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摘要】被歷代書法美學理論家與書法藝術創作者所敬仰的王羲之,不僅書法創作上博采眾長、備精諸體,而且一改前朝書風,形成了自成一家的書法創作特色。與此同時,王羲之也通過創作《書論》,對自身所崇尚的書法美學思想進行了表達。本文以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特色做出深入認知為出發點,對王羲之書法美學思想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王羲之;書法美學;美學思想
一、表情達意
我國傳統藝術文化講究“意象”,這種追求能夠使藝術作品在具備形式美的基礎上成為作者思想、志趣以及志向的載體,進而促使藝術作品具備更為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更高的審美價值。在六朝時期的書法領域,取象與取意的傾向同時存在,而隨著書法藝術的發展,取意逐漸替代取象成為了書法藝術主流的發展方向。從王羲之對“意”與“象”關系的處理來看,首先,王羲之認為書法藝術的發展以及書法創作需要重視“意”,因此,王羲之推崇“令意在筆先”的觀點,即強調立意在書法創作中的重要性;其次,王羲之認為“意”的呈現需要以“象”為載體,王羲之的書法流麗而遒勁,這一特點與漢魏時期書法的質樸之風呈現出了明顯差異,而王羲之所要傳達的“意”,也建立在這種“象”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象”,那么王羲之書法藝術中的“意”也將失去寄托。由此可見,王羲之在書法創作中不僅重視發揮“意”所具有的統領作用,而且重視發揮“象”所具有的承載作用。另外,在書法藝術的創作中,作者所具有的情感屬于“意”的范疇,而這種情感在創作實踐中的滲透,能夠為書法作品審美價值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也正因為如此,審美主體往往能夠從王羲之書法中的線條挖掘出王羲之在創作過程中具有的情感和思想。這種情感的凸顯,不僅是因為王羲之在不同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具有不同的心境,而且也是因為王羲之在文學作品創作中重視將這種情感融入到書法創作當中,正如孫過庭對王羲之書法作品做出的評價:“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魂奇,《黃庭經》則恰懌虛無,《太師箴》則縱橫爭折……”由此可見,不同的情感在不同作品創作過程中的滲透與呈現,是王羲之書法藝術與書法美學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崇尚中和
中和思想與我國儒家思想有著緊密的聯系,這種思想以中庸思想為基礎,又與現代社會中的和諧思想存在共同之處。由于儒家思想對我國傳統藝術發展有著深刻且深遠的影響,因此,中和思想在我國傳統藝術美學中也占據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從書法美學發展來看,中和思想講究不偏不倚,如圓潤與方正的不偏不倚、奇異與端正的不偏不倚等,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抒發藝術,能夠呈現出方圓兼備、剛柔并濟的特征。王羲之的書法創作實踐與書法美學思想表現出了對中和思想的崇尚。王羲之在《書論》中強調書法應當含文抱質、力圓則潤、載骨抱筋,這種書法創作思想展現出了王羲之在書法創作中強調中和的美學觀。具體而言,一方面,王羲之的字體承載著中和之美。無論是王羲之所創作的行書、楷書還是草書,都具有多變性。其中,《蘭亭序》的字體則是兼具草書與正書的特點,其中“之”字的多樣變化更是被歷代書法理論家和書法創作者津津樂道。從整體來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在字體上呈現出端莊優美、和平雅正的特征,各類書法的寫作都與前朝所崇尚的書法美學呈現出了一定差異,這體現出了王羲之在多變中求中和之美的書法創作理念。另一方面,王羲之的書法創作思想也呈現出了對中和的崇尚。如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后》中,王羲之提出:“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即在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創作思想中,強調多種字體優點的有機融合。與此同時,王羲之提出:“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這從用筆的角度對書法藝術創作提出了要求,即強調書法用筆需要疾澀兼備、曲直并用。由此可見,無論是在字體還是用筆方面,王羲之的書法美學思想都呈現出了對中和思想的崇尚。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王羲之的書法創作實踐還是在《書論》中,不僅表現出了“意在筆先”以及寓情于書法的特點,而且也表現出崇尚中和的思想。這些書法美學思想不僅促使王羲之的作品透露出了真情實感,而且也促使中和成為書法藝術審美中的重要標準。王羲之書法美學思想對后世書法藝術以及書法美學研究所產生的影響,對于后世書法藝術以及書法美學研究發展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亞輝.重精抑熟:王羲之的書法觀念[J].中國書法,2019(19):184-186.
[2]李剛田.王羲之書法的淵源與流變[J].中國書法,2019(09):56-73.
[3]蔣錦華.論王羲之書法的盡善盡美[J].美與時代(中),2018(12):76-77.
【本文系2019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基于傳統文化下的書法藝術傳承與美學價值創新研究” (19D08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