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源 畢文靜 蘇藝鑠
摘要: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并駕齊驅的時代,人們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時也對大數據的高速發(fā)展提出了更多的質疑,對自己的信息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個人財產安全,大數據時代的發(fā)展往往提升了人們在物質生活享受感,卻忽略了在精神層面的安全感,而財產安全占據了人們絕大部分的安全感,在當今時代,人們的財產信息受到侵害的事件時有發(fā)生,這類問題應當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文章追根溯源,從涉及個人財產的業(yè)務執(zhí)行、法律建立與機構監(jiān)管以及信息技術軟硬件發(fā)展等多個方面剖析個人財產信息泄露的問題,并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提出可行性的對策建議,希望能為大數據時代的財產信息安全防護提供幫助。
Abstract: In the era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big data, people enjoy the convenient life, but also submit more questions abou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and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ir own information security, especially personal property securi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ra of big data often enhances people's enjoyment of material life, but ignores the sense of security at the spiritual level. And property security occupies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s sense of security. In today's era, people's property information is violated from time to time. Such problems should be highly valued by the whole society. The article traces the roots,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personal property information leakage from many aspects involving personal property business execution, legal establishment and institutional supervis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 It can provide help for property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tec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關鍵詞:大數據;信息騷擾;財產隱私
Key words: big data;information harassment;property privacy
中圖分類號:TP3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15-0210-03
0 ?引言
大數據一體化的飛速發(fā)展,最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其次便利了人們的經濟生活,人們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真正的實現“足不出戶而日行千里”,人們可以在不同APP上滿足自己的各種生活需求。然而隨之而來的便是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與個人財產隱私安全不平衡的諸多問題,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便利的同時,亦想摒除伴隨大數據發(fā)展的副作用,希望通過技術手段保護財產信息不受侵犯,經濟生活不受叨擾。2009年我國頒布的《刑法修正案(七)》中的第253條將非法獲取、出售和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列入刑法并設立罰則,公民的網絡隱私權參照這一規(guī)定獲得較為具體的法律保護。然而近年來人們依然不間斷的收取到推薦選購股票、購房購車、辦理信用卡等短信、電話和郵件,由此可見僅靠法律的頒布和部門力度較小的監(jiān)管,難以達到保護公民隱私權的效果,尤其是人們最關心的財產隱私依然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因此提升公民對個人隱私的安全感,一定要以財產隱私作為突破口才能受到各界的關注并逐步實施和完善保護個人隱私的相關措施。
1 ?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背景下侵犯財產隱私狀況的普遍化問題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讓國內外媒體震驚于中國領導人的遠見與擔當。在中央網信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網絡強國的戰(zhàn)略部署。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雖只有一字之變,但卻預示著中國互聯網進入全新的發(fā)展時期。
