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藝康
【摘要】《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于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8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茶館》從創作至今,已經多次登上話劇舞臺,并且改編為電影、電視劇等藝術形式,得到了業內外人士的廣泛好評。《茶館》作品的成功,離不開老舍先生創作中的語言風格和技巧的運用,本文對《茶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語言風格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茶館;文學;近代作家
一、《茶館》作品簡介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一部話劇,劇作以茶館老板王利發為主線,介紹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云變化,揭示了舊中國時期官場腐敗、社會黑暗的狀態。劇作中共出現近50個人物,除了茶館老板王利發之外,還有清朝官員、實業家、信奉洋教的教士、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等眾多小人物。雖然劇作中對這些人物的描寫不多,但是僅有的兩三句描寫或者臺詞,就將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這體現了作者扎實的語言功底以及深入觀察生活的能力,《茶館》作品因此流傳于世,成為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茶館》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茶館》中的主線人物王利發貫穿整部作品,他是個精明、勤勞的商人,從父親手里繼承下來一座茶館經營。劇中開頭就通過王利發與秦二爺的對話展示了其精明的特點。第一幕中秦二爺:“來看看,看看你這年輕小伙子會做生意不會!”王利發:“唉,一邊做一邊學吧,指著這個吃飯嘛。誰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顧主兒都是我父親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閉閉眼就過去了。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兒頂要緊。我按著父親遺留下的老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給您沏碗小葉茶去!”從王利發與秦二爺的對話中,可以看出王利發的精明、圓滑之處。另外,茶館中的客人起沖突時,王利發三言兩語就能化解沖突和矛盾。王利發這個人物貫穿了整個劇目,在第二幕和第三幕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王利發的茶館受到來自多方勢力的打擊,王利發逐漸喪失了經營茶館的熱心,但卻對生活充滿希望。這些內容都從王利發與他人的對話中表現了出來,完整地塑造了人物的性格,也反映了大時代環境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除了王利發等主要人物以外,通過茶館這個大舞臺也展現了許多小人物,作者簡單的幾筆就能將這些人物深刻地描述出來。比如松二爺與王利發的對話,王利發:“二爺,(指鳥籠)還是黃鳥吧?哨的怎樣?”松二爺:“還是黃鳥!我餓著,也不能叫鳥餓著!(有了點精神)你看看,看看!(打開罩子)多么體面!一看見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作者簡單幾句話將一個八旗子弟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使讀者看完之后覺得其可笑又可悲。
三、《茶館》的語言風格分析
老舍先生出生和成長于北京,從小家境比較清貧,受人資助才完成學業,因此,老舍先生深諳北京的市井生活,對于底層群眾的辛勞和困苦感同身受,老舍先生的作品也大都以底層群眾生活為主,展現新中國成立前后北京生活的變化。老舍先生在寫作技巧和語言的應用上可謂是爐火純青,尤其是將北京特有的語言風格引入作品中,使讀者能夠真實鮮活地感受到北京的生活。《茶館》是老舍先生京味作品的代表,茶館這一場所本身也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特有的,老舍先生以茶館為主線,通過來往的客人對話和矛盾沖突,將北京城幾十年的歷史變遷展現出來。《茶館》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充分展示了北京方言的特點,在人物刻畫和情景帶入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效果。比如,首先,在劇中的多次對話中,對人的稱呼多稱為“您”,尤其是開門做生意的王利發,不管對方什么身份,只要是來的客人都以“您”稱呼。其次,北京人詼諧幽默的性格,也從語言對話中充分地體現了出來。比如在戰爭頻繁的時代,報童來賣報,王利發卻說“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雖然這是一句玩笑話,但是也表現出動亂環境下小人物對和平的期望與對戰爭的無奈,將十分嚴肅的事情通過玩笑的方式表現出來,也更加值得讀者進行思考。
參考文獻:
[1]張金妮.淺析老舍《茶館》中的人物形象和語言特色[J].青年文學家,2015,000(030):24-26.
[2]姚昂.淺析老舍《茶館》中人物的類型化塑造[J].北方文學(下), 2017(3):211-212.
[3]狄潔文.老舍《茶館》兩個英譯本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本文系2018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科研發展計劃項目課題“中國現代作家專題數據庫平臺建設——從國內外價值研究角度出發”(J18RB23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華宇工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