中已經證明了企業對自身優勢的利用,但即便是并購并不成功的兩家企業,至少也是在本地市場中牢牢占據著產品銷量第一梯隊的位置,均是當地市場的行業翹楚,而并購本身能夠為其帶來更大的技術優勢和市場控制能力。某中國化工董秘表示:“我們企業實際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優勢,之所以對先瑞達展開并購是希望利用其在農業化工產品上的設計和制造能力來與我們企業自己的優勢形成互補,從而全面確立中國正式開始進軍農業化工。”
參考文獻:
[1]劉莉亞,何彥林,王照飛,程天笑.融資約束會影響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嗎?——基于微觀視角的理論和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15(8):124-140.
[2]王碧捃,譚語嫣,余淼杰,黃益平.融資約束是否抑制了中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J].世界經濟,2015(12):54-78.
[3]姜付秀,石貝貝,馬云飆.信息發布者的財務經歷與企業融資約束[J].經濟研究,2016(6):83-97.
[4]鄧可斌,曾海艦.我國企業的融資約束:特征現象與成因檢驗[J].經濟研究,2014,49(02):47-60.
[5]劉星,計方,郝穎.大股東控制、集團內部資本市場運作與公司現金持有[J].中國管理科學,2014(4):124-133.
[6]劉文軍.審計師的地理位置是否影響審計質量[J].審計研究,2014(1):79-87.
[7]中國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人民共和國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16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3-4.
[8]孫伊靈.中國上市公司跨國并購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2.
[9]張偉.中國上市公司跨國并購的績效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5.
[10]楊德彬.跨國并購提高了中國企業生產率嗎——基于工業企業數據的經驗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6(4):166-176.
[11]蔣冠宏.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真的失敗了嗎?——基于企業效率的再討論[J].金融研究,2017(4):46-60.
[12]李姝,翟士運,古樸.非控股股東參與決策的積極性與企業技術創新[J].中國工業經濟,2018(7):155-173.
【本文系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國對外投資(OFDI)對我國企業融資約束的影響研究”(192400410347)、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國家治理視角下河南省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制的問題研究”(20240041038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分別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商學院、河南工程學院;劉慧翮系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