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心
一、鞍山高校教育存在的問題:以鞍山師范學院為例
推動高校教育不僅要通過課堂上基礎知識的教學,課外實踐也很重要。實踐促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是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內容轉化成能力的至關重要的教學環節。《高等教育法》明文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所以高校大學生的能力、基本技能的訓練就要靠實踐教學環節來提高。但是,由于傳統的教學體制和根深蒂固的教學觀念,學校、教師和學生容易忽視教學實踐環節,同時學校及管理人員對教學實踐環節監管力度不夠。
高校的教育是基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必須依賴于必要的實踐教學環境,所以各高校應基于高校當地有力的社會資源,來實現高校教育與地方文化產業的結合。現在很多高校都與當地企業或地方資源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來滿足高校的實踐教學。然而,很多學校盡管建立了合作關系,有了高校的實踐教學基地,但大多都流于形式,并沒有一套完整的深度合作的教學計劃,這是高校與地方社會資源沒有銜接好的一個重要環節。
高校的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合理的教學設計內容和教學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我國現在大部分高校的教學實踐設計都脫離了當今社會就業的真正需求,過分在教學中重視“教”的部分,往往忽略了學生在崗位中的實踐,這種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教學模式容易造成學生就業困難,不利于人才的培養。
在高校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往往存在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又制約了實踐教學的發展,使實踐教學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薄弱環節。本文針對鞍山優質的旅游資源,結合鞍山師范學院各專業的教學實踐環節,研究如何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與鞍山旅游文化產業相結合,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并推動鞍山旅游事業的發展。
二、鞍山旅游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以國家5A級旅游景區千山風景區為例
鞍山市雖然有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但是在旅游資源開發上缺乏特色,流于表面化和隨大流,缺乏獨特的文化底蘊。旅游業是以特色取勝的產業。鞍山市擁有“鋼都”“玉都”等美譽,鞍山的千朵蓮花山、全國四大康復中心之一的湯崗子溫泉、世界玉佛之最的玉佛苑,這些都是鞍山有代表性的旅游景點,但這些潛力巨大的旅游資源至今沒有得到有效地開發。并且,從旅游管理部門到旅行社,存在著專業人員數量不足、素質不均的嚴重隱患,工作人員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旅游人才的匱乏極大地阻礙了鞍山市旅游業的發展,使鞍山市的旅游營銷、旅游線路、旅游服務質量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另外,千山風景區的景區管理并不重視游客的重游率,在風景區里并沒有設立明顯的解說標識,沒有很好地傳達景區的文化內涵。同時,千山風景區的旅游宣傳力度不夠,缺少讓人心動的旅游宣傳。
鞍山市的旅游業投資渠道單一,旅游景點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政府,景點的經營權也大多在政府。尤其是市、縣兩級對旅游景區的雙重管理,阻礙了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的產業化進程,直接影響到旅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此,千山風景區相關管理部門應有個長久的規劃,考慮景區的長遠發展。景區應增加游客指引標識和指引人員,合理規劃旅游路線,讓游客少走冤枉路,避免游客錯失旅游觀賞點等。
三、高校教育與鞍山旅游文化產業相結合的措施:以鞍山師范學院和千山風景區的結合為例
鞍山市根據現有獨特的地理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可以將鞍山的旅游文化產業與地方高校緊密結合。例如,鞍山師范學院地處于有”鋼鐵之都”之稱的遼寧省鞍山市,學校始建于1958年,1993年升格為鞍山師范學院,學校現占地面積6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學校有文學院、社會發展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商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體育科學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共11個二級教學學院。學校有51個全日制本科專業,涵蓋了文學、理學、教育學、歷史學、管理學、法學、工學7個學科門類。
推動高校教育與鞍山旅游文化產業相結合,是將鞍山獨有的文化、地理資源與鞍山師范學院相關專業相關聯,讓教與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美術學院的攝影專業的學生可以記錄千山的歷史文化與美景,美術學專業的學生可以繪畫出鞍山獨有的風景名勝和鞍鋼歷史文化。“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是美術人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學生可以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帶到旅游景點中,走出課堂,領略大自然的真諦,讓知名旅游景點在自己的筆下生花。
學校要引導學生重視本地旅游資源,把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聯系起來。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為千山風景區設計精美的旅游商品,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產品設計實踐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設計動手能力,同時還可以開發鞍山旅游資源。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為鞍山千山風景區的工作人員設計工作服,原則是顏色要鮮艷,在人群中一眼就可以認出來,并且,一個顏色可以代表一種職能,比如用黃顏色代表保全人員;用綠色代表安全員;用紅色代表道路疏通人員;用藍色為景區代表講解人員等。服裝的面料設計要考慮吸汗透氣等功能。景觀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為千山風景區的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進行設計,在設計中要考慮到景區的生態環境、景區規劃、地理等要素。
當下的就業形勢中,出現了新聞類專業人才短缺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傳統的新聞教育有一定的問題。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生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實踐能力不強。針對新聞學專業的學生特點,以及有利的學校地理環境,文學院的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可以為鞍山寫作稿件并投稿,這不僅可以為鞍山的旅游業作宣傳,還可以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提前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好基礎。學生也可以根據鞍山的旅游產業做自媒體傳播,將從“旁觀者”轉變為“當事人”,在網絡上做鞍山的網絡傳播工作,既可以鍛煉自己的書寫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又可以起到宣傳鞍山的作用。
體育科學學院的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利用專業優勢,在千山風景區作志愿者組織活動,如爬山運動。學生針對各個年齡層、各行各業的游客,作一些適合各類人群的運動須知講解、遇到突發情況的緊急處理等。
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為鞍山市旅游局或外地人士規劃適合各類人群的旅游路線和游玩方案。旅游旺季景區游客暴增,旅游專業的學生可以作為文明旅游志愿者和兼職導游,作為本專業的學習實踐。這不僅可以緩解高峰期景點游客量大、導游人員不夠的情況,也可以讓學生對導游專業有更直觀的認識和更深刻的體驗。另外,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為游客指定安全、便捷、經濟實惠的酒店攻略。
鞍山旅游產業與高校實踐教育的結合,適應各學科教學內容的需求和人才培養計劃,是學生親近社會和自然的實踐活動,也是課堂學習的有效補充和拓展,是培養學生良好素養的重要方式。這種結合讓學生帶著專業理論知識走出校園,開拓視野、豐富知識,不僅可以加深對文化與自然的親近感,還可以開拓鞍山旅游文化事業的各個方面,從而取得雙贏。
鞍山旅游文化事業與鞍山師范學院的結合,可以豐富高校德育教育的內涵,同時實現校內教育與校外體驗的有效結合,實現文化旅游與教育事業的融合發展,打開鞍山文明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并帶動經濟效益,同時提高鞍山師范學院的知名度。其對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鞍山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鞍山師范學院校內科研項目立項—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課題編號:18kyxm113)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李可心(1989-),女,遼寧沈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