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摘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文本解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貫徹初中語文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且在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而不少教師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忽略了文本解讀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降低了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難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基于此,本文就結合初中文本解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逐步消除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誤區,為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本解讀;誤區;對策
初中語文文本解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準確的解讀文本,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而在初中語文文本解讀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觀念,應試教育思想等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容易陷入功利思想、崇圣思想、教條主義的誤區,嚴重干擾初中文本解讀教學活動。為了走出初中語文文本解讀教學的誤區,在現階段的教學過程當中則需要教師能夠轉變教學思想,正確看待文本載體,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引導,實現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中人、事、景、情的理解,科學地解讀文本。
一、加強探究,避免功利主義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成績,從而淡化了文本解讀的教學工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更加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忽略了文本的剖析。而正是由于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上的誤差,學生降低了學習興趣,而相應的教學內容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為了有效走出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的功利主義誤區,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文本認知體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帶領學生深入解析文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例如,在《濟南的冬天》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朗讀,仔細品味文中的精彩語句,深入體會漢語之美,以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寫作的熱愛。“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老舍結合自身的親身感受,通過北平倫敦和熱帶冬天的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毒日,從側面顯現出濟南是一個“寶地。”在老舍的筆下,濟南的冬天是美的,山水,陽光,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而濟南獨特的美景是別的地方所沒有的,整篇文章,意蘊悠長。“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兒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全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兒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通過對濟南周邊環境的描寫,給山水賦予了獨特的情感,彰顯了濟南冬天無限的生機和朦朧的春意。
二、追本溯源,結合實際分析
在初中語文文本解讀教學中,為了避免受到崇圣思想的影響,在文本解讀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能夠結合其實際認知,充分挖掘作者的寫作背景,結合不同的時代,加強文本的解讀,增強學生的思想認識,以促進學生個人的思維發展。文本解讀的過程非常的講究,稍不注意就會使得學生走入思想的誤區,因而在文本分析的過程當中,需要教師能夠結合作者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加深文本解讀,從而避免學生形成固化思維,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維護學生的認知權利。而在文本解讀的過程當中,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系統的分析,以有效避免因文本價值,對作家本身的尊崇等對文本解析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在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的賞析解讀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加強對詩的內容的理解,教師要帶領學生了解艾青這一位現代詩人。艾青要求自己能夠成為“最偉大的歌手”,無論是在烽火連天的日子,還是解放后的生活中,艾青始終堅持著寫作。他自己曾說到,在吃飯走路的時候也要思考,思考詩里的人物和應該采用的語言。在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進入到武漢,艾青和許多文藝界的人士不得已一同撤出了武漢,共同抵達桂林,在這一時期艾青寫下了這首詩,其中包含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日本侵略者的深惡痛絕。詩的開頭突兀,新奇,不禁引人深思。而作者把自己比成一只鳥,用凄美動人的歌聲不停的歌唱,“嘶啞的喉嚨”和一生只唱一次的荊棘鳥,啼血的杜鵑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是由于抗戰初期悲壯的時代氛圍對作者的影響,也是詩人個性的深情流露,深刻的表達了作者對這片土地的赤誠之愛。“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的前半部分慷慨激昂,而“悲憤的”,“激烈的”,“溫柔的”等諸多修飾語展現出了詩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而正當讀者期待作者進一步升華的時候,峰回路轉,詩篇迎來了一個大的轉折。生前和死后的強烈對比更加反映出對這片土地的執著的愛,至死不渝。
三、講學結合,養成良好習慣
為了積極響應課改的要求,在初中語文文本解讀過程當中,需要教師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通過講學結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提升文本的解析能力。為了避免產生誤區,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對于學生分析不夠精準和需要深入解讀的部分要及時的指導和評價,通過針對性的教學幫助學生進一步加強文本的解讀,有效避免學生的學習陷入碎片化、層次淺的困境。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能夠正確領會教學改革的要求,充分把握教學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加強創新,使得初中語文課堂能夠健康有序的開展。例如《背影》的教學,這篇散文記錄了作者父親到月臺為他買橘子的情形,而父親在月臺上攀上爬下的背影,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最樸素的文字記錄了父親對他的愛,表達出的情感真摯細膩,很讓人感動。在文本解析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朗讀本篇課文,在朗讀的過程當中讓學生結合其實際生活當中的切身感受,聯合自己的父親形象,深入感受父愛。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當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讓學生能夠在文本解析的過程當中對文本進行分部分的解析,以理清文章整體的脈絡,充分了解文章的寫作框架,結合具體的語言進一步加強文本解讀,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篇文章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因而在文本解讀的過程當中需要教師能夠考慮到學生生活體驗不足,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加強思維對接。
四、結束語
總之,要加強初中語文文本解讀教學,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其學習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在文本解讀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資源,幫助學生進一步加強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以盡可能減弱干擾源的影響,避免學生形成思維惰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實施優質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曉慧.關于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策略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8,(60):71
[2]蔡曉梅.走出初中語文教學文本解讀的誤區[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12):9- 11
[3]楊卓.中學語文文本解讀的誤區與解決對策[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8):121
(江蘇省南通市第一初級中學,江蘇南通226000)