與此同時,網絡安全問題和個人財產安全問題向人們伸出了黑暗的手,無時無刻不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脅。有調查結果顯示,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個人信息存在嚴重的泄露問題,人們在生活中頻繁受到電話、短信、網頁廣告的騷擾,這已經是影響公眾生活質量的一大難題。由此可見,由于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讓數據呈現了井噴式的增長,這也標志了我們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的數據都會在互聯網上留有痕跡。人們可以在淘寶、京東、蘑菇街等進行網上購物,可以在貝殼找房、瓜子網進行購房購車,可以使用支付寶、微信等手機支付功能代替百萬錢財出門,可以在線通過同花順、銀行APP選購金融理財產品,等等這些經濟生活的變化統(tǒng)統(tǒng)給人們的精神世界、物質生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然而物質生活提升的同時,互聯網時代也給我們帶來了財產信息泄露的諸多問題。那么,如何保護公眾的財產信息安全和提升經濟生活質量也就成為了我們面臨著的一大問題。
2 ?大數據背景下公眾財產隱私安全面臨的諸多問題
2.1 金融銀行業(yè)業(yè)務執(zhí)行不嚴密狀況
2.1.1 銀行、公司、金融機構等保存信息不善
銀行作為經濟領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匯集了大量用戶的個人信息,所以,銀行等此類金融機構便成為了眾矢之的,頻頻受到網絡黑客的攻擊,但銀行在不斷進行業(yè)務創(chuàng)新的同時,信息安全防護卻沒能跟上創(chuàng)新的步伐,使得二者之間的矛盾加劇,客戶的財產隱私泄露問題愈加嚴重。無論是在系統(tǒng)安全方面的云計算還是在數據安全方面的大數據,都存在著邊界迷糊的問題,這就同時伴隨著信息泄露的隱患。而近年來,銀行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也時有發(fā)生。譬如,美國第七大商業(yè)銀行“第一資本金融公司”所掌管的大量個人信息曾被一名“黑客”竊取,此事影響深遠,致使六百多萬用戶的銀行財產信息存在受損失的風險。
2.1.2 在金融機構間存在信息買賣的情況
2019年偵破的“數邁”網站買賣個人信息案件向我們透露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信息:公眾的財產信息安全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正如“數邁”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采取非法手段獲得大量的公民個人信息并吸引了大量多的新客戶,這關系著上億用戶的財產信息安全。而信息的大量泄漏的源頭主要是一些掌握大量個人信息的單位、工作人員,尤其是掌握幾乎全部公民信息的金融機構。這種信息資料管理模式本身存在著極大的漏洞,一些員工受巨額利益的驅使,將個人信息批量盜賣。非法獲得個人信息的單位或者個人,大量發(fā)送垃圾信息、垃圾郵件,甚至有人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便利進行“人肉搜索”,嚴重侵擾了人們的生活,除此之外有諸多不法分子借著信息保管的漏洞,組成詐騙團隊,展開財產詐騙等不法活動,給人們的財產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2.2 法律監(jiān)管問題
在當今的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受到侵犯的現象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我國的法律不健全,尤其是關于個人隱私保護的法律條文覆蓋范圍不夠全面,大部分條文穿插于各個法律當中,沒有獨立的信息安全保護法,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楊立新教授提出的問題,我國對網絡信息安全這一方面的法律缺少詳細的規(guī)定,法律規(guī)范不夠具體且行政法規(guī)范的級別過低,這與國外許多國家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相比較還有待改善。所以,我國在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監(jiān)管方面,還需加強力度,集中力量采取措施規(guī)范各個單位機構的行為,限制他們對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防止他們在掌管信息的同時濫用職權謀取非法利益,給公眾的財產信息安全帶來損失。
2.3 信息技術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網絡的各種信息鏈接之間的聯動性對財產信息產生了巨大的威脅,互聯網信息的聯動性使得信息與信息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信息檢索更加便捷,人們可以通過微信、qq、支付寶等賬戶登錄很多不同的平臺,且大部分人會更加容易的接受各種應用要求的權限,例如獲取手機定位、通訊錄、短信等敏感信息的權限。以這樣的方式實現各種信息的匯集形成了個人信息網絡,使得人們的個人信息更加公開化 ,信息更容易被非法獲取。所以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工作、生活上的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不安全因素,網絡各種信息鏈接之間的聯動性就是一大威脅。譬如:不明應用的下載、連接陌生的WiFi、管理權限的授權、賬號授權,各種趣味測試、各種的未知鏈接等等,都會對我們的個人財產信息造成威脅。
3 ?根本解決公眾財產安全問題的可行性建議
3.1 完善法律法規(guī)
應當系統(tǒng)地建立一部關于隱私權保護的法案,其中應當著重詳列網絡信息安全及財產隱私權保護的相關保護規(guī)定,在規(guī)定之上加大懲罰力度,把侵犯財產隱私權的行為等同于其他重大惡劣事件從重處罰,增強人們關于隱私權保護的話語權,提升財產隱私權在人們心中的威嚴,使得人們在個人財產信息受到侵害的時候更傾向于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2 加強社會監(jiān)督
最有效的監(jiān)管一定來源于人民群眾,所以在隱私權保護法律實施的過程中,應當建立一個線上線下一體化、方便、快捷、易于操作實施的舉報維權機構,使得人們有直接便捷和低成本的維權方式,如此一來人們在面對自身隱私受到侵犯的時候才能更傾向于舉報和維權。同時該機構應當針對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侵犯隱私權的行為設立不同的部門,安排與之相對應的切實有效的處理機制,尤其要單獨設立侵犯財產隱私防控部門,對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環(huán)境,以及涉及支付功能的運營商實行不同程度的監(jiān)管及不間斷的線上監(jiān)測,防止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
3.3 加大資源投入
國家在加強立法監(jiān)管的同時,應當對安全防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科研的投入,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的開放程度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不斷提高,二者的聯動性也在迅猛的強化,漸漸在網絡上呈現一個無懈可擊的狀態(tài),長此以往必定難以掌控,所以應當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時掐掉事態(tài)步入惡化的源頭,以科技的手段加強財產隱私的安全防護,并加大關于隱私防護的科學研究成本的投入,從全社會搜集隱私保護尤其是財產信息保護的諸多需求,從需求方面有針對性的進行科學研究,提升技術研發(fā)的效率和速度,從而盡可能的趕上公開程度不斷擴大的互聯網和大數據。
3.4 規(guī)范業(yè)務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
規(guī)范具有支付功能以及需要綁定銀行卡等的產品運營商和財產理財機構的業(yè)務執(zhí)行過程,在強化產品創(chuàng)新的同時注重財產隱私安全。有研究顯示有很大一部分信息泄露可以歸責于諸多運營商以及金融機構的保管信息不善,不難判斷各大運營商及金融機構之間很可能存在通過信息買賣從中獲益的可能性,所以應當加強業(yè)務執(zhí)行的透明度,在各大運營商獲得諸多權限的同時由財產隱私監(jiān)管部門判斷獲取這些信息是否具有合理合法的理由,并在這個過程中探查各個機構在業(yè)務執(zhí)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可能存在的財產信息泄露的安全隱患,充分完善各大機構及運營商在執(zhí)行業(yè)務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現在我們維護自身財產隱私權的一個很大的難題,這需要政府監(jiān)管部門的參與與全社會共同的努力。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個人隱私不受侵害,尤其是財產隱私,歷史已經告訴我們有很多財產隱私受到侵犯的案例就發(fā)生在我們的周圍,我們也頻頻聽到令人扼腕痛惜的結局。技術的進步帶給我們很多的福音,我們也要時刻注意這些福音的背后所掩藏的危險。財產隱私的漏洞根深蒂固,若不及時鏟除終將引來更嚴重的禍端。這需要政府部門、運營商、金融機構以及社會公眾的齊心協力,以保護我們的個人經濟生活不受叨擾。
參考文獻:
[1]張穎.大數據時代侵犯財產隱私權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
[2]蒙榮.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個人用戶信息安全與保護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6.
[3]霍寶東.淺談金融科技時代商業(yè)銀行信息安全風險管理[J].中國金融電腦,2017(08):17-19.
[4]高揚.對我國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立法設想[J].法制與社會,2013(31):158-159.
[5]劉志杰.淺談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現狀及對策[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21):10-11.
[6]盧桐.從財產到隱私——對個人信息權利基礎的憲法回應[J].研究生法學,2019,34(01):10-20.
作者簡介:楊鑫源(1998-),男,河北張家口人,河北經貿大學金融學院,本科,研究方向為金融工程;畢文靜(1998-),女,河北張家口人,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院,本科,研究方向為會計學;蘇藝鑠(2000-),女,河北邢臺人,河北經貿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本科,研究方向為稅